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32)
2023(7493)
2022(6307)
2021(5564)
2020(4508)
2019(10240)
2018(10240)
2017(18045)
2016(10023)
2015(11623)
2014(12289)
2013(12135)
2012(11889)
2011(10960)
2010(11425)
2009(10488)
2008(10353)
2007(9786)
2006(9216)
2005(8400)
作者
(30463)
(25379)
(25137)
(24317)
(16638)
(12124)
(11639)
(9990)
(9747)
(9604)
(8985)
(8814)
(8781)
(8254)
(8135)
(7924)
(7666)
(7637)
(7373)
(7109)
(6873)
(6223)
(6198)
(6109)
(5960)
(5757)
(5713)
(5635)
(5317)
(5087)
学科
(65000)
经济(64949)
管理(27005)
地方(22217)
(20013)
中国(15995)
方法(15683)
(15519)
企业(15519)
地方经济(13802)
(13333)
数学(13128)
数学方法(13002)
业经(12697)
(12431)
(9699)
(9594)
农业(9115)
环境(8684)
理论(8327)
(8283)
金融(8281)
(8039)
(7808)
经济学(7577)
(7556)
银行(7551)
(7287)
(7285)
教育(6942)
机构
学院(150307)
大学(147295)
(67377)
经济(65789)
研究(57386)
管理(49308)
中国(44717)
理学(39437)
理学院(38885)
管理学(38163)
管理学院(37874)
(33087)
科学(33006)
(32796)
(31370)
(29697)
中心(26227)
研究所(26079)
财经(22969)
(22324)
师范(22106)
(22009)
(21982)
经济学(21425)
(21105)
(20813)
北京(20588)
(20360)
经济学院(18762)
业大(18185)
基金
项目(85154)
研究(67660)
科学(65178)
基金(56741)
(48203)
国家(47707)
社会(41867)
科学基金(39889)
社会科(39358)
社会科学(39346)
(36319)
教育(31257)
基金项目(29167)
编号(28994)
(28323)
成果(24851)
资助(23514)
自然(22649)
课题(22579)
自然科(21950)
自然科学(21945)
自然科学基金(21509)
(20924)
重点(20077)
(18698)
(17905)
发展(17582)
(17446)
(17308)
(17288)
期刊
(96544)
经济(96544)
研究(55050)
中国(40296)
(25571)
教育(23555)
管理(21944)
(20608)
学报(19630)
科学(18246)
技术(17226)
(17210)
金融(17210)
大学(15085)
经济研究(14923)
业经(14129)
学学(13564)
农业(13241)
财经(12439)
问题(11837)
(11016)
图书(9910)
技术经济(8940)
(8331)
(8282)
论坛(8282)
职业(7967)
书馆(7907)
图书馆(7907)
经济问题(7877)
共检索到2680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陆根尧  鲁慧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建军  姚先国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上海和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中心的发展差距 ,估算了上海实现国际经济中心目标所需的时间 ,并在摒弃了传统的“极化—扩散”理论 ,而采用产业分工和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析上海和浙江的经济关系以后认为:(1)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的任务将由上海和上海周边地区共同承担 ,作为全球视野中的大上海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浙江也是建设中的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的一部分;(2)浙江和上海之间的资源流动是双向的 ,浙江和上海的经济关系不是单纯的“中心—边缘”、“吸纳—扩散”的关系而是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的关系;(3)明确浙江建设制造业大省和国际制造业中心之一的发展目标 ,鼓励有条件的浙江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利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光杰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优化经济结构,理顺经济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及主要的制约因素,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康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是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分工地位的代表地区,也是最主要的人口聚集区。随着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和经济环境在空间上的均衡发展,长三角在产业和人口方面的集聚效应将更加明显。从生态景观和经济发展的分析入手,开展了人口承载力和人口集聚的研究,大胆提出未来长三角人口集聚的规模以及在空间上的分布,同时提出建设六大都市圈和六大国际门户,形成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布局,有效承接大量流入的人口和支撑产业的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靖学青  
在长三角地区创建适当的区域协调组织机构,是解决其存在问题,促进长三角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举措。基于美国大都市区组织机构及管理模式的经验和总结长三角现行区域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创建长三角区域协调组织机构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区情;只承担跨界的区域协调职能,不干涉地方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具体事务;主要负责对地级以上城市之间尤其是分属3个省市城市间的协调工作;重视整体及各组成地区的个体利益;具有一定权威性和较强的执行和督察能力;与区内各地现行行政管理体系以及中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和良性互动;人员和组织形式上应高度精简。长三角区域协调组织机构的设计架构初步考虑由协调管理机构和监督检查机构两部分组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震方  吴江  侯国林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带动 ,城市旅游资源的富集 ,人口、经济的集聚与扩散 ,旅游供需关系的结合 ,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 ,政策的导向 ,旅游业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完善等因素 ,导致了旅游城市化现象的产生。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 ,分析了旅游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发展思路不明 ,破坏旅游景观和生态环境 ,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人口管理比较混乱 ,用地功能分区不明显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了旅游城市化的发展对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闫浩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区 ,对该地区经济开放度( Economic Openness)作出正确的估价 ,并在此基础上决策未来发展 ,对指导地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析该地区的经济开放度 ,并对该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施倩,宁越敏  
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取得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其中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上海市和江苏省沿江7市为基本研究范围.着重探讨外商在本地区投资的特点.并分析它对经济增长、经济运行效益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以“新城市化”为特征的空间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益澄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同处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对 2 1世纪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历史过程看 ,这两个地区都是秦岭淮河以南开发历史较早地区 ,鸦片战争后长江三角洲逐渐崛起 ,而珠江三角洲一度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两个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快。改革开放以来 ,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上海浦东开发区和港澳回归对这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未来趋势看 ,面临着中国加入WTO和知济经济的严峻挑战 ,这两大三角洲地区优势互补 ,将共同成为 2 1世纪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动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多长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土壤污染现象。造成部分地区土壤污染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性立法严重滞后;二是我国集体土地产权保护的法律仍不健全;三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地区经济竞争日益加剧;四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信息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等。因此,为有效防治土壤污染,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尽快改变现行的官员政绩考核机制、鼓励全民参与土壤污染防治以消除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快土壤污染防治和集体土地产权保护立法并配合使用土壤污染保证金等经济手段,实行综合治理。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洪银兴  
进入21世纪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全国的地位明显凸现。其主要说明因素在全球化和市场化两大动力。长三角地区既有一体化趋势,同时也有反一体化的因素。长三角一体化意味着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的各个地区,由单纯的竞争转向合作,从有限领域的合作进入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形成长江三角洲新的区域优势。其目标是共同建设以上海为主导的区域共同市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瑛  
快速干道网是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间和地区间客货流的主要通道。由于其快速、便捷、可实行门对门运输,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并已成为快速交通的主流。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现代化快速交通网业已提到议事日程。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干道建设发展迅速,已修建了若干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但整个地区的快速干道尚未网络化,制约了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交通设施的现代化。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该地区公路交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三角洲快速干道网建设的规划设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春济  朱海森  
本文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会展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会展业的定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会展业进行联合营销的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