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87)
- 2023(10522)
- 2022(8721)
- 2021(8289)
- 2020(6845)
- 2019(15423)
- 2018(15270)
- 2017(27704)
- 2016(15054)
- 2015(17496)
- 2014(17623)
- 2013(17057)
- 2012(16107)
- 2011(14660)
- 2010(14960)
- 2009(14068)
- 2008(13154)
- 2007(12112)
- 2006(10831)
- 2005(10163)
- 学科
- 济(58523)
- 经济(58448)
- 管理(40376)
- 业(37812)
- 企(30227)
- 企业(30227)
- 中国(28611)
- 融(26816)
- 金融(26809)
- 银(25021)
- 银行(24999)
- 行(24292)
- 方法(22154)
- 数学(18994)
- 数学方法(18823)
- 财(17819)
- 制(17313)
- 农(17038)
- 贸(13876)
- 贸易(13860)
- 易(13618)
- 业经(13066)
- 地方(12691)
- 学(12247)
- 体(12155)
- 理论(11487)
- 农业(11348)
- 中国金融(11334)
- 务(10887)
- 财务(10847)
- 机构
- 学院(209401)
- 大学(208530)
- 济(91145)
- 经济(89189)
- 研究(77979)
- 管理(72115)
- 中国(68841)
- 理学(59516)
- 理学院(58825)
- 管理学(57824)
- 管理学院(57441)
- 京(45993)
- 财(45231)
- 科学(44404)
- 所(39852)
- 中心(37353)
- 研究所(35681)
- 财经(34728)
- 农(33932)
- 江(33065)
- 经(31529)
- 北京(30249)
- 经济学(29895)
- 院(28119)
- 范(27314)
- 州(27015)
- 师范(27001)
- 经济学院(26898)
- 业大(26879)
- 农业(26250)
- 基金
- 项目(129490)
- 科学(100711)
- 研究(100365)
- 基金(91847)
- 家(79842)
- 国家(79139)
- 科学基金(66201)
- 社会(62739)
- 社会科(59475)
- 社会科学(59463)
- 省(49712)
- 基金项目(46704)
- 教育(45959)
- 划(41983)
- 编号(41301)
- 自然(38808)
- 资助(38770)
- 自然科(37935)
- 自然科学(37918)
- 自然科学基金(37264)
- 成果(35864)
- 课题(30124)
- 重点(29782)
- 部(29138)
- 发(28945)
- 创(27922)
- 国家社会(26933)
- 性(26616)
- 中国(26419)
- 创新(26203)
共检索到350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建平 曹小艳 王真真
近年来,我国科技金融实践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但针对科技金融发展状况的衡量体系和统计制度却相对滞后。为此,结合科技金融发展特点与现有统计条件,本文首次在制度层面研究构建了一个专门衡量和描述科技金融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即科技金融统计体系。文中从整个金融体系对科技(主要是科技活动单位)的资金支持角度,搭建了一个宽口径、多维度的衡量体系,通过总量规模和结构特征的并行测度,更为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状况。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江海 朱燕涛 吕晓星 陈凡芸 雷志强
本文通过中外对比,对架构互联网统计监测体系的意义和难点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就互联网统计监测体系的建设,从制度、体系、科技、人才和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统计 监测 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佳,郑文范
科技统计指标体系是对科技活动进行统计的重要工具。由于科技活动范围十分广泛,加之科技统计工作特有的复杂性,现有的科技活动统计概念远没有包括科技活动的全部,因此必须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适时而合理地扩充科技活动统计的概念。1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为合理...
[期刊] 预测
[作者]
孙敬水 孙玉环
关于构建中国失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设想孙敬水,孙玉环(安徽财贸学院经济信息管理系233041)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新时期,公开的失业已不可避免。失业问题将是我国长期面临的一大难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改革大民,国家作为就业政策的...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魏波 程旺江 吴亮
面对经济、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跨国金融文化的相互渗透,系统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体系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就我国金融文化的性质、内涵、体系与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金融文化 性质 内涵 体系 建设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放云
科学规范的金融稽核体系 ,应是全面主体式稽核 ,并着眼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稽核体系的完善包括中央银行的主导稽核体系和重构商业银行监督稽核体系模式。近期我国金融稽核的着力点主要在六个方面 ,并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关键词:
金融稽核 金融风险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冯玉梅
碳金融是指服务于减少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环保项目的投融资、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金融是引导资源配置最重要渠道之一,碳金融可以将金融资本和低碳经济项目、低碳产业联通起来引导相关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动力机制。加快我国碳金融体系构建,有利于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童藤
借鉴碳金融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碳金融发展实践,本文探讨我国碳金融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碳金融体系建设的战略路径:从碳金融制度的规范与治理着手,建立全方位的碳金融服务体系,以"碳信贷、碳证券、碳保险"等金融工具为支撑,在碳金融发展过程中把握机遇,适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尹应凯 崔茂中
在国际金融体系与碳金融结合日趋紧密的背景下,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国际碳金融体系"概念和该体系构成的"金字塔模型"。进而,从"碳治理、碳交易、碳服务、碳货币"4个层面分析了国际碳金融体系的初步构建。最后,重点讨论了国际碳金融体系构建中的"中国方案":该方案以"碳强度减排的国际承诺"为约束目标,以"碳预算收支平衡表"为基础,以"碳清算-碳交易-碳服务-碳绑定"为主线;"中国方案"与其他国家战略存在互动融合的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丁玉梅 刘应元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势必要求有与之相应的碳金融体系。在介绍国际碳金融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困难,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特色碳金融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碳金融 金融创新 碳基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
1.促进经济转型和优化金融结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2010)。"十二五"规划建议也强调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 王元龙
发展绿色金融将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绿色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健全和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论文认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可包括健全绿色金融制度、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培育绿色金融机构和完善绿色金融监管。论文提出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具体实施步骤,可分为探索期、过渡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从近期来看,需要把握的重点是优化宏观政策环境与构造和完善微观经济基础两个方面。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马骏
中国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有助于启动新的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加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的绿色转型,提升经济的技术含量,缓解环境问题对财政的压力,维护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为了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于绿色产业,必须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降低污染性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促进绿色投资,强化消费者的绿色环保和消费意识。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徐洪峰 伊磊
转型金融是支持碳密集产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金融工具,碳密集产业是中国乃至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其面临较大的转型风险并将传递至金融系统。当前,随着绿色金融标准趋严,碳密集产业低碳转型存在对转型金融的巨大资金需求。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同属可持续金融范畴,支持领域各有侧重。近年来,较多国际机构先后出台转型金融相关文件,对转型金融内涵作出界定,对转型金融标准、分类、产品创新,以及信息披露提供指引。现有国际标准对转型金融的定位虽形成部分共识,但尚未形成统一定义,本文参照既有转型金融定义,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提出转型金融内涵界定,并对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未来,为促进国内转型金融发展,建议以出台转型金融统一指导标准、严格转型信息披露、加大转型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完善转型金融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保障转型公正五个方面为重点,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转型金融体系。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徐洪峰 伊磊
转型金融是支持碳密集产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金融工具,碳密集产业是中国乃至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其面临较大的转型风险并将传递至金融系统。当前,随着绿色金融标准趋严,碳密集产业低碳转型存在对转型金融的巨大资金需求。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同属可持续金融范畴,支持领域各有侧重。近年来,较多国际机构先后出台转型金融相关文件,对转型金融内涵作出界定,对转型金融标准、分类、产品创新,以及信息披露提供指引。现有国际标准对转型金融的定位虽形成部分共识,但尚未形成统一定义,本文参照既有转型金融定义,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提出转型金融内涵界定,并对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未来,为促进国内转型金融发展,建议以出台转型金融统一指导标准、严格转型信息披露、加大转型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完善转型金融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保障转型公正五个方面为重点,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转型金融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