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74)
2023(7203)
2022(6172)
2021(5662)
2020(4999)
2019(11320)
2018(11229)
2017(20812)
2016(11364)
2015(12828)
2014(13098)
2013(12656)
2012(12249)
2011(10948)
2010(11336)
2009(10669)
2008(10795)
2007(10072)
2006(9371)
2005(9147)
作者
(33953)
(27909)
(27512)
(26915)
(18008)
(13294)
(12794)
(10854)
(10579)
(10342)
(9688)
(9617)
(9254)
(9247)
(9092)
(8926)
(8292)
(8240)
(8172)
(7704)
(7370)
(7153)
(6744)
(6575)
(6420)
(6418)
(6344)
(6252)
(5880)
(5580)
学科
(41149)
经济(41076)
管理(32187)
(26140)
(22417)
企业(22417)
(20763)
(20717)
银行(20618)
(19337)
中国(14217)
方法(13929)
(13516)
金融(13509)
(12422)
(12343)
制度(12337)
数学(11496)
(11484)
(11331)
数学方法(11242)
(10653)
业务(10469)
地方(9168)
银行制(9154)
业经(8941)
理论(8787)
体制(8696)
教育(7648)
(6852)
机构
大学(155562)
学院(152085)
(59448)
研究(58111)
经济(57755)
中国(54067)
管理(52847)
理学(42183)
理学院(41652)
管理学(40760)
管理学院(40460)
(35951)
(34975)
科学(33512)
(30174)
(28565)
(28506)
中心(28381)
研究所(26637)
(25328)
财经(25187)
银行(24266)
北京(23354)
(22766)
(22517)
(22394)
农业(22266)
(21171)
业大(21128)
(21062)
基金
项目(91304)
科学(70629)
研究(67911)
基金(64839)
(56845)
国家(56352)
科学基金(47260)
社会(41402)
社会科(39007)
社会科学(39000)
(35089)
基金项目(32624)
教育(32262)
(30213)
自然(29984)
自然科(29319)
自然科学(29308)
自然科学基金(28785)
编号(27756)
资助(27747)
成果(25161)
课题(21073)
重点(21038)
(20371)
(18881)
(18255)
(18135)
教育部(17390)
科研(17286)
项目编号(17256)
期刊
(74358)
经济(74358)
研究(57140)
中国(43712)
(34901)
金融(34901)
(29189)
学报(26551)
(26193)
教育(24234)
管理(23056)
科学(22482)
大学(20245)
学学(18541)
农业(15102)
技术(13798)
财经(13630)
经济研究(11816)
(11711)
业经(10477)
图书(9436)
问题(9303)
理论(8577)
(8307)
论坛(8307)
会计(8190)
(8157)
(8071)
(8034)
国际(8004)
共检索到278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乐玉贵  
本文针对现有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主要侧重于防范风险和维护银行稳定,没有考虑到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对实体经济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就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应是防范系统性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三位一体"目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论证了"三位一体"目标体系的逻辑关系,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利琴  彭红枫  彭意  
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实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配合是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同时引入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工具变量,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不完全协调。我国监管部门应当继续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同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在两个维度上的监管制度与工具,建立起二者的协调监管机制,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邵梦竹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就构建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达成共识,但关于宏观审慎政策的监管主体尚无定论。中央银行在经历了金融监管职能的分离和回归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赋予了审慎监管的重要职责。文章从理论层面出发,重点分析中央银行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必要性以及作为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的优势,为各国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制度框架提供参考意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文泓  
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主要国家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并严重影响了其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行。我国银行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小,基本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回顾危机中西方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暴露的问题,结合我国的银行业实际,我们认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经验之一。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宗怡  冀勇鹏  
银行系统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之间相互持有的风险头寸;二是银行体系集体性的风险转移动机。为了达到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发生的银行监督目标,应该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我国实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可行途径,一是监控银行体系的隐性风险头寸;二是建立问题银行的市场出售机制。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何小杨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旋律。本文在介绍宏观审慎监管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该监管对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资本质量要求提高,发展表外业务受限;动态拨备制度建立,挑战传统盈利模式;流动性要求提高,调整结构势在必行。据此提出应积极调整业务结构,构建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实现综合化经营,推动业务转型;实施跨国经营,加快国际化进程。中国银行业还要特别关注监管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引进的工具方法与转变风险管理理念相统一,监管与宏观经济调控相结合。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郭娜  
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重要的监管对象,要及时根据监管体制的变化对经营策略作出调整,主动适应监管法规新要求。这对于监管政策有效性的发挥以及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在金融监管领域改革的主要内容。面对监管领域的新变化,中国银行业需从适应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出发继续转型之路。本文通过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特点以及对融入了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巴塞尔Ⅲ》的介绍,揭示出宏观审慎监管给我国银行业转型带来的新挑战,进而从适应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对深化我国银行业转型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伟  李海平  
本文以我国银行业的监管为研究视角,梳理回顾了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历史,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在机理,研究了在构建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体系中中央银行的角色,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吕江林  黄光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建立了评价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总体风险控制水平和综合效益的一个综合性指标体系;基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地方政府金融办"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特征,得出了查处银行违规金额与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绩效不相关,资本充足率、存贷比、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高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百分点与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绩效水平负相关,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变化量和银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与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绩效水平正相关但影响力相当小等结论。为此,我国应当充分发挥资本充足率监管功效,加快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地方政府监管职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方晓  
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开始反思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和系统性风险防范的缺失,各国金融管理机构开始重视宏观审慎管理。鉴于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学术界几乎没有做出合理的预测和提供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措施,因此宏观压力测试研究和实施的必要性又一次得到凸显。而为了保证我国银行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使其对我国经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卢大彪  
宏观环境对于金融定价具有基础性作用,定价基准的重大变化是系统性风险积累和爆发的重要根源。当前国际社会寄希望于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达到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目的,主要是基于金融体系内部相互作用来着手解决内部关联性问题与顺周期问题,而对于决定金融定价基础的宏观环境重视不足或是缺少调节能力。传统的宏观政策在理念上、政策实践上对促进金融稳定均存在不足之处,宏观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成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薄弱环节。为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必要强调宏观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配合。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夏洪涛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着力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重要内容的金融监管改革。本文在分析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对赋予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反思,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强化我国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权限的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尹继志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英等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金融监管改革,赋予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从理论上分析,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构建我国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明确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法律地位,赋予其开发、使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权力,并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协调机制。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周永胜  
本文从国际金融危机教训总结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我国中央银行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天然优势出发,对我国央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可行性与现实性进行了逻辑判断。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监管现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注重宏观审慎监管、切实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维护我国金融稳定。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沈谦  
本文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认识不足和新资本协议对系统性风险的放大作用。因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金融稳定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着重加强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引导和教育,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的认知能力,化解系统性风险,最终达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