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91)
2023(9739)
2022(8155)
2021(7174)
2020(6060)
2019(13693)
2018(13026)
2017(25806)
2016(13221)
2015(15348)
2014(15344)
2013(15393)
2012(15000)
2011(13850)
2010(14483)
2009(14120)
2008(13243)
2007(12257)
2006(11293)
2005(10531)
作者
(40043)
(33231)
(33018)
(31754)
(21586)
(15958)
(15113)
(12825)
(12703)
(11996)
(11526)
(11363)
(10802)
(10692)
(10457)
(10456)
(9780)
(9704)
(9601)
(9215)
(8664)
(8246)
(7916)
(7685)
(7606)
(7570)
(7243)
(7110)
(6869)
(6479)
学科
(88209)
经济(88132)
管理(42075)
(41014)
(35229)
企业(35229)
方法(34728)
数学(31010)
数学方法(30758)
(27146)
金融(27146)
中国(24694)
(24476)
银行(24468)
(23700)
地方(22177)
(19082)
(17274)
业经(16528)
(15344)
地方经济(13473)
(13273)
(12742)
贸易(12729)
(12367)
财务(12344)
财务管理(12313)
(12307)
(12263)
企业财务(11888)
机构
大学(209691)
学院(208594)
(103709)
经济(101784)
管理(78427)
研究(70770)
理学(66533)
理学院(65898)
管理学(64931)
管理学院(64552)
中国(62014)
(48740)
(42763)
财经(38544)
科学(37337)
经济学(35251)
(34880)
(34770)
中心(34274)
(31729)
经济学院(31688)
研究所(30683)
财经大学(28613)
(27969)
北京(27363)
(25614)
(25054)
(24699)
金融(24636)
业大(24426)
基金
项目(126100)
科学(100470)
基金(94179)
研究(93517)
(79634)
国家(78999)
科学基金(69151)
社会(64083)
社会科(61165)
社会科学(61149)
基金项目(48436)
(47988)
教育(42567)
自然(41373)
资助(40612)
自然科(40486)
自然科学(40480)
自然科学基金(39792)
(38961)
编号(35658)
成果(29892)
(28976)
重点(28177)
(28170)
国家社会(27711)
教育部(26077)
(25807)
人文(25385)
课题(25077)
大学(24603)
期刊
(120866)
经济(120866)
研究(70811)
中国(40418)
(38236)
金融(38236)
(38212)
管理(31741)
学报(27482)
科学(25657)
(25257)
大学(22274)
财经(21919)
学学(21250)
经济研究(20858)
(18946)
技术(18561)
业经(15874)
教育(15808)
问题(15686)
农业(15606)
(13349)
技术经济(13041)
统计(12945)
国际(11922)
(11215)
世界(11025)
理论(10962)
决策(10381)
商业(10077)
共检索到3365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靖宇  刘阳  
国家已经做出了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战略部署,并且在落实进程中逐步成长为中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而着眼于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现实进程,以大连为核心城市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京津冀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沿海经济带相比,却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大连必须带头改变这种弱势地位,强化和提升在环渤海经济圈融合中的竞争实力与竞争地位。为此,需要认证大连强化在环渤海经济圈融合中竞争地位的时代背景,分析大连强化在环渤海经济圈融合中竞争地位的综合因素,明确大连强化在环渤海经济圈融合中竞争地位的利益取向,创意大连强化在环渤海经济圈融合中竞争地位的推进对策:打破传统行政界线,提高区域合作意识;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抓紧实施品牌战略,注重打造城市品牌;准确进行港口定位,促成联动发展格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坚决克服地区封锁,造就市场利益关系;构建区域商贸体系,推动区域共同发展。大连只有这样做,才能切实为邓小平确立的"东北之窗"使命和创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做出循名责实的努力。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志文  王大超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于区域产业竞争力。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竞争力取决于四个要素:基础条件竞争力、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和环境竞争力,具体体现这些要素的是区域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水平、大企业数量与规模、销售状况以及跨国公司的投资规模,还有主导产业及产业集群等。要提高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竞争力,需要加强区域产业联系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保持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力;提供培养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政策。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孙淑琴  
竞争与互补并存———环黄渤海经济圈合作中的山东省孙淑琴环黄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日本、韩国的部分地区和产业部门经济,是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缩影”。山东濒临黄、渤海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它是环黄渤海经济圈不可缺少的成员;山东在生产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曹国琪  
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曹国琪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命题,经济区域化和贸易自由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区域化的经济构建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化生产和协作,它充分体现了规模经济的效率;自由化贸易开辟了比较优势的利益源泉。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和设想鼎承了规模经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贵军  杨鸿海  秦泽西  
文章利用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数据,采用FH广义空间模型,测度环渤海经济圈资本流动水平。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圈资本流动水平低。2011—2015年间资本流动水平相对于2003—2007年间有所下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任丽君  杨新房  
依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四要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和企业结构、企业战略、同业竞争以及政府和机遇两个变量内涵,建立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对环渤海经济圈内七省市进行竞争优势评价。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景世民  
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经济区域,是我国沟通南北、联动东西的重要枢纽。推进环渤海经济快速发展,应全方位开放,高起点融合,将环渤海地区建成中国重要的超大型都市圈、世界级制造基地、国际物流中心和高科技知识经济主导区域。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卢新德  江奔东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关于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卢新德江奔东环渤海经济圈(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四省二市)是我国经济区域布局中的一个重要地区,保护该区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全局和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甘星  甘伟  
科技金融效率是评价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本文构建了科技金融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对2006—2014年三大经济圈十省市的科技金融相对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此期间北京、广东科技金融一直处于技术有效,即达到了纯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最佳状态。上海、天津科技金融投入则处于技术相对有效,其他六省市始终处于明显非技术有效状态。本文进一步剖析了这十省市科技金融效率差异的形成原因,并从政府、企业、金融市场、高技术产业、人才等五方面对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提出了发展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晓燕  
金融中心是金融资源和金融机构大量集聚的地方,能够有效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环渤海经济圈是次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第三个经济圈,约60%的金融资源集中于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大连和沈阳6个城市。实证分析了28个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发现只有北京和天津可作为金融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金融辐射,进一步利用威尔逊模型计算北京和天津的金融辐射半径并绘制辐射域,发现其金融辐射域基本上覆盖了整个环渤海经济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在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圈——内地,多层次的探索和实践。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区与内地在经济技术等方面加强联合和协作,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大力支援内地,从而对推动和加快内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全国经济的振兴和腾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渤海经济圈”的优势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内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由北到南合抱着渤海湾,扼守着京津的大门。环沿渤海湾约5,000公里的海岸线上,依次排列着一长串城市。这些城市历来相互间就有较广泛的经济联系,现在改革与开放更把这些城市联结一起。“渤海经济圈”早已客观存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海燕  柏杨  
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一增长极,为研究其城市间的经济增长情况,区域间经济差距及其动态演进趋势,文章采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测度了1985~2009年间环渤海经济圈城市间的经济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环渤海经济圈圈城市间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内不存在趋同,而是发散的,只是在个别时间段内存在趋同,说明环渤海经济圈城市间的经济差异拉大,但是差距拉大的速度是缓慢的。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支出的增加有利于经济趋同,而储蓄增加会导致经济趋异。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厚双  
中韩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和共同发展彼此间经济合作的强烈愿望,这是两国经济合作得以迅速发展的基础。环渤海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科技开发能力强,以及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健全,为中韩在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创造条件。而中韩在该地区合作的全面展开,势必带动环渤海地区国际经济合作走上良性循环,推动环渤海经济圈的早日形成。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燕  邓旭  
从GDP、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对外贸易、实际利用外资、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入手进行的分析研究表明,环渤海各省市区经济存在非平衡发展问题。综合环渤海4省2市1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并进行分类得出:北京、天津属经济发达的第一梯队,山东、辽宁、河北属经济较为发达的第二梯队,山西、内蒙古属经济欠发达的第三梯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