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2)
2023(1355)
2022(1244)
2021(1316)
2020(1124)
2019(2491)
2018(2531)
2017(3794)
2016(2797)
2015(3680)
2014(3877)
2013(3216)
2012(3076)
2011(2866)
2010(3105)
2009(2586)
2008(2485)
2007(2422)
2006(2269)
2005(2206)
作者
(6843)
(5631)
(5560)
(5497)
(3571)
(2750)
(2731)
(2258)
(2247)
(2211)
(2012)
(1930)
(1889)
(1881)
(1875)
(1788)
(1752)
(1718)
(1695)
(1667)
(1636)
(1540)
(1405)
(1389)
(1321)
(1312)
(1310)
(1250)
(1250)
(1249)
学科
教育(7078)
管理(5318)
教学(4436)
(4257)
经济(4242)
中国(4009)
理论(3725)
(3494)
思想(2789)
政治(2787)
思想政治(2705)
政治教育(2705)
治教(2705)
德育(2696)
(2669)
企业(2669)
学校(2606)
学法(2503)
教学法(2503)
(2055)
研究(1906)
学理(1740)
学理论(1740)
高等(1711)
工作(1628)
(1559)
(1492)
农业(1337)
(1325)
方法(1275)
机构
大学(37551)
学院(32353)
研究(11959)
教育(10257)
(9024)
(8977)
师范(8936)
管理(8286)
(7864)
经济(7451)
中国(7332)
科学(7260)
师范大学(7112)
(6771)
理学(6534)
北京(6368)
理学院(6348)
(5983)
管理学(5906)
管理学院(5846)
技术(5772)
职业(5391)
研究所(5235)
中心(5169)
(5050)
(4977)
(4661)
(4369)
业大(4281)
技术学院(3915)
基金
项目(17425)
研究(16752)
科学(13498)
教育(11681)
基金(9669)
成果(8932)
编号(8478)
(8306)
社会(8256)
课题(7781)
社会科(7567)
社会科学(7564)
(7436)
(7378)
国家(7225)
(6948)
大学(6338)
科学基金(6049)
规划(5353)
研究成果(5065)
项目编号(5001)
(4740)
基金项目(4709)
(4495)
(4444)
重点(4354)
高校(4224)
(4203)
资助(4168)
年度(4160)
期刊
教育(23085)
研究(16790)
中国(15516)
(11398)
经济(11398)
大学(5764)
学报(5497)
职业(5228)
高等(4664)
技术(4653)
(4570)
图书(4351)
(4069)
高等教育(3937)
科学(3925)
管理(3879)
学学(3497)
书馆(3357)
图书馆(3357)
成人(3102)
成人教育(3102)
农业(3026)
(2961)
论坛(2961)
技术教育(2754)
职业技术(2754)
职业技术教育(2754)
(2549)
金融(2549)
(2187)
共检索到654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江丕权  李越  
发展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理应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认为,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程或活动对于大学生思维发展与能力培养是必要和有效的,而且大学生的思维训练还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就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提出以下观点:(1)了解自己的思维是思维训练的基础;(2)从方法入手,进行思维训练,体验认知监控,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思维发展;(3)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实现思维训练的主渠道,建议在实施过程中提倡:加强师生的思维交流;教师的“启发式”与学生的“参与式”结合;教师的“因材施教”与学生的“因人择学”结合。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小明  
思维的训练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对这一问题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先强调一般思维技能的训练 ,后来开始强调专业知识的作用 ,最近又主张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训练。思维训练的研究历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想象振奋法。主要运用想象技巧丰富想象能力,培养创造性,改进思维能力。 ·求异标新法。赋予事物新的性质,设法逾越已有的看法、观点、结论,做到富有独创性。 ·凑合显同法。把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挹青  施华秀  孙德军  
当前,在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中,绝大多数属于以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其中医学人才培养最为典型。但事实上,影响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思想和人才理念根深蒂固,实践教学始终没进入“课程”教学的主流。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怀瑾  李万琼  
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张怀瑾李万琼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能力的培养愈显其重要性。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往往是诸多能力培养的中心问题。由于理论力学课程的性质及其研究方法的特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苑力  胥森林  
本文就数学思维的概念、一般规律、特性等方面分析了聋生思维特点及思维缺陷。数学教学之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这个问题。而聋生在这方面有着特殊障碍 ,必须采取特殊措施 ,针对其思维发展特点开展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其思维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付一辉  曾海帆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所构建的审计思维体系作为审计思维训练内容的合理性,并提出相应的审计思维训练策略,构建了初步的审计思维综合量化评价体系,为审计思维训练提供了行动指南。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南海  魏晓虹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吴铃  
笔者很想结合一般写作理论和听障人的特点 ,摸索一套针对听障人写作的训练体系 ,以便使听障人能像正常人那样拥有正确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写作中的思维训练有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 ,它要研究一套基本的写作上的思维方法 ,这套方法是成体系性的 :第二 ,这套体系能示范演示出来 ,应该有一定的操作程序。在这个比较自我完备的体系中 ,只要受训者熟练掌握这个程序 ,就应该具备相应的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志林  
文章阐述了拓展训练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并从职业规划,熔炼团队、激发潜能,深度体验、发现潜能,反思分享、引导升华四个方面来建构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训练体系,并提出高校应将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培训设置为长期课程,以期提升和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实现其高质量就业。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蒲贤洁  欧增福  韩忠  何光宏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开放实验室是实现研究型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可以为学生自主化、研究型学习构建新的平台。以一项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成果为例,展现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完成科研训练计划所获得的专业素养和研学能力,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谢彦红  
文章在分析地方学院大学生科研能力当前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学生科研训练的内容和模式。两种主要的训练模式分别是:学徒式研究训练模式和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其中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又包括:实验课开设中的研究训练;研究方法课中的研究练习;专业课教学中的研究训练。最后又指出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之处。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舒朋华  魏夏兰  孙梦圆  徐海畅  杨雪  唐荣平  易文翰  
大学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举措。奥尔堡PBL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由项目来组织"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以小组学习和同龄化学习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完成项目,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各项能力。以一项SRT项目为例,展现奥尔堡PBL模式在SRT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为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陈新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全面实施,有助于推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立项、组织、执行和管理方面的情况,从学生和教师2个方面,分析探讨了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结合项目实践,从其他本科教学环节、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生教育体系、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改革措施。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范霞  刘素娟  
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任,大学生是否具备创造力,拥有创新才能,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发展。创造性人才从何而来?必须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教育十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素质的培养,而创造性素质的培养涉及许多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是其中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