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6)
2023(1479)
2022(1235)
2021(1143)
2019(2151)
2018(2222)
2017(4365)
2016(2501)
2015(2870)
2014(2790)
2013(2937)
2012(2998)
2011(2540)
2010(2692)
2009(2355)
2008(2428)
2007(2214)
2006(2119)
2005(2116)
2004(1945)
作者
(6902)
(5651)
(5643)
(5625)
(3650)
(2622)
(2621)
(2200)
(2195)
(2184)
(2001)
(1944)
(1924)
(1836)
(1824)
(1803)
(1775)
(1689)
(1663)
(1515)
(1478)
(1362)
(1341)
(1331)
(1311)
(1301)
(1204)
(1167)
(1154)
(1146)
学科
(10815)
经济(10794)
(8132)
管理(7935)
(5364)
企业(5364)
方法(5222)
(5003)
劳动(4985)
数学(4674)
数学方法(4641)
中国(4555)
(4332)
(3899)
(3484)
农业(3174)
(3123)
人事(2590)
人事管理(2589)
(2442)
银行(2437)
(2374)
(2354)
人口(2345)
动力(2338)
劳动力(2316)
制度(2263)
(2263)
(2196)
贸易(2193)
机构
大学(35446)
学院(34366)
(16524)
经济(16162)
管理(13155)
研究(11439)
理学(10945)
中国(10879)
理学院(10832)
管理学(10650)
管理学院(10576)
(9443)
(7796)
财经(6928)
(6343)
(6134)
(6015)
科学(5723)
中心(5655)
经济学(5472)
北京(5218)
财经大学(5205)
(5035)
研究所(4961)
经济学院(4848)
(4798)
(4389)
(4371)
师范(4350)
人民(4205)
基金
项目(18972)
科学(15315)
基金(14509)
研究(14294)
(12196)
国家(12081)
科学基金(10683)
社会(9837)
社会科(9338)
社会科学(9335)
基金项目(7501)
教育(6869)
(6643)
自然(6523)
资助(6485)
自然科(6399)
自然科学(6399)
自然科学基金(6289)
编号(5808)
(5727)
成果(5107)
(4697)
教育部(4297)
国家社会(4221)
人文(4188)
重点(3928)
大学(3827)
(3799)
课题(3794)
(3762)
期刊
(19608)
经济(19608)
研究(13028)
中国(12381)
(7873)
(5584)
金融(5584)
管理(5155)
(4643)
学报(4394)
科学(4124)
财经(3915)
教育(3804)
会计(3686)
大学(3611)
(3385)
学学(3309)
经济研究(3089)
技术(2784)
问题(2670)
农业(2628)
业经(2622)
理论(2316)
(2297)
(2252)
(2252)
劳动(2252)
统计(2184)
(2126)
图书(2066)
共检索到640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俊平  
201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之后,国家、省、市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及人社等部门相继单独或联合出台有关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的司法解释、指导意见、意见、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的具体含义、认定标准、定罪量刑标准、规范移送案件衔接工作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为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公安机关正确查处、规范移送拒不支付劳动报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孙建华  唐克勇  
社会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关系面临新一轮的调整,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成为当前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维护社会和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但限于制度设计存在障碍、行刑衔接尚不完善等原因,本罪的法律适用与各界预期仍有差距。本文结合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在案件查处中凸显出来的重点、难点问题,初步探析本罪查处衔接工作的现状及其原因,并从明晰法律适用提高司法可操作性和加强机制建设完善行刑衔接两方面,提出进一步推进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查处衔接工作的建议,旨在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周光清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一个新罪名,一直存在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客观方面要求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主观方面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主体的认定上,单位犯罪主体与自然人犯罪主体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一定的认定难度。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亓雨  
建筑行业是农民工聚集领域,因发包方资金问题、发包方与承包方纠纷问题、转包分包等问题,常出现"包工头"欠薪逃匿情况,直接侵害了农民工合法权益。2015年1月,人社部通报的恶意欠薪十起典型案例,其中六起涉及行为人逃匿,三起发生在建筑领域。2016年2月,我局接到农民工吴某等人投诉,称其在区内某建筑工地工作,建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与包工头密某尚拖欠其2015年7月至10月的工资20余万元。经初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邓成明  阳建勋  
《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颁布前,欠薪逃匿行为的预期惩罚过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意味着欠薪逃匿行为收益上升,导致该行为呈高发态势,造成严重的社会损失。这是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经济原因,也是刑罚调整欠薪逃匿行为的正当性基础。社会成本的最小化是该罪法律适用的经济目标,也是刑罚调整欠薪逃匿行为的必要限度所在。为此,应当全面衡量其社会成本,对"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作限缩解释,正确适用该罪的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规定。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13年1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7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23日起施行。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梅锦  何莹  
2014年司法判决的实证数据显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在我国当下的适用呈现出总体适用比例过少、各地司法机关在定罪量刑上差异过大的不良状况。而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在于: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入罪的合理性、如何区分欠薪纠纷中的民刑交叉问题存在争议;同时,"支付能力""责令支付"等构成要件在理解上也存在分歧。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在现实中可能导致严重的危害性,应肯定该罪存在的合理性,并且应以欠薪者的"主观恶性"大小作为区分民、刑案件的标准;此外,应通过对欠薪者财产的联合查处、加强法律宣传等手段,完善该罪名在实践中的运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丁雪  
案情简介申请人林某与被申请人某有限公司签订了期限至2015年5月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被申请人每月15日发放申请人上月工资。2014年3月15日,被申请人因生产经营发生困难,征求单位工会同意后向职工公示工资发放将延迟一个月。在此期间,被申请人为解决资金问题,与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银行签订债权银行框架协议书,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程小勇  
实践中,用人单位或与劳动者约定,或通过规章制度对劳动者的某些劳动报酬设定一定支付条件的情形较为常见。如用人单位规定员工年终考核合格后才可享受绩效奖,年终奖对次年仍在职的员工发放,销售提成奖按销售款回款的比例或待销售款全额到账后支付,等等。有些用人单位规定将劳动者每月工资的一部分作为"业绩提成"暂不发放,到年底考核时再根据劳动者的工作业绩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仲明维  
案情简介王某在某招聘网站上看到某品牌店的一则招聘广告,内容为:"本店招聘仓库管理员一名,学历大专以上,月薪3000元以上。"王某便与该店负责人联系,该店负责人口头承诺月薪3000元以上,王某便于2012年12月到该店正式上班。2013年1月发工资时,王某发现自己的工资只有1100元。王某找到该店负责人,但得到的答复是这是该店的规矩,新员工第一个月为试用期都只有1100元,第二个月就有3000元以上了。王某相信了该负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莹   吴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沈卫平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是尽快提高收入水平。该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劳动报酬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提高我国劳动报酬水平的主要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秋阳  
Solow(1958)提出了将劳动报酬整体份额的变动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两部分的双因素模型。本文基于产业分工的视角扩展了其中的产业结构因素,把投入产出理论中产业结构决定于水平分工的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和纵向分工的最终产品价值链结构这一关系纳入到双因素模型之中,得到了最终需求结构效应、价值链结构效应和产业内部效应的三因素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我国的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内部效应对我国1997—2007年间的总体劳动报酬份额下降做出了70.2%的总体贡献,是主要因素,价值链结构效应做出了23.2%的总体贡献,最终需求结构效应的总体贡献最低,为6.6%。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建文  
文章在广东省2002年、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200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的基础上,对各行业人均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的同步性和潜力进行分析,还利用1979年以来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的长期和短期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