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35)
2023(5529)
2022(4644)
2021(4449)
2020(3618)
2019(8056)
2018(8448)
2017(16445)
2016(9315)
2015(10897)
2014(11359)
2013(11135)
2012(10290)
2011(9335)
2010(9617)
2009(9123)
2008(9098)
2007(8649)
2006(8079)
2005(7645)
作者
(26638)
(21713)
(21320)
(20879)
(13653)
(10297)
(10025)
(8255)
(8224)
(8222)
(7271)
(7266)
(6995)
(6988)
(6658)
(6625)
(6477)
(6437)
(6313)
(6220)
(5626)
(5253)
(5211)
(5072)
(4993)
(4953)
(4907)
(4888)
(4461)
(4339)
学科
(35429)
经济(35370)
管理(24231)
(21957)
中国(17438)
(15917)
企业(15917)
(13200)
方法(12744)
(11103)
数学(10640)
数学方法(10516)
(10439)
(8708)
银行(8703)
业经(8360)
(8335)
农业(8251)
(7898)
贸易(7891)
地方(7763)
(7717)
(7062)
(6645)
(6632)
金融(6629)
教育(6545)
(6532)
(6273)
制度(6271)
机构
学院(135681)
大学(132526)
(54148)
经济(52665)
管理(46076)
研究(44566)
中国(37403)
理学(37301)
理学院(36860)
管理学(36229)
管理学院(35969)
(31240)
(29187)
科学(24563)
(23612)
财经(23194)
(23140)
(20581)
中心(20569)
研究所(19755)
北京(19616)
(19350)
师范(19216)
(19049)
(17999)
经济学(16928)
财经大学(16688)
(15847)
业大(15364)
经济学院(15346)
基金
项目(72131)
研究(60224)
科学(54814)
基金(47836)
(39498)
国家(39060)
社会(36134)
社会科(33935)
社会科学(33927)
科学基金(32210)
(29370)
教育(28599)
编号(28212)
成果(24799)
基金项目(24625)
(23962)
课题(20257)
资助(19791)
(17582)
自然(17079)
(16848)
(16718)
自然科(16548)
自然科学(16543)
项目编号(16503)
自然科学基金(16198)
重点(16136)
(15883)
规划(14790)
(14470)
期刊
(71578)
经济(71578)
研究(50488)
中国(31665)
(23485)
教育(21490)
(18211)
管理(17775)
(17516)
金融(17516)
学报(15414)
科学(15353)
业经(13545)
技术(12808)
大学(12354)
农业(11627)
学学(11102)
财经(11101)
经济研究(11035)
问题(10359)
(9578)
统计(9539)
(8823)
图书(8187)
理论(7819)
商业(7605)
(7287)
职业(7123)
实践(7095)
(7095)
共检索到2295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玮  
确立合理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是一切有关城镇问题研究的基础。我国虽然几次调整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但是仍存在明显的不完善之处,急需尽快解决。 一、目前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所存在的偏差 目前我国统计部门对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有两个: 1.市镇总人口。是指市镇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常住人口。其中对市带县的大中城市,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一星,史育龙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始终用市镇的行政地域概念代替城镇实体地域概念来区分城乡。由于市镇设置标准和行政范围的多变,我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也频繁变化。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采用市镇行政辖区的总人口。大跃进时期城镇数量猛增,市镇郊区扩大,城镇人口增长过猛,随即在1964年的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改用市镇行政辖区内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善余  
The statistical standard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amount of the urban population.The Article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change of the statistical standard in China.Then,the article analyses its effects on the data of the 5 th population census.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一星  史育龙  
一、前言城乡划分是从地域上对城镇和乡村作出的界定。城镇人口则应是在上述界定的基础上对常住在城镇地域的人口统计,居住在乡村地域的则属乡村人口,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是对应于城镇和乡村地域的两种人口地理学概念。对于城市地域(镇较简单,本文不作重点)可作三种概念的界定,即城市的行政地域、景观地域和功能地域。城市的行政地域就是根据行政区划规定的城市管辖范围,在我国称市区,在国外即City proper;城市的景观地域是集中了各种城市设施,由非农业用地和非农业活动为主体的城市型景观分布范围,大致相当于城市的建成区;城市的功能地域一般是以一日为周期的城市商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奎  乔忠  王玉华  
本文首先对流动人口的涵义进行了解释,然后通过对我国流动人口统计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我国流动人口统计指标体系的改进方案,并对改进后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我国基本建立了以城镇实体地域划定为主导的城乡划定制度,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城镇人口统计标准体系,城乡常住人口统计日益合理,为全国及各地城镇化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这套标准在解决中国复杂的城乡问题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当前,我国城市群建设发展、人口市民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对城乡划定提出了新要求。面向新时代,应进一步推动我国城乡划定与人口界定的调整和完善,构建多元化的城乡界定指标,建立城市群划定标准和办法;构建多样化的城镇地域界定体系,满足不同层面公共政策发展的需要;建立动态化的城镇统计更新机制;明确人口市民化的统计信息,形成健全的城镇人口统计信息库。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孙玉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武洁  权少伟  
本文系统介绍了城镇化率的定义与统计标准、常用的统计方法和推算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利弊。城镇化率的推算是以人口普查、年度人口变动调查数据和村级单位城乡属性为基础,通过测算影响城镇化率的3个因素:城镇区域扩张、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城乡迁移,来测算我国各地区城镇化率。建立科学有效的城镇化率监测制度,是当前统计制度方法研究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浣尘  
本文推荐人口年龄—时间论域图(简称为a—t图),讨论了不不同用途以及两种算法平均期望寿命不同含义。为了在人口统计中提出一些建议以供讨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时涛  刘德鑫  徐笑腾  朱宗元  林俊山  
笔者在统计学与人口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时常碰到基本概念严谨性讨论的尴尬问题。以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提起疑问,同一个统计指标,怎么不同的教科书有不同的叫法,到底谁是谁非?还是都一样?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志刚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我国城乡划分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问题一直是人口学、地理学等有关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一致认为用我国现行的市镇人口和市镇非农业人口两项统计口径来衡量我国的城镇化水平,都下够理想;我国现行的城乡划分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必须尽快改变。在这种背景下,1991年我国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对市镇人口的统计采用了新的口径。目前,对第四次人口普查市镇人口划分口径的探讨和市镇人口比重的宏观评价已有较深入的研究 [1] 、 [2] ,人们普遍认为第四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洪春  
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如果从商代算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有关人口统计口径,变化频繁,有些问题至今难以完全弄清。在此,本文就中国古代人口统计口径的一些基本特征略加论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乔晓春,李景武  
一、问题的提出 市镇人口的统计口径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不断探讨和争论的热点之一。大多数学者认为,不能以是否吃商品粮作为市镇人口的划分标准,而应该以人口所居住的地域范围作为划分市镇人口的口径。1982年以来,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我国市镇总人口比重在急剧上升。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市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0.6%,而到1989年同样口径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婧雯  朱宇  林李月  柯文前  肖宝玉  
城—城流动人口是影响中国人口流动格局演变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论文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城—城流动人口的统计口径进行改进,并分析了新口径下城—城流动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和人口城—城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新口径下城—城流动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42.92%,远高于原口径的18.85%。(2)与原口径相比,新口径下城—城流动人口具有性别比高,已婚者比例高,首次流动时更年轻,流动年限更长,人力资本、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定居意愿更低的特征。(3)与农村户籍相比,城镇户籍城—城流动人口的流动距离更远、流入城市等级更高,后续流动仍然高度集聚在沿海发达城市,而农村户籍流动人口继续在沿海城市间流动的同时,出现明显的向中西部回流的态势。(4)模型结果显示,年轻、教育年限长、已婚、从事商业服务业、流动时间长、家庭收入高的人口更容易城—城流动,但家属随迁和子女数量的增加会抑制人口城—城流动;首次流入城市较低的工资水平和绿化覆盖程度、较高的人均GDP和财政支出都有效地推动了人口的城—城流动。论文纠正了迄今城—城流动人口统计口径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城—城流动人口认识的偏差,推进了对人口城—城流动这一薄弱领域的研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亦楠  邱红  
为解决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融资难题,应以优化政府财政融资渠道为导向,激发地方公债融资潜力,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推广公私合作融资方式,倡导金融创新融资途径,构建一个融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元化、融资领域多元化的多维融资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