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79)
2023(6573)
2022(5653)
2021(5216)
2020(4176)
2019(9470)
2018(9898)
2017(17120)
2016(9312)
2015(10412)
2014(10424)
2013(9841)
2012(8915)
2011(8032)
2010(8165)
2009(7698)
2008(7697)
2007(6911)
2006(6090)
2005(5698)
作者
(24894)
(20494)
(20473)
(19527)
(13158)
(9909)
(9353)
(7844)
(7796)
(7620)
(6990)
(6844)
(6520)
(6379)
(6374)
(6329)
(6208)
(6074)
(6071)
(5929)
(5229)
(4991)
(4889)
(4815)
(4721)
(4637)
(4610)
(4542)
(4271)
(4034)
学科
(34226)
经济(34177)
管理(26407)
(24472)
(19810)
企业(19810)
(13322)
方法(12648)
(11678)
中国(10825)
理论(9808)
数学(9399)
数学方法(9228)
业经(9039)
收入(8663)
农业(8237)
(7876)
(7783)
教育(7112)
(6666)
贸易(6661)
地方(6555)
(6523)
银行(6518)
(6414)
(6193)
(6102)
教学(6066)
(5910)
金融(5908)
机构
学院(129887)
大学(126480)
(50178)
经济(48914)
管理(45573)
研究(39692)
理学(38209)
理学院(37810)
管理学(37028)
管理学院(36800)
中国(31522)
(26661)
(26530)
科学(23258)
(21290)
财经(20069)
(19539)
(18654)
师范(18490)
中心(18293)
(17988)
(17476)
研究所(17111)
(16944)
北京(16763)
经济学(16087)
技术(15580)
业大(15372)
财经大学(14641)
(14390)
基金
项目(76835)
研究(62130)
科学(59824)
基金(52989)
(44646)
国家(44181)
社会(38029)
科学基金(38010)
社会科(35767)
社会科学(35760)
(31335)
教育(30134)
编号(28476)
基金项目(26796)
(25319)
成果(24070)
自然(22193)
自然科(21658)
自然科学(21653)
资助(21643)
自然科学基金(21247)
课题(19828)
(17699)
重点(17494)
项目编号(17336)
(16869)
(16622)
(16373)
(16286)
大学(15437)
期刊
(63729)
经济(63729)
研究(42408)
中国(28273)
教育(23018)
(22544)
管理(17896)
学报(16719)
(16713)
科学(15329)
大学(13062)
技术(12609)
(12159)
金融(12159)
业经(11828)
学学(11815)
农业(10853)
经济研究(10440)
财经(10082)
(8800)
图书(8756)
问题(7800)
职业(7600)
商业(6830)
(6703)
(6581)
论坛(6581)
书馆(6418)
图书馆(6418)
财会(6390)
共检索到2054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伟  赵晓霞  
随着近年来保护贸易的盛行与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对开放条件下收入不平等的研究成为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热点。从开放的三种表现形式:商品/服务贸易、资本/劳动力的跨国流动以及技术的传播等角度入手,并结合制度因素,对有关开放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做一回顾。综合来看,无论何种影响机制,最终渠道都是通过提高或降低对技术劳动的需求来影响收入差距,这与传统理论一脉相承。相关研究在放松原有理论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分析角度从宏观转入微观,更侧重于从产业和公司层面对比研究。绝大部分理论认为开放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扩大而不是降低它们,如何制定适当的国内再分配政策调节收入差距将是今后研究的侧重点。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袁志田  刘厚俊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阶段性逐步扩大的趋势,但相关文献大多倾向于把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放在相同的框架下进行分析,从而忽视了开放条件下"外部因素"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成因的因素分解发现,"外部因素"是影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途径不在于传统的收入政策,而在于开放条件下"外部因素"作用的途径和方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国晖  张如庆  
缩小中国当前收入差距、逐渐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要有效抑制贸易开放对收入分配产生的不利影响,而这就需要中国政府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更为积极的政策:第一,以促进就业为重心,着力推动劳动密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序促进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就业总量仍是当前破除二元经济结构、改善低收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李振铎  徐国全  
认识上的不足使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促产方式的单一化不能达到促产的最终目的;企业滥用税收优惠致使结果有违初衷;税收与其它杠杆调节活动不协调;税收促产宏观调控乏力。这种现状要求:促产增收工作必须符合宏观经济政策;实现促产计划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促产工作还要有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联荣  
(一)众所周知,平均指标是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指标。然而,在如下几种情况下,用众数来描述总体的一般水平较之平均数将更为合理:1.当统计总体的分布有异常标志值的情况。例1.十名职工月奖金如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艳  张建勋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正在经受当下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挑战。文章将机会不平等因素引入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模型中,利用反事实函数,通过Shapley分解,获得如下新的认识:(1)经典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机会不平等理论具有一致性,这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2)如果不考虑机会不平等因素,那么经典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成立的;但事实上,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在不同的所有制条件下都存在。(3)在我国,如果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分配的负向影响大于公有制对收入分配的正向影响,那么所有制的优势将无法得到有效体现,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也将难以遏制。因此,只有切实地消除或减少各种...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振中  
开放条件下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之探讨王振中一、关于"保护民族工业"的时限性问题。国内关于"民族工业"的论争中,某些人提出反对使用"保护民族工业"这一提法,即认为民族工业有其特定的历史涵义,是指近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宗主国的垂直分工而独立发展的工业,现...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涂征  
本文简要分析了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正朝着知识化、信息化、区域化和全球化方向发展,面对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强,面对迎接入世的挑战,我国女性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肖文胜  蔡玉文  
这些年来,个人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问题关系着老百姓切身利益,决不能因为经济上取得巨大成绩就忽视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否则,它将会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夏华  
中美的基尼系数如实地反映了两国的收入差距。中美两国民众对收入差距反应有差异的原因是因为两国的收入分配形状、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非法收入的社会影响不同。由此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缩小我国收入差距,就必须在农村实行规模经济,完善社会保障,加大打击非法收入的力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红云  
根据经济学有关消费理论的论述及对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状况分析,说明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未必造成社会消费倾向递减、社会总消费水平下降,"劫富济贫"对增加消费需求没有显著帮助。指出我国目前消费需求不振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总收入水平低;要使消费保持可持续增长的势头,必须扎扎实实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使普通群众生活富起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安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和倾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制。因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措施是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建立和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叶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命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劳动价值得到充分实现,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按劳分配。可以探索通过劳动股权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赋予其资本属性,让劳动像资本一样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劳动股权并不排斥资本权益,而是以平等的地位与之共存。劳动股权也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唯一方式,但它可以成为中国多种所有制长期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实现劳动价值、促进共同富裕的一个探索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为劳动价值新的实现形式提供中国方案,从而为人类探索先进制度作出中国贡献。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叶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命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劳动价值得到充分实现,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按劳分配。可以探索通过劳动股权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赋予其资本属性,让劳动像资本一样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劳动股权并不排斥资本权益,而是以平等的地位与之共存。劳动股权也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唯一方式,但它可以成为中国多种所有制长期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实现劳动价值、促进共同富裕的一个探索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为劳动价值新的实现形式提供中国方案,从而为人类探索先进制度作出中国贡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佟家栋  
199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紧缩金融、财政的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但是物价水平仍居高不下。学者们对经济紧缩条件下的物价上涨提出了各种观点,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中国目前的对外开放是引致物价上涨的新因素,甚至是主要因素。一些学者认为,国际收支顺差占用了大量的人民币款,并构成M。发行的主要原因;一些学者认为,中国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增长率的严重落差,导致非贸易部门供给不足。我们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目前通胀的原因在于体制转型过程中体制机制的扭曲,而金融体制机能的扭曲则是其集中的表现;外贸与外资引进对通胀的影响只是一种现象上的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