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02)
- 2023(4870)
- 2022(4216)
- 2021(3972)
- 2020(3188)
- 2019(7198)
- 2018(7021)
- 2017(12411)
- 2016(6422)
- 2015(7021)
- 2014(6843)
- 2013(6754)
- 2012(6472)
- 2011(5680)
- 2010(5977)
- 2009(5387)
- 2008(5211)
- 2007(5126)
- 2006(4575)
- 2005(4009)
- 学科
- 业(24937)
- 企(24288)
- 企业(24288)
- 管理(24182)
- 济(21619)
- 经济(21480)
- 技术(13934)
- 技术管理(11230)
- 理论(8936)
- 中国(8625)
- 方法(8453)
- 教育(8368)
- 业经(8329)
- 制(6959)
- 农(6570)
- 和(6147)
- 财(6109)
- 研究(5687)
- 教学(5341)
- 学(4634)
- 数学(4617)
- 数学方法(4525)
- 策(4263)
- 地方(4259)
- 生(4224)
- 企业经济(4215)
- 划(4179)
- 农业(4090)
- 银(4058)
- 银行(4052)
- 机构
- 大学(91793)
- 学院(90706)
- 管理(36958)
- 济(34943)
- 经济(33917)
- 理学(31501)
- 理学院(31145)
- 研究(30829)
- 管理学(30693)
- 管理学院(30483)
- 中国(20836)
- 京(19416)
- 财(17096)
- 科学(16550)
- 江(15695)
- 范(14387)
- 师范(14287)
- 所(14244)
- 中心(13573)
- 财经(12823)
- 北京(12530)
- 研究所(12523)
- 州(12030)
- 教育(11652)
- 经(11488)
- 师范大学(11454)
- 技术(11320)
- 院(11058)
- 农(10686)
- 业大(10548)
- 基金
- 项目(58517)
- 研究(48213)
- 科学(47706)
- 基金(40559)
- 家(34122)
- 国家(33722)
- 社会(31763)
- 科学基金(30352)
- 社会科(28827)
- 社会科学(28816)
- 省(25308)
- 教育(24820)
- 基金项目(21694)
- 划(20465)
- 编号(20069)
- 创(19249)
- 自然(18008)
- 自然科(17686)
- 自然科学(17682)
- 自然科学基金(17449)
- 成果(16830)
- 创新(16694)
- 课题(15474)
- 资助(14395)
- 重点(13339)
- 部(13057)
- 规划(12606)
- 年(12583)
- 发(12545)
- 业(12378)
共检索到1491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文军
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高科技正在快速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样貌,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各种关于未来的社会想象。本文剖析了以《未来简史》为代表的极端精英主义的社会想象,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全球共同利益的社会想象。文章提出为了避免极端精英主义社会想象造成的割裂和异化,在课程领域,可以从课程政策和管理、学校课程创生、教师和课程研究者等各个层面出发,以课程创生来弱化甚至取代功利主义泛应试教育工具化课程,从而助力于实现全球共同利益的社会想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小红
“教师的课程创生”意在回答教师与课程的内在关系,它源于但又超越“课程实施的创生”,主张教师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都应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课程创生”这一命题的确立,对于变革课程观念、转换教师课程角色及课程运作价值取向的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教师 课程创生 课程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熊川武 周险峰
师之发展,创新为要。这是当代教师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教师面前,发展与解放之路纵横捭阖,但有内外之别。外在的道路由他人修建,也许平坦而广阔;内在的道路大多是行路者踏出,坎坷而崎岖。自我创生的道路无疑属于后者。仅就课程的三大类型即忠实取向、互适取向和创生取向而论,教师若选创生,非但不遭贬斥,反而可得褒扬。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臣之
课程调适与创生研究需要关注地方文化融入。地方文化融入课程调适与创生是一个价值辨识、联结课程、设计融入性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改进的过程,同时伴随着课程变革者的研究过程。地方文化融入方式、融入领域和融入主体共同构成课程调适与创生的整体框架,地方文化作为教学内容资源和教学手段是融入课程调适和创生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
地方文化 课程调适 课程创生 融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志林
个人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但它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日积月累和自觉创生的结果。有效的课程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独特而丰富的个人知识,课程意识则深刻地改变着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并内在地影响着教师个人知识的创生。为此,要在课程意识的观照下,通过强化对课程与教学的反思与研究,倡导自主、对话与合作的教学文化,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等策略,以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的持续创生。
关键词:
课程意识 教师个人知识 知识创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余娟 郭元祥
本文认为,教师的课程理解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创生课程是与"忠实执行"课程政策相对的一种课程实施模式,是一种实践的课程立场"。教师即课程"是一种基于生命立场、价值关怀、主体视野、过程取向的课程观。教师创生课程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权力,促进教学过程的个性化。但同时,教师的课程创生也存在局限性,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关键词:
教师的课程理解 课程创生 教师即课程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郭华
站在课程研究的百年之巅,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是极具课程意味的有意义的活动。百年课程研究史几乎可以看作是课程改革史或课程重建史。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出现,向课程研究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也进一步突显了课程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预见,未来的课程研究将进一步向宏观扩展,"关于课程的研究"将成为"课程研究"的一部分,微观研究则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实证的方法将越来越受重视,而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理论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也将真正显现。
关键词:
课程研究 时代挑战 扩展深化 多样综合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园 杨秋月
作为兼具文化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非遗"产生、申报、保护、发展等阶段后已然成为"他者""自我""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本,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呈现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成为社会想象对象。"非遗"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溯源、社会评价、建构再造、共同体形成等维度进行把握和阐释,多维视角中对"非遗"的社会阐释与社会构想成为"非遗"民族志书写的社会集体视角即社会想象,这种多维度的社会思考与把握也是解决我国"非遗"保护问题的文化视角和学术参考,其民族志的书写社会多角度的想象与阐释通过文本化策略得以实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沈建民
课程创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但目前教师的课程创生仍处于"自为"状态,离"自觉"尚有距离。要使教师的课程创生从"自为"走向"自觉",完成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一是需要在观念层面上准确理解课程本质,二是需要在操作层面上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运作;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则需要学校积极创设并形成以"探究、合作和平等对话"为基本特征的课程文化。
关键词:
课程创生 课程本质 课程运作 课程文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炜霞
由于受传统时空限制,同时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论依据,教师课程创生在实践中常常流于形式,其知识价值受到遮蔽。通过价值澄清,教师课程创生的内在价值直指教师知识的创生。知识价值作为微课程的内在价值正逐步得到彰显。教师课程创生恰逢其时地际遇了微课程时代,网络社会中的微课程将为教师课程创生提供知识基础和方法论依据。作为教师课程创生的知识栖息地,认识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微课程提供认识基础,网络化的行动研究为微课程提供方法论依据,同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为微课程开发和研究提供重要保障。在知识创生价值的召唤下,微课程在未来将呈现出一幅令人期待的知识图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沈建民
本文借用"自在"、"自为"和"自在自为"三个哲学术语来说明教师课程创生的三种不同的发展状态。笔者认为,教师课程创生的"自在"状态和"自为"状态分别是课程领域崇尚"技术理性"和张扬"实践理性"的结果,而"自在自为"状态仍是绽放"解放理性"的期盼。教师的课程创生已完成了从"自在"状态到"自为"状态的历史性转变,如今应从现实的"自为"状态走向应然的"自在自为"状态。教师要走向"自在自为"的课程创生,需要教师自身自觉地建构与完善课程创生的内部"能量系统"的同时,也需要学校、国家等建立和健全课程创生的外部"支持系统"。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尹睿 黄甫全 曾文婕 曾育芬 潘蕾琼 陈思宇 伍晓琪
人工智能(AI)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创生了人工智能教学系统AI教师。最早的AI教师代表之一是爱达(IDA),随后进化出好学爱达,亦即琳达(LIDA)。基于学习为本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神经科学连接组学(connectomics)神经网络双重特性,籍由新兴技术的支持,产生形成了神经网络化的价值创造型智慧学习系统结构框架。它包括"实时课堂教学转化系统""教学优化参照系统"和"教学比较前馈分析系统"三个子系统。而教学优化参照系统又包括"优秀教师教学参照系统""先进理论教学优化参照系统""大数据优选教学参照系统"和"经验自组织教学参照系统"四个子系统。价值创造型智慧学习系统神经网络融入人工智能,创生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教学系统——伊万琳达(EVA-LIDAs),它既可扮演AI教师,也可扮演AI学伴。基于此,教师成为课程创新者,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伊万琳达作为AI教师和AI学伴成为介导者,三者间多维交互生成新形态的智能课程,其实质是以神经网络化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为基础,以评估促进学习的价值创造为旨趣,以协同、精准、个性、优化为原则,以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融合为机理,以情境感知、大数据关联、经验自组织和智能决策为手段,最终通过持续改进师生教与学而优化所有学生的学习。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卜玉华 朱琳
未来素养是最近十多年里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牵头推动而日益被国际社会广泛熟知的一个概念,代表着一种未来研究新范式的产生。从背景上看,未来素养的产生是基于学者们对未来社会转型性质的判断、传统预测型范式在当代受到质疑,以及以米勒为代表的一批未来学者对预测型未来研究的反思与重构;从内涵上看,未来素养指的是一种运用未来的预期能力,人的“预期假设”理解水平决定了人的未来素养类型;从理论基础上看,预期系统理论是其本体论基础,这种理论证成了人何以能够运用尚不存在的未来,也证成了个人和组织具备未来素养的必要性;从未来意义上看,未来素养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础性能力,是人类走向自由的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有助于引导人类摆脱关于工业社会的主流叙事,拥抱新的行动可能性,有助于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促进个体积极地拥抱未来,也有助于人类与不确定性之间建立一种积极关系;从未来前景上看,未来素养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计划,正呈现出全球化发展之势。为此,我们有必要主动了解并积极参与到这一理念及其计划中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闽 刘俊生
选择适合创生取向课程观的艺术类专业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企业专家提供的项目资源和要求为参照,要求教师抛弃对原有课程计划"按图索骥"的过程,和学生一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共同参与项目设计,从艺术和技术角度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施,和企业专家共同评价课程项目,最后产生一种新的教育"经验",使高职艺术类专业在融合"艺术性"和"职业性"的路径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