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60)
2023(8291)
2022(6981)
2021(6456)
2020(5292)
2019(11856)
2018(11877)
2017(20642)
2016(11661)
2015(12659)
2014(12365)
2013(11812)
2012(10652)
2011(9404)
2010(9965)
2009(9438)
2008(9159)
2007(8134)
2006(7486)
2005(7149)
作者
(31531)
(25791)
(25526)
(25063)
(16353)
(12515)
(11947)
(9946)
(9923)
(9443)
(8951)
(8921)
(8331)
(8243)
(8138)
(8001)
(7800)
(7601)
(7586)
(7570)
(6675)
(6375)
(6220)
(5987)
(5931)
(5924)
(5865)
(5723)
(5380)
(5063)
学科
(37821)
经济(37764)
管理(33912)
(27187)
(23623)
企业(23623)
(15214)
中国(13824)
方法(12847)
(12786)
(12215)
业经(10649)
(10605)
银行(10601)
数学(10543)
(10385)
数学方法(10280)
(10233)
(9104)
金融(9103)
地方(8995)
体制(8915)
理论(8216)
(8199)
教育(8106)
农业(7766)
(7034)
制度(7031)
(6954)
财务(6929)
机构
学院(148204)
大学(147020)
(54595)
管理(54281)
经济(53078)
研究(52178)
理学(44439)
理学院(43930)
中国(43604)
管理学(43014)
管理学院(42730)
(32769)
(31498)
科学(31058)
(26562)
(26300)
中心(25397)
(23601)
研究所(23086)
财经(22270)
(22061)
师范(21871)
北京(21168)
(20883)
业大(20076)
(19932)
(19750)
(19728)
技术(18098)
农业(18005)
基金
项目(92426)
科学(71818)
研究(71524)
基金(63096)
(54608)
国家(54095)
科学基金(46158)
社会(43409)
社会科(40960)
社会科学(40947)
(38082)
教育(34464)
基金项目(32151)
(31495)
编号(30994)
自然(28479)
自然科(27795)
自然科学(27787)
自然科学基金(27205)
成果(26313)
资助(25783)
课题(22920)
重点(21294)
(20107)
(19584)
(19449)
(18982)
项目编号(18864)
(18297)
创新(17763)
期刊
(71373)
经济(71373)
研究(51802)
中国(41453)
教育(28167)
(26067)
(22200)
管理(21838)
学报(21120)
(19785)
金融(19785)
科学(19106)
大学(16512)
技术(14905)
学学(14602)
农业(14561)
业经(12673)
经济研究(10991)
财经(10729)
图书(10507)
(9298)
职业(8555)
问题(8146)
会计(7875)
书馆(7790)
图书馆(7790)
(7752)
统计(7701)
(7678)
论坛(7678)
共检索到2560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于涵  韩宁  关丹丹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考试质量监测与评价要求:科学监测高考作为考试工具自身的质量,以监测促考试质量提升;科学监测和评价考试改革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以监测推动考试改革动态调整。教育部考试中心以"大评价"观为指导,以提高考试质量为核心,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在建立全维度、全流程、全功能的考试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上进行了不断探索。下一步将聚焦改革,全力迎接新高考考试性质的再认识、新高考难度模型重构,以及大数据分析等带来的新挑战,进一步建立健全考试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为提升教育质量、推进考试改革服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许晓革  桑锦龙  杨君  
我国高考综合改革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从分批推进的实践来看,也面临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应试教育”倾向仍然存在,“选择性”政策设计的育人初衷面临现实挑战,“唯分数论”积弊仍然存在,以及考试评价作用未充分发挥等。这些问题涉及教学、考试、招生录取等多个环节,彼此影响,内在作用机制复杂。深化新时代高考综合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从核心素养导向、人才选拔推动、学生发展为本、考试评价促进,以及信息技术赋能等方面,促进教学、考试、招生一体化。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董凌波  冯增俊  
学考作为高校招生录取依据的新功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我国,学考和高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职责混淆、学考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学考和高考管理权限不明晰等问题,使学考在促进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面的作用有限,高考改革举步维艰。本文认为,学考与高考在性质和功能上有着明显区别,但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又是相互联动的。今后我国高考改革应该致力于正确定位政府在学考和高考中扮演的角色,明确学考和高考的组织机构和职能,为我国高考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打下基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章建石  
在当前高考改革的背景下,不同版本高考试卷的使用,增加了考生水平、试题质量比较之间的难度,也不利于命题质量的改进和维护高考的公平。本文以英语学科为例,通过等值的有关设计,探索了对不同版本试卷在同一标准下进行难度、区分度等测量学指标分析的方法,为监测与比较不同版本的试卷质量以及提高命题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徐璐  
高考改革,不仅对中小学教育产生指挥棒作用,而且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新一轮高考改革,是自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和最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其考试方式、录取方式、考试内容的改革,将造成高校新生群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高校应加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改革,以适应新生群体对高等教育的个性化需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海峰  韦骅峰  
基于2022年“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研究”项目组所收集的“高考改革调查问卷”中40326份高中生问卷,结果显示:高中生对高考选科制度和选科结果基本满意,对高考选科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基本认可,认为高考选科利于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部分高中生选科时出现心理焦虑,传统文理分科仍是所选人数最多的组合。同时也发现:高中生对高考选科制度和对未来发展的引导基本满意、对家长参与高考选科的认可度偏低、家庭收入较低和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学生的高考选科满意度较低、心理焦虑现象集中在高一与成绩较差学生、“物理遇冷”现象有效缓解等。针对这一实际,教育主管部门需对新高考科目改革持续优化调整,家长应提升在学生高考选科过程中的参与度,高中对弱势学生的选科指导需予以特别关注,同时建立家校协作机制以对产生选科心理焦虑的学生及时疏导,高校专业选科要求也尚有调整空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蒋丽君  边新灿  卓奕源  
高职院校长期依附于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进行招生,影响了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独立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壮大。高职教育现存考试内容不科学、不公平,考试方式单一,招生批次"低本一等"等问题。新高考改革提出提高"职业技能"的考试内容占比,探索多元录取机制改革,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进一步适应了高职的人才培养需要。为此,高职教育应推动其体系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突出课程教学的职业特色,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从专业撤并、院校调整切入推进现代职业学校治理。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于涵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为新时代全面系统深化高考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教育部考试中心始终坚持"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原则,全力推进高考改革,构筑适应新时代的现代化考试:准确定位高考核心功能,科学构建"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框架,全面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不断提升考试质量;加强国家题库建设,铸就国家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志军  王宏伟  
新一轮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对高中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政策设计注重赋予学生选择权,是对学生"专业性向"的充分关注与尊重;规定"不分文理科",有利于跨跃"两种文化"鸿沟;破解录取依据的单一化,有利于增强高中与大学教育的关联度。与此同时,在进一步深化实施过程中,高中教育将面临着行政班建制存废的焦虑、学生自主选课选考的盲目、个性化学业指导的缺席、学科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等诸多风险与挑战。面向未来,高中教育应着力于实现理顺行政班与走班制度的内在关系、推进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学生发展成长导师制度以及构建区域性教师流动机制等路径超越。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邵光华  吴维维  
新高考改革的两个主要亮点是选考和一科两考,但一些专家对此两点并不看好,认为选考面临学科间分数不等值,一科两考存在诸多危险,提议暂缓实施。通过对选考和一科两考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选考困境的根本是物理学科选考失衡,根源在于物理学科自身学习难度大,而其他选考科目之间不等值问题不突出,妥善解决物理选考问题是完善选考制度的关键;同时一科两考的危险并没有研究者所说的那么大,尤其是英语考试接近水平参照考试水平,英语两考并裸分计不会带来大的问题。高考公平与否的判断应以高考改革价值取向为标准。建议在完善选考制度方面,对物理学科给予特殊"待遇",可通过高校适当限定专业科目选择或规定必考选考科目来调节,或缩小改革"步伐"改任意选考为提供固定选考科目组合;英语一科两考应继续实施,最好是只按等级制赋级而不计入总分,而该等级作为不同层次高校录取的自主要求;对选考科目的一科两考建议可暂缓。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卜尚聪  马莉萍  叶晓阳  
使用2014—2020年10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理工科专业在浙江的招生录取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对科目限选模式分析发现:理工类、排名更靠前的高校、学科评估更好、工科和热门专业更倾向于限选物理,且多采取单限物理和多门必选模式。多门必选模式会导致专业录取位次显著下降,而其他物理限选模式(单限物理、两门任选和三门任选)则对录取位次无显著影响;《选考科目要求》文件中未要求限选物理的专业和热门专业在限选物理后录取位次下降幅度更大。高校理工科专业限选物理会有效引导学生选考物理,这是影响录取位次的重要机制。建议进一步完善对高校科目限选的政策引导,促使高校基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探索适切的限选模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杜瑛  
通过分析上海、浙江的高考综合改革对高校招生录取带来的考试环节、选拔模式和录取机制层面的重大变化,以及新的招生录取制度在政策实施运行中面临的实践困境,包括高校重构人才培养体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选考政策陷入非理性选择的困境和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录取环节无法真正使用等。在新高考背景下,高校要顺应新高考带来的生源结构和育人生态的变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体制机制的变革;建立政府、高校和社会等多元利益主体协同治理的选考引导平衡机制;探索实现招考分离,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真正使用创设体制基础和机制保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云星  李一杉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S市10所普通高中2470名学生学校适应的调查发现,高中生学校适应状况整体一般,存在着班级学生人数、父母最高文化程度与学校层次差异,但不存在性别与年级差异。学生学校适应性与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学校课程丰富性、选修课程帮助价值、喜爱程度、独特见解表达机会、作业完成情况、走班模式满意程度、父母职业了解程度、学校生涯规划课程满意程度等成正相关,与班级学生人数、学校层次以及平均每天睡眠时间成负相关。对此,普通高中可通过课程改革、作业优化、班额降低以及生涯教育完善等来提升高中生学校适应。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覃红霞  郑铭敏  方芳  
学生学业表现是衡量学生发展和评价教育制度系统的重要依据。围绕学生学业表现,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和公平理论构建的整合模型,实证考察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机制,以审视新高考的育人功能以及公平性价值。通过对全国13 749名经历过新高考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与传统社会支持理论不同,在新高考系统中,仅学校支持对学生学业表现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家庭支持和朋辈支持的直接作用不显著,但公平感知与学习投入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另外,链式中介作用进一步证明了公平感知的教育价值。在新高考全面推进阶段,需要继续推动改革相关配套机制的完善,关注学校系统的差异性;重视学校支持、家庭支持和朋辈支持资源的互动并释放更多的公平信号。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姜钢  
当前我国高校招生主要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一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选拔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二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招生考试制度,三是老百姓对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的要求更为强烈。为此,要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建立基础教育与高考改革的联动机制,建立多样化考试评价体系,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招生考试的录取模式,以此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高考综合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