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4172)
2022(3658)
2021(3568)
2020(3269)
2019(7443)
2018(7576)
2017(15718)
2016(8464)
2015(10052)
2014(10126)
2013(10202)
2012(10155)
2011(9085)
2010(9639)
2009(9469)
2008(9728)
2007(9090)
2006(8716)
2005(8623)
2004(7626)
作者
(24955)
(20294)
(20155)
(19871)
(13119)
(9560)
(9512)
(7738)
(7680)
(7627)
(6983)
(6943)
(6800)
(6604)
(6531)
(6403)
(6065)
(6012)
(5938)
(5567)
(5407)
(5126)
(4891)
(4845)
(4746)
(4735)
(4640)
(4583)
(4198)
(4022)
学科
(33575)
经济(33521)
管理(24699)
(21721)
(20379)
银行(20234)
(18995)
(18957)
(17280)
企业(17280)
中国(13959)
方法(13957)
(12532)
金融(12532)
数学(12312)
数学方法(12211)
(11876)
制度(11875)
(11157)
业务(10524)
银行制(9248)
(9185)
(8833)
体制(7728)
(7277)
贸易(7263)
(7128)
(7126)
税收(6731)
业经(6723)
机构
大学(125607)
学院(122180)
(54141)
经济(52719)
中国(44525)
管理(44375)
研究(42420)
理学(35100)
理学院(34734)
管理学(34343)
管理学院(34095)
(33738)
(28386)
(25021)
财经(24680)
银行(23997)
(22316)
(22185)
(21878)
(21645)
中心(21334)
科学(21100)
北京(19308)
研究所(18434)
财经大学(18358)
(17880)
(17519)
经济学(17315)
人民(16795)
(16295)
基金
项目(62305)
研究(49197)
科学(48248)
基金(45030)
(37420)
国家(37082)
科学基金(31065)
社会(31052)
社会科(29337)
社会科学(29330)
教育(23236)
基金项目(22857)
(22232)
编号(20935)
资助(20009)
成果(19584)
(19384)
自然(18109)
自然科(17644)
自然科学(17639)
自然科学基金(17338)
(15337)
课题(14774)
(14014)
重点(13698)
教育部(13527)
项目编号(13113)
人文(12847)
(12751)
社科(12557)
期刊
(67346)
经济(67346)
研究(51919)
(35323)
金融(35323)
中国(29154)
(26096)
管理(18381)
(15973)
教育(15073)
学报(14784)
科学(13662)
财经(13487)
大学(11983)
(11395)
经济研究(11091)
学学(10813)
业经(9935)
问题(9669)
理论(9509)
技术(9446)
(8842)
实践(8598)
(8598)
农业(8329)
国际(8326)
图书(7219)
(6746)
农村(6723)
(6723)
共检索到2262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周永胜  
本文从国际金融危机教训总结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我国中央银行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天然优势出发,对我国央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可行性与现实性进行了逻辑判断。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监管现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注重宏观审慎监管、切实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维护我国金融稳定。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邵梦竹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就构建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达成共识,但关于宏观审慎政策的监管主体尚无定论。中央银行在经历了金融监管职能的分离和回归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赋予了审慎监管的重要职责。文章从理论层面出发,重点分析中央银行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必要性以及作为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的优势,为各国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制度框架提供参考意见。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尹继志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英等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金融监管改革,赋予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构建我国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明确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开发、使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权力,并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协调机制。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夏洪涛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着力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重要内容的金融监管改革。本文在分析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对赋予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反思,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强化我国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权限的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尔科姆·艾迪  司马亚玺  
追求金融稳定是比中央银行的传统货币政策职能更加微妙和复杂的一项工作。它必然不仅包括定量的框架,而且遵循历史经验视角对风险的详细监测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关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央银行在金融稳定政策方面的作用,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概念。我将谈谈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的相互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在监管体系的设计中体现这种关系。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尹继志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英等国家和地区在金融监管改革中均赋予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构建我国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明确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开发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权力,并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协调机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胜强  李向前  范芮彤  
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次贷危机后,人们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于由谁来扮演监管主体则存在很多争议。本文研究指出,中央银行所承担的维护金融稳定、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最后贷款人等职能,使其能够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核心作用。次贷危机后,美、欧、英、法逐步调整了监管格局,表明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核心地位认识比较一致。本文通过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麦克洛姆规则的检验,证明其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具有有效调控的能力。指出我国中央银行应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扮演监管主体角色,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许均平  李孟来  
本文介绍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欧盟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能框架和欧盟宏观审慎监管机构——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ESRB)的发展历程,及欧洲央行体系(ESCB)两大组成部分——欧洲中央银行(ECB)和成员国国家中央银行(NCBs)在ESRB履职中的辅助作用。同时,通过综述典型国家宏观审慎管理当局与其中央银行间的主流合作模式,对欧盟宏观审慎监管组织框架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为确保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有效履职,健全其法律保障甚有必要,这包括建立可靠的数据采集渠道和尊重央行的独立性。文章最后对我国央行如何参与宏观审慎监管提出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尹久  
本文认为宏观审慎监管实质是宏观流动性管理,本质上具有归属于中央银行的特性,它与中央银行在职能、货币信贷政策工具、独立性等方面有内在一致性,却与微观审慎监管有天然冲突性。现有对微观审慎监管的改革思路没能体现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质,应该从其本质入手关注系统重要性的机构、系统重要性的行为及系统重要性的产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尹继志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等主要国家加快了金融监管改革步伐。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监管地位明显加强。实际上,中央银行在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实施货币政策、开展宏观审慎监管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运行中都扮演着金融稳定的重要角色。因此,强化中央银行监管权限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担负着维护金融稳定的法定职责,在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应进一步明确其监管地位,赋予其应有的监管权限。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伟  李海平  
本文以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为研究视角,梳理回顾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历史,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在机理,研究了在构建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体系中中央银行的角色,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高倩倩  范宏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对银行系统实行审慎监管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及相关监管机构的共识。但目前银行系统的监管研究多为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缺乏,尤其是对中国银行网络系统进行动态建模并进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定量研究未见。本文首先利用中国2008至2015年16家上市银行的实际数据构建动态的中国银行网络系统模型,然后使用Component VaR、Incremental VaR、Shapley value EL以及ΔCoVaR四种风险分配机制研究中国银行网络系统的宏观审慎监管方法。研究表明:对中国银行网络系统进行宏观审慎监管能够有效提升其稳定性,并且四种机制相比之下,ΔCoVaR的监管效果最为显著,而Incremental VaR则相对较差。此外,通过宏观审慎资本与银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Incremental VaR、Shapley value EL以及Component VaR机制下的宏观审慎资本与银行的总资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此时宏观审慎资本可以根据银行的总资产来设置;而ΔCoVaR机制下则不相关,因此宏观审慎资本可以依据各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大小来设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春雷  周文青  
201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将2011年以来实施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调整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这一商业银行监管框架的重大调整,将对商业银行的发展理念、业务模式、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崛起、金融脱媒深化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在过去十年中以规模扩张制胜的发展经营策略已然无法继续推行,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以轻资产、快周转、交易化为重点的经营策略转型,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