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67)
2023(2749)
2022(2277)
2021(2083)
2020(1845)
2019(4095)
2018(4108)
2017(7779)
2016(4628)
2015(5288)
2014(5356)
2013(5445)
2012(5520)
2011(4715)
2010(4985)
2009(4771)
2008(4827)
2007(4597)
2006(4344)
2005(4492)
作者
(13126)
(10816)
(10740)
(10693)
(6996)
(5164)
(4913)
(4221)
(4208)
(4130)
(3797)
(3727)
(3713)
(3557)
(3555)
(3534)
(3235)
(3232)
(3221)
(2934)
(2900)
(2655)
(2603)
(2573)
(2539)
(2514)
(2509)
(2472)
(2246)
(2227)
学科
(20824)
经济(20790)
(13312)
管理(12448)
(8964)
(8821)
方法(8361)
中国(8109)
(7855)
企业(7855)
收入(7842)
数学(7421)
数学方法(7331)
农业(6775)
(5370)
(5324)
劳动(5305)
国民(4892)
(4685)
银行(4680)
(4520)
国民收入(4259)
(4111)
(4095)
财富(4095)
教育(4055)
(3968)
金融(3968)
(3713)
业经(3669)
机构
大学(67132)
学院(65149)
(31153)
经济(30485)
研究(23602)
管理(22853)
中国(20143)
理学(18487)
理学院(18291)
管理学(17960)
管理学院(17832)
(17129)
(14867)
财经(12467)
(12394)
科学(12089)
(11841)
中心(11609)
(11323)
经济学(10720)
(10257)
研究所(10148)
北京(9944)
经济学院(9619)
(9426)
师范(9361)
(9239)
财经大学(9189)
(9181)
人民(8195)
基金
项目(36271)
科学(28959)
研究(28219)
基金(27146)
(22887)
国家(22647)
科学基金(19523)
社会(19233)
社会科(18145)
社会科学(18141)
教育(13728)
基金项目(13316)
(12975)
资助(12223)
编号(11425)
自然(11268)
(11066)
自然科(11061)
自然科学(11058)
自然科学基金(10865)
成果(10858)
(8732)
国家社会(8283)
课题(8229)
教育部(7953)
重点(7933)
(7896)
人文(7559)
大学(7411)
社科(7255)
期刊
(38768)
经济(38768)
研究(26804)
中国(18890)
(13488)
(10556)
金融(10556)
教育(10491)
(9887)
管理(9734)
学报(9044)
科学(8200)
大学(7517)
财经(7042)
学学(6691)
经济研究(6464)
(6140)
技术(5727)
农业(5715)
问题(5325)
业经(5115)
图书(4941)
理论(4049)
统计(3971)
书馆(3950)
图书馆(3950)
(3811)
技术经济(3595)
(3538)
农村(3495)
共检索到120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信卫平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为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以缓解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让广大劳动者都能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努力实现"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目前,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简称"劳动收入占比",定义为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较低,必须进行系统性政策设计。一、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现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稻葵  徐翔  
当前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度的研究大多数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中仍存在较严重的结构失衡现象,结构调整进度比较缓慢。通过系统地分析对外贸易和消费数据,本文发现中国宏观经济结构已经呈现比较明显的改善,内外部结构失衡现象同时开始缓解,具体表现为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趋稳和消费率的迅速回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还发现,结构改善的关键动力是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入后期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回升。这一趋势性变化是与中国宏观经济的二元经济特征密切相关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黄乾  魏下海  
本文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应用面板数据协整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劳动收入比重变动对国内需求和总产出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国内需求体系属于工资领导型,提高劳动收入比重不仅有利于居民消费扩张,而且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提高劳动收入比重和促进经济增长同等重要,并且两者并不矛盾,无论是短期和长期,提高劳动收入比重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扩大居民消费,以及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章元   段文  
金融和财税等宏观政策的效果具有产业异质性效应,这些宏观政策不仅影响经济增长,更会通过产业结构影响收入分配。本文首先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财政政策的生产要素价格渠道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服务业占比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其对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提出理论假说。将利率政策和社保缴费率政策作为代表性宏观调控政策应用于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GMM法研究后发现:降低利率对于服务业占比具有负向影响,而降低社保缴费率则显著提升了服务业占比;降低利率使得劳动收入份额显著降低,而降低社保缴费率则显著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机制分析表明,资本劳动比(资本深化程度)是政策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渠道,降息政策显著提高了城市资本劳动比,而降低社保缴费率则呈现出相反的效果;异质性研究表明在东部地区降低利率和社保缴费率对服务业占比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最为明显。在我国服务业占比低于其他同等发展水平经济的情况下,本文为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罗长远  
本文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回顾。这一领域的理论探讨主要有四个层次:在新古典假设条件下,劳动收入占比与资本产出比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对新古典假设做出修正,将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归于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收入占比的产业差异,在整个经济的劳动收入占比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开放条件下,探讨全球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考察"劳动收入占比"的决定因素,它们包括:资本产出比、技术进步、全球化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非正规部门规模和对劳动力的保护程度等。本文最后提出了研究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初步设想。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骆桢  张建堡  
研究总消费有两大范式——新古典强调理性人跨期优化,马克思和后凯恩斯主义则强调劳资分配对总体消费率的影响。基于谢克对生产函数的批判,可以证明跨期优化下的消费的动态规律基本等同于利润率决定增长率的"剑桥增长方程"。然而,劳动收入份额不仅决定着总体消费率,还影响着总需求和收入的形成。基于马克思对消费行为的分析,本文在一个马克思-后凯恩斯资本积累框架下引入古典假定,抽象掉来自资本收入的消费,同时考察劳动收入份额对消费占比和总需求的双重影响,得到其与总消费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中国的数据很好地验证了该关系。结果表明,在当前积累体制下,提高劳动份额促进消费增长的空间有限,因为对利润的挤压会减少投资,进而减少总需求。因此,要促进总消费持续增长,就必须在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同时,稳住投资水平,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潜在产能水平刺激投资增长,将需求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沈卫平  
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形成"强资本、弱劳动"的分配格局,这是当前最大的分配不公问题,任其发展会动摇我国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基础。要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者提出了提高劳动收入比重的主要路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长庚  王宇航  张磊  
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其短期效应来自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化程度,长期效应来自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机制分析揭示了数字普惠金融—融资约束—劳动收入份额的传导渠道,微观上表现为扩大了企业雇佣规模。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成长期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更加显著。在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大,表现出较强的普惠性特征。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学敏  田晓伟  
劳动是创造和分配社会财富的基础,而中国社会在实现劳动创造财富的同时却忽视了劳动在财富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收入分配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为此,国家提出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政策,力图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困局。教育是提高劳动效率和提升劳动复杂程度的重要手段,在财富创造和分配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在国家实施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政策中教育也应该是大有所为的。要使教育发挥好促进收入分配合理化的作用,国家和教育部门须在端正教育思想、协调完善政策和规范引导办学行为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兴华  
文章通过文献回顾,比较了两种不同的分析劳动收入占比的理论框架,发现运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比较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然后,通过理论分析和数据计算,说明了提高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原因: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总体上有下降趋势,但是这种下降并没有带来利润率的增加,反而带来了围绕工资问题的劳资冲突增加。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提高我国劳动收入的占比会遇到两重基本困难,即利润率下降的可能和劳资冲突依然增加并升级的可能。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信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收入份额长期偏低已经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当前阶段,提升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不仅有利于总需求的扩张,还能减轻投资压力,进而缓解地方债务问题和产能过剩问题,是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重要手段。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伍云峰  须小萍  
提高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并不是要提高总体负担水平,而是要提高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这一比重的提高可以在不加重纳税人负担的情况下实现。提高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可以采取费改税、优化税制结构、严格税收征管、提高经济效益等措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徐日清  金国相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国家税收是实现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税收宏观调控能力,必须多方面完善税收体系,其中特别要重视提高目前处在偏低状态的宏观税负水平,以提高税收宏观调控能力。为此,本文作些初步探索,冀求引起大家共谋对策,抛砖引玉。一、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在逐年下降宏观税负水平,一般采取年税收总额和国民生产总值比较。据资料,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下降的情况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