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31)
2023(2279)
2022(1852)
2021(1721)
2019(2839)
2018(2750)
2017(5339)
2016(2980)
2015(3275)
2014(3349)
2013(3564)
2012(3549)
2011(3328)
2010(3299)
2009(3073)
2008(3074)
2007(2807)
2006(2580)
2005(2548)
2004(2473)
作者
(8821)
(7199)
(7189)
(7086)
(4630)
(3384)
(3369)
(2909)
(2695)
(2653)
(2517)
(2491)
(2439)
(2393)
(2389)
(2364)
(2350)
(2182)
(2171)
(2039)
(1818)
(1782)
(1731)
(1709)
(1651)
(1648)
(1599)
(1514)
(1448)
(1447)
学科
(14220)
经济(14205)
管理(8187)
方法(7395)
(6896)
数学(6628)
数学方法(6590)
(6207)
企业(6207)
(3860)
中国(3827)
(3806)
银行(3806)
(3762)
贸易(3758)
(3723)
(3682)
(3670)
(3431)
金融(3431)
(3164)
理论(3109)
业经(2868)
(2321)
制度(2314)
(2104)
财务(2104)
(2100)
财务管理(2097)
(2090)
机构
大学(46569)
学院(44618)
(21693)
经济(21166)
中国(16870)
研究(16396)
管理(16218)
理学(12972)
理学院(12846)
管理学(12690)
管理学院(12601)
(12071)
(9742)
财经(9029)
中心(8709)
(8709)
银行(8463)
(8254)
(8199)
(8175)
金融(8098)
(7850)
人民(7743)
科学(7623)
经济学(7580)
(7241)
国人(7005)
研究所(6979)
中国人(6952)
财经大学(6952)
基金
项目(25168)
科学(20023)
研究(19317)
基金(19308)
(16279)
国家(16161)
科学基金(13956)
社会(13396)
社会科(12771)
社会科学(12769)
基金项目(9177)
教育(9154)
资助(8583)
(8218)
自然(7827)
编号(7665)
自然科(7651)
自然科学(7649)
自然科学基金(7554)
(7544)
成果(7058)
(6265)
国家社会(6117)
教育部(5779)
重点(5551)
(5343)
课题(5276)
人文(5226)
社科(5179)
中国(5134)
期刊
(24302)
经济(24302)
研究(19015)
(13956)
金融(13956)
中国(9598)
(9369)
管理(6489)
学报(5577)
科学(5271)
财经(5252)
(5050)
教育(4979)
大学(4585)
(4462)
经济研究(4285)
学学(4150)
技术(3866)
(3650)
理论(3612)
国际(3481)
问题(3288)
实践(3238)
(3238)
业经(2786)
统计(2680)
农业(2597)
世界(2365)
图书(2314)
技术经济(2212)
共检索到814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任涛  
文章深入分析了宽货币与宽信用的内涵,并详细阐述了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的基本逻辑,提出传导效率取决于宽货币的持续性与力度、信用中介的供给约束以及信用扩张主体的需求与意愿等因素,率取决于宽货币的持续性与力度、信用中介的供给约束以及信用扩张主体的需求与意愿等因素,认为当前宽信用效果已有初步呈现,但尚未完全显现,后续仍应通过宽货币的持续发力、政策层面的适度调整等方式为宽信用效果的持续呈现创造适宜的环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斌  
2018年以来,央行接连通过各种方式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宽松的资金面令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持续下行,但市场信用紧缩问题仍然存在,凸显出货币政策信用传导机制不尽通畅。去杠杆、防风险背景下的货币信用紧缩近年来,在紧货币叠加严监管的政策驱动下,宏观流动性明显收缩,这主要体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任泽平  方思元  杨薛融  
如何从宽货币传导至宽信用,是当前宏观政策的关键,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此进行了强调。2018年第三季度以来,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货币政策有哪些传导渠道?我国宽货币如何传导至宽信用?传导效率如何?我国应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配合实体经济结构转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葛永波  周倬君  
继日本在2001年首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P)之后,2008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也纷纷采用QEP刺激经济发展。但目前美国经济前景依旧令人担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日本债务危机亦悄然升温,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胀困扰,非常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令人深思。文章对QEP的理论基础、传导渠道、逻辑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价。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范德胜  
美联储从2008年11月首次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截至2012年12月,前后共出台过四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每次出台的背景和内容都不同,所期望解决的问题也有差异。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逻辑是什么?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世界和中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积极措施应对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一、美国历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内容、背景和效果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方思元  梁珣  
在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框架下,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信贷渠道传导效率与金融周期息息相关。我国现处于金融周期下半场,信贷渠道传导效率逐步下降,如何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我们选取了三个同在金融周期下半场并致力于疏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季伟伟  
本文从货币政策目标与企业目标出发,解释了经济衰退时期的企业行为与政府诉求的差异。政府施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动因是短时间内通过诱导企业扩大投资来增加就业,然而企业财务理论认为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过度投资,最终增加企业破产风险,且扩大投资的后果将是市场集中度提高,从而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从长期来看,以增加就业为目标的宽松货币政策有可能是一项似是而非的经济政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龙艳  
"安倍经济学"是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台后加速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宽松货币政策是"安倍经济学"最引人瞩目的主轴。自2013年4月4日日本央行推出超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日元已迅速贬值2 0%以上,牵动世界经济神经。本轮日元贬值背后的逻辑,是日本近几年贸易条件恶化,出现大幅逆差,政府债务压力巨大,通货紧缩和强势日元不利日本竞争力回升。短期看,本轮日元贬值对提振日本经济产生积极效果;长期看,本轮日元贬值很可能是一条不归路,其尴尬的经济逻辑,需要不断拓展量宽规模。这不仅可能造成日本金融经济环境动荡,还会威胁全球货币环境,削弱周边亚洲国家竞争力。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魏伟  郭子睿  陈骁  
我们在实践中观察到货币政策宽松不一定带来信用扩张,即所谓的宽货币和宽信用之间存在差异,而决定这种差异的主要变量是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其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高低与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直接相关。本文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与金融监管政策和房地产价格(主要抵押品)联系最为紧密。本轮货币政策逐步从有所放松到信用增速持续下滑,显示出当前严监管的趋势并未改变,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下行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和权益端都面临较大压力。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渠道并不通畅,信用机制修复则仍需时日。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肖四如  肖可砾  
人类的经济史,也是一部货币演化史。货币伴随交易深化而演进,唯一不变的是货币本质——信用。因此货币的逻辑就是信用的逻辑。货币从交易媒介演化为一种金融资产后,就有了金融市场上的货币资产定价问题和资产泡沫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剖析,揭示出现代货币的本质意义及其货币政策的复杂性。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刘胜会  
文章对货币量化宽松的传导机理和政策效应进行了思考,指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通过利率传导、资产结构转变与资产再平衡、信贷可得性、信号显示等渠道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但也会带来诸如损害经济自发增长、长期通胀压力、道德风险和财经纪律松散等问题。政策制定者应坚持以谨慎的原则进行政策创新和操作,处理好政策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经济成本和社会收益、国内效果和全球影响之间的关系。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成思  尹学钰  刘泽豪  
本文对"存款创造贷款"和"贷款创造存款"两种信用货币创造机制的历史演进逻辑进行详尽阐释,阐明"创造"一词只体现存款和贷款数量增加的发生顺序,而不代表两种业务之间具有绝对的逻辑先后关系。本文强调,两种机制的核心差异在于贷款的自主性,与银行的经营决策、所处的监管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一结论对两种机制在实践中的适用性带来一定启示。金融监管政策约束较松时,银行可以按客户的借款意愿提供贷款并直接创造出存款。然而金融监管政策约束较紧时,银行需要在存款侧进行监管套利才能发放贷款,此时的贷款只能创造出流动性和安全性都劣于银行存款的"影子负债"。因此,忽视金融监管环境对银行贷款自主性的限制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扩散和系统性风险积聚。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成思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变量一般包括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而由于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一方面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化数据因统计时间等因素而存在滞后性,另一方面央行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化的作用也存在一定时滞性,因此,货币政策即使对当期经济目标进行反应,也很难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成思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变量一般包括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而由于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一方面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化数据因统计时间等因素而存在滞后性,另一方面央行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化的作用也存在一定时滞性,因此,货币政策即使对当期经济目标进行反应,也很难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国刚   方明浩   潘登  
“存款创造贷款、贷款创造存款”是主流货币理论的重要基础。英国学者乔西·瑞安-柯林斯等人和中国学者孙国峰等人认为,“存款创造贷款”的原理存在根本性错误,用于存款的货币均为贷款的产物,因此,不是“存款创造贷款”而是“贷款创造存款”,银行可以无限地凭空创造贷款。本文对这一认识寻根溯源,指出其中的偏颇之处。“贷款创造存款”的认识,从麦克鲁德算起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但它并不符合信用货币创造和资产负债表复式记账的内在机理。商业银行贷款以有款可贷为前提;在无款可贷条件下,贷款合同只是一纸空文。在实施贷款行为中,资金应从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账户划到客户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账户。从资金流程角度看,这是“存款创造存款”过程。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看,不论是“发行货币”还是收取“存准”、吸收超额存款准备金都是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有了资金来源,才能有效地开展贷款、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资金使用”,这一切操作都建立在真实资金的基础上,并非无中生有的“贷款创造存款”。“存款创造贷款”与“贷款创造存款”之争在理论逻辑中无解,要解开这一死结,需要回到历史起点。人民币最初入市是与边币和旧币的兑换,初始信用货币并非来自贷款;银行券的问世建立在贵金属货币准备的基础上,并非来自贷款。如果银行可以凭空创造贷款,则不存在美国硅谷银行破产事件,也不存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同时,利率理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资产负债表理论、货币政策理论、汇率理论等均将失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