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50)
2023(4692)
2022(4086)
2021(3752)
2020(3491)
2019(7941)
2018(8246)
2017(17145)
2016(9475)
2015(10852)
2014(10958)
2013(11244)
2012(11066)
2011(10059)
2010(10486)
2009(10093)
2008(9943)
2007(9376)
2006(8740)
2005(8251)
作者
(27621)
(22806)
(22765)
(22026)
(14279)
(10723)
(10477)
(8737)
(8532)
(8458)
(7691)
(7549)
(7506)
(7262)
(7192)
(6967)
(6852)
(6719)
(6639)
(6617)
(6208)
(5625)
(5527)
(5264)
(5183)
(5141)
(5091)
(5058)
(4641)
(4547)
学科
(45491)
经济(45447)
(27631)
管理(25143)
(20224)
企业(20224)
方法(18145)
中国(16867)
数学(16023)
数学方法(15909)
(14411)
(12478)
(11382)
业经(10316)
地方(9788)
农业(9371)
产业(9274)
(9258)
银行(9243)
(8911)
(8767)
贸易(8758)
(8530)
(8330)
(7543)
(7394)
金融(7392)
结构(7352)
体制(7046)
技术(6818)
机构
大学(143970)
学院(143483)
(66887)
经济(65570)
管理(54058)
研究(48977)
理学(45270)
理学院(44819)
管理学(44283)
管理学院(44016)
中国(39716)
(33665)
(31018)
科学(26138)
财经(25774)
(24692)
(23516)
(23056)
中心(22644)
研究所(21637)
经济学(21526)
北京(20550)
(19962)
经济学院(19556)
财经大学(18839)
(18591)
(18590)
师范(18434)
业大(17177)
(17090)
基金
项目(81920)
科学(64725)
研究(63985)
基金(58809)
(49203)
国家(48788)
社会(41738)
科学基金(41520)
社会科(39697)
社会科学(39690)
(31945)
基金项目(30629)
教育(29147)
编号(26806)
(26412)
资助(24968)
自然(23804)
成果(23365)
自然科(23173)
自然科学(23165)
自然科学基金(22787)
(19281)
(19100)
课题(18816)
重点(18301)
国家社会(17007)
(16727)
教育部(16710)
(16665)
人文(16540)
期刊
(80376)
经济(80376)
研究(51335)
中国(29400)
(24379)
管理(21412)
(18910)
(18251)
金融(18251)
科学(17434)
学报(17242)
教育(15869)
业经(14079)
大学(13914)
财经(13568)
经济研究(13378)
学学(12743)
技术(12517)
农业(12113)
问题(11992)
(11903)
(9677)
理论(8633)
技术经济(8278)
商业(8249)
国际(7642)
实践(7641)
(7641)
图书(7566)
统计(7514)
共检索到233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肖志鹏  
本文在回顾产业转移为我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金融危机后我国面临的产业转移的经济现实,运用国内外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下的就业结构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地区的发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新安  
产业结构的自然变动和主动调整 ,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涉及到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的转移 ,而且与经济周期等其他因素一起引致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本文在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分析了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的转移 ,探讨了顺应产业结构规律的再就业对策选择。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亨明  
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从东部向中西部集中转移,且转移方式多元化,"抱团转移"趋势明显;转移产业的层次提高,技术资本转移的趋势加大,产业转移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引导也得到加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正逢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历史契机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好等优势,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科学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政府应强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方雯  郭文豪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开放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飞跃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业已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结合我国自身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何大安  
本文把产业运行格局理解为产业结构、组织和绩效所形成的特定状态、趋势及其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构成,而将其作用于就业结构变动所蕴涵的特征、趋向、过程及其机制,界定为产业运行格局与就业结构变动的机理。一国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以及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会与市场机制一起产生一种合力,从而塑造出既定的产业运行格局,而既定的产业运行格局对该时期的就业结构及其变动存在着机理的规定性。文章在宏观层面上分析了产业运行格局变化对就业结构变动的一般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就业结构变动之于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一般规定性作出了说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波  汪波  朱琳  
文章在回顾1978—2017年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历程的基础上,运用摩尔结构变化值法测度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度。结果表明:无论是两者演进历程还是波动度,大体均可分为三个阶段,产业结构变动度和就业结构变动度的均值分别为1.67度和1.41度;同时就业结构总体滞后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经历了三种类型而就业结构经历了四种,基于双重二元结构与制度变迁假说阐释了上述变化特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杨  刘延平  
本文从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的角度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闫荣国  邱长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孙文凯  郭杰  赵忠  汤璨  
本文利用一个全国代表性数据库,计算了2003—2013年间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变动情况,并从人口学视角进行了变动原因的分解分析。本文发现过去十年我国技术进步并没有带来显著的劳动参与率下降。相反,除了常规操作性工作,其他三类就业占比都在增长。增长原因既有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结构效应",也有需求变动带来的"倾向效应"。从绝对值看,由于目前我国常规性就业占比仍然远大于美国,这意味着如果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力推进,仍然可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更大冲击。因此,笔者也参照已有文献做法估计了我国就业中可能被替代的潜在数量和比例,以及未来行业间就业转换的方向。基于这些计算和讨论,本文对当前技术进步采纳及就业应对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元晞  常晓鸣  周萍  阙彬  袁静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实现国内产业的转移,是我国保持经济增长、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变化将深刻改变我国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路径。为消除国际需求急剧下滑而带给我国制造业的冲击,强调国内自身价值链和产业链构成,是我们未来可能的路径选择之一。推动国际国内产业有序转移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在于东中西部地区加强自身市场体系和制度环境建设,降低产业交易成本;其次,建立和巩固与东部相关产业的技术经济联系,力争形成完整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最后,以东部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产业主体为核心,推动以技术创新带动的功能升级和产业链升级,最终实现全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孟欣,王俊霞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庆丰  
文章从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领域的角度对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评析,指出现有研究在分析工具、滞后时间测度、国际比较方法、作用机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为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应该继续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影响机理、如何衡量二者之间的整体协调性、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测算以及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黄林  
一、城市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由在业人员和那些具有劳动能力而尚未就业但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构成。城市劳动力供给状况可用城市劳动力人口数和城市劳动力参与程度来表征。城市劳动力人口数与城市的人口规模、自然增长率、年龄结构以及人口迁移等因素紧密相关。在我国,从1952—1982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少维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劳动力利用不充分,即失业问题比较严重的话,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经济增长没有达到潜在增长水平,一方面是对劳动力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如果失业率居高不下,那么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就会随之增加,社会稳定性就会下降,改革、发展就难以有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就会被打破,改革步伐、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特别是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资本资源占世界总比重低,但劳动力却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