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72)
2023(10364)
2022(8620)
2021(7840)
2020(6137)
2019(13847)
2018(13752)
2017(26218)
2016(13940)
2015(15573)
2014(15847)
2013(16041)
2012(15768)
2011(14797)
2010(15360)
2009(14483)
2008(14141)
2007(13068)
2006(12399)
2005(11828)
作者
(42298)
(36069)
(35369)
(33701)
(22650)
(17220)
(15848)
(13904)
(13676)
(12891)
(12518)
(11761)
(11612)
(11548)
(11216)
(10881)
(10380)
(10369)
(10155)
(9932)
(9486)
(8845)
(8832)
(8560)
(8132)
(8116)
(7836)
(7771)
(7481)
(7056)
学科
(89201)
经济(89120)
(46382)
(42938)
管理(31734)
农业(31233)
地方(26593)
中国(24832)
方法(22612)
业经(21338)
(20961)
企业(20961)
数学(18938)
数学方法(18821)
(15482)
地方经济(15386)
(15206)
(14685)
(13216)
金融(13216)
(12898)
银行(12889)
(12670)
发展(11853)
(11816)
(11788)
贸易(11776)
(11718)
环境(11256)
(11241)
机构
学院(218703)
大学(213586)
(106311)
经济(104305)
研究(84474)
管理(79322)
理学(66462)
中国(66287)
理学院(65706)
管理学(64877)
管理学院(64473)
(52216)
科学(47427)
(46060)
(44992)
(43418)
农业(39272)
研究所(38535)
中心(37903)
(35775)
业大(34287)
财经(34063)
经济学(32656)
(30669)
(30579)
师范(30370)
北京(29694)
经济学院(28926)
(28673)
(28113)
基金
项目(130469)
科学(102994)
研究(101945)
基金(92628)
(79112)
国家(78267)
社会(67534)
科学基金(66334)
社会科(63577)
社会科学(63564)
(52793)
基金项目(48426)
教育(44154)
编号(42822)
(42242)
自然(37473)
资助(36727)
自然科(36495)
自然科学(36489)
(36180)
自然科学基金(35822)
成果(35301)
发展(30389)
课题(29947)
(29904)
(29814)
重点(29404)
(29264)
国家社会(28078)
(26745)
期刊
(141487)
经济(141487)
研究(75545)
(57340)
中国(52733)
农业(38432)
(31460)
科学(30409)
学报(30172)
管理(28383)
(27602)
金融(27602)
业经(26667)
大学(24310)
教育(24069)
学学(23049)
经济研究(20991)
技术(19953)
问题(19261)
财经(17850)
(17752)
(15605)
世界(15395)
农村(14926)
(14926)
农业经济(14729)
经济问题(13647)
技术经济(13297)
(11679)
(10946)
共检索到3663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新光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农场(户)排挤小农场(户)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我国自进入清代中叶以后,人地比率逐渐下降至"维生型小农经济"的临界点,标志着传统小农经济的破产和衰亡。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由于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隐含着"产权虚置"和"集体成员权平等"的平分机制,使明清以后出现"地权分散化"和"耕地细碎化"的趋势更加凸现,造成了几亿农民在高强度劳动投入和过密型种植模式下的土地报酬递减和边际收益下降。下一步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已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丁长发  
《关于小农经济的理论争论与现代发展》一文误解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小农经济的论述,有不顾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农业经济理论和现实发展之嫌,忽视了小农经济消亡的前提和逻辑,也不符合小农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笔者认为我国小农的现代化之路应该在农业外部规模经济和配套服务。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雨豪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主要集中于城市,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不断从农村流出,因而农业生产依旧以家庭单位为主体,虽然近些年来规模化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所占比例依然较低,这也是由我国人多地少、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等具体国情所决定的。因此,小农经济必然长期存在,研究小农经济的发展方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余永和  
近年国内关于小农衰亡还是稳固的论争主要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述的不同诠释、对统计数据的不同解读以及对小农经济的不同评价。双方在貌似观点对立的背后其实存在共同的认识误区,即都将小农经济认定为"小"规模的农业经营形式,与大规模经营乃至社会化生产相对立。实际上,小农与规模经营并不矛盾,小农经济同样可以融入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小农既不会衰亡,也不会稳固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姚勇  
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的高度紧张关系,造成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小农经济的相互加强,制约了"三农"发展,也阻碍了现代农村金融的孕育和生发。本文主要讨论了土地制度与小农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如何影响农村金融发展问题,提出和实证检验了完善土地制度是培育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理论命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新光  
中国农村现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它与"营利型家庭农场"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下一步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这是国内理论界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新光  
丁长发的《百年小农经济理论逻辑与现实发展——与张新光商榷》一文从抽象概念出发重弹"小农经济稳固论"的老调,试图肢解和淡化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理论对我国农村改革的现实指导作用。我国目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超小型"自给自足式农户经济"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超大规模经营的"盈利型家庭自营农场"并非是同一个概念,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加工→销售的"纵向一体化"一般都是以农场规模扩大的"横向一体化"作为基础条件,二者相伴而行、交融互补,根本不存在"孰优孰劣、互相排斥"的问题。我国在人地矛盾日益紧张的硬约束下单靠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和农业组织形式去改造小农经济的作用是有限的,但继续维持"人人分地、户户种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中青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谋求生计,他们或暂时或永久地离开了农村,使得农村成为了"三留守群体"(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栖息之地。同时,留守群体也成为现阶段农村经济的主要从业人员,当前的小农经济呈现出既异于经典理论表述的小农经济,又异于资本主义式农业的经营模式,而是表现为基于小农家庭的性别与代际分工而形成的妇女种田、老人农业,以及打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雪峰  
如何认识中国的农业和农民经济,如何认识中国式的小农经济,不仅具有重大的政策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以下发表若干意见。一到目前为止,中国农民家庭的基本特征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当前大约有80%农民家庭都存在年轻子女外出务工以获得务工收入、年龄比较大的父母留守在家务农以获取务农收入的结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同时有务工和务农两笔收入,这个农民家庭的劳动力再生产就可以完成得比较顺利,家庭生活质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主持人按】农村研究有两个目标,一是认识中国农村,进而认识整个中国,二是建立具有本土契合性和一定普遍性的社会理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照搬既有的成熟理论(主要是西方理论)解释具有相当独特性和变动性的中国经验,就谈不上对农村对中国的正确认识。因此,研究者应当以开放的学术胸怀和敏锐的经验感知力深入到热火朝天的中国实践中去,有主体性地吸收成熟理论,在经验与理论的反复穿梭中逐步提升理论抽象程度,在此过程中要容许和忍受理论的粗放和不成熟,通过不断的学术积累与接力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根蟠  
在我国历史上的封建地主制时代,存在着比西欧发达的市场。这种市场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小农与市场的联系相当密切,以至流通已成为小农经济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但这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市场(可称为传统市场)和建立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行  
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是中国经济史上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密切关系的问题。本刊今年第一期曾发表了一组有关论文。为了推进研究与讨论的深入,中国经济史学会和本刊六月八日在京组织了专题研讨会。现把讨论会纪要和会议印发的长篇述评全文发表。本期刊登的方行、魏金玉、江太新、李向军、刘兴林等同志的论文亦与此论题有关。本刊将继续发表有关研究成果与动态,并欢迎广大作者、读者以不同形式(如专论、笔谈)对此发表意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晓峰  赵祥云  
通过农地规模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能损害小农户利益,压缩小农经济的发展空间。而通过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创新其直接服务小农户的有效实现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村集体的统筹作用,激发小农经济的生命力,维护小农户的经济利益,而且可以破除束缚小农的外在约束性条件,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使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成为可能。农民家庭经营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符合当前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是在充分尊重小农户根据资源禀赋和社会环境变化自由选择进城与返乡权利基础上平衡城乡劳动力,维护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并有序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可行选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明萍  
长期以来,学界和政策界主张通过弱化或消灭小农经济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继而推动快速城市化。然而,现实中小农经济不但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而且为中国的人口就业压力提供了弹性空间。弹性就业、精耕细作的生产优势和不愿放弃土地的农民成为小农经济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结构性动力。小农家庭"半工半耕"的弹性就业机制维持了城乡政治稳定,"接力式进城"模式塑造了有机融合式而非对抗式的城乡关系,"中农"为主的乡村善治格局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保障。事实证明,小农经济不是城市化的障碍,而是城乡有机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杜鹏  
由于农作参差期、土地细碎化和农作环节的关联性,小农生产关系呈现出强烈的社会性。社会性小农是小农经济运行的真实主体,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合理配置资源和有效安排生产,从而尽可能克服小农家庭生产的局限性。社会性小农的弹性意味着不仅可以降低村社生产体系的治理成本,而且可以有效对接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为资本、技术等要素与土地的结合创造条件。社会性小农奠定了小农经济持续发展和适应性变迁的基础,维持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