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22)
- 2023(5259)
- 2022(4522)
- 2021(4160)
- 2020(3303)
- 2019(7858)
- 2018(7606)
- 2017(14160)
- 2016(7788)
- 2015(8952)
- 2014(9161)
- 2013(9123)
- 2012(8662)
- 2011(7963)
- 2010(8321)
- 2009(7816)
- 2008(8066)
- 2007(7290)
- 2006(6912)
- 2005(6611)
- 学科
- 济(36585)
- 经济(36526)
- 管理(24203)
- 业(21488)
- 企(18774)
- 企业(18774)
- 中国(14186)
- 方法(12078)
- 地方(9504)
- 理论(9338)
- 数学(8898)
- 业经(8779)
- 财(8767)
- 农(8693)
- 数学方法(8643)
- 学(8422)
- 制(8182)
- 城市(6462)
- 银(6047)
- 银行(6043)
- 农业(5877)
- 和(5825)
- 行(5702)
- 教育(5591)
- 发(5530)
- 环境(5468)
- 体(5335)
- 融(5308)
- 金融(5307)
- 策(5224)
- 机构
- 大学(121867)
- 学院(120591)
- 济(48375)
- 经济(46933)
- 管理(44658)
- 研究(42645)
- 理学(37262)
- 理学院(36762)
- 管理学(35997)
- 管理学院(35770)
- 中国(33427)
- 京(27701)
- 科学(25456)
- 财(24972)
- 所(21510)
- 江(19549)
- 中心(19242)
- 研究所(18806)
- 财经(18643)
- 范(18603)
- 师范(18478)
- 北京(18241)
- 经(16691)
- 州(16281)
- 农(15905)
- 院(15437)
- 师范大学(15001)
- 经济学(14577)
- 业大(14420)
- 财经大学(13556)
- 基金
- 项目(71731)
- 科学(57220)
- 研究(54384)
- 基金(51246)
- 家(43890)
- 国家(43474)
- 科学基金(37871)
- 社会(34555)
- 社会科(32629)
- 社会科学(32616)
- 省(28076)
- 基金项目(27066)
- 教育(25543)
- 划(23912)
- 自然(23698)
- 自然科(23149)
- 自然科学(23145)
- 自然科学基金(22676)
- 编号(22257)
- 资助(20508)
- 成果(19414)
- 课题(16590)
- 重点(16415)
- 发(15644)
- 部(15617)
- 创(14818)
- 国家社会(13975)
- 创新(13742)
- 教育部(13672)
- 性(13474)
共检索到1982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谭文垦 石忆邵 孙莉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概念提出较新,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认识。本文总结了承载力及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概念的起源与发展,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针对其理论的缺陷,基于Verhulst-Pearl logistic方程创新性的构筑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基本模型,同时基于生态承载递阶原理,建立了城市承载递阶模型。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给出了一个现实城市系统承载能力的划分。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吕光明 何强
承载能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构筑于城市生态系统上的综合承载能力研究具有内在的规定性。遵循这些规定,本文以人口为终极的承载对象,构建了一个包含经济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理论分析框架。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综合承载能力 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臧锐 杨青山 杨晓楠 张鹏
在明确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内涵与标志的基础上,基于机制设计理论,以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为目标,以城市群内各地方政府为参与主体,按照"资源有效配置、信息有效利用、激励相容"三个机制设计标准进行了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政府合作机制设计,并构建了政府合作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理论分析模型,为以政府合作的方式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供了对策建议和分析框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傅鸿源 胡焱
在对城市承载力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承载力 城市综合承载力 城市可持续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孔凡文 刘亚臣 常春光
在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综合承载力测算的基本思路:测算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应城市的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供给能力;确定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应城市的人均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需求标准;根据相应的供给能力和人均需求标准,计算各单项资源和发展条件的现实与潜在的可承载人口数量;综合确定相应城市的现实与潜在的综合承载力。
关键词:
城市综合承载力 概念内涵 测算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姜豪 陈灿平
采用熵值法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维度,对成都2008~2014年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揭示成都的发展短板,进而分析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与城市发展间是否存在协调的、良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较大的贡献,但第三产业和城市交通是其主要限制因素;生态环境是决定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必要因素,空气质量和绿化环境是其重要短板;自然资源对成都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已经较小。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孙亚静 王靖鑫 刘畅
近年来,国际大都市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城市带层出不穷,进而加快了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各类城市病亦纷至沓来,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人们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也不断冲突,种种残酷的现实已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长春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一员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只有完善都市的空间规划体系,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才能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发挥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富瑞,王志电,汤其林
农业区域综合开发是振兴我国农村商品经济,使我国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一项战略措施。1988年以来,国家用土地开发建设基金扶持重点地区农业区域综合开发,调动了各地区、各级政府和广大干群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效益。 从1988年开始,国家先后在冀、鲁、豫、苏、皖五省的黄淮海平原、东北的三江平原及浙江、广西、新疆三省区11大片立项进行综合开发。1989年又增加了四川、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金英 杨青山 马中华
在定义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强调承载体对承载能力的影响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处于成熟阶段的长三角城市群和初始发育阶段的吉林中部城市群为例,运用状态空间法来定量描述2005—2009年两个城市群的现实承载情况,进而从各承载体的角度分析其对综合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紧缺是两个城市群共同存在的问题,且超载情况不断恶化;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约束型承载体的优化是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可变型承载体建设是吉林中部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研究认为,要增强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成熟型城市群应以修复和改善约束型承载体为主,辅之以可变型承载体的提升;发育型城市群应重点完善可变型承载体的建设,同时加强对约束型承载体的保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元亮
文章在系统分析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构建了郑州市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仿真模型。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系统动力学分析了2003—2025年郑州市综合承载能力。结果显示:2003—2016年,郑州市综合承载能力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总体趋势,到2016年处在略微盈余状态。2017—2025年,设定的4种方案中,协调发展型发展方案基本能够满足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主要指标的需要,但同时必须兼顾环境保护型发展方案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实现郑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转变城市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等郑州市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程晓波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夏积智
关于再就业工程的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夏积智4目前,出现职工下岗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三点:一是重复建设严重;二是过去新建工厂大都没有资本金,全靠银行贷款,投产后企业难以还本付息,往往陷入困境;三是企业用人过多,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企业无力养活冗员。现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林叶
中国综合商社的发展目标是形成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国际化和功能综合化的跨国企业集团,这一发展目标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形成的。为了实现中国综合商社的发展目标,就要使中国综合商社的实践大厦建立在一个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仪姜 李林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要位,涵盖31个地级市。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各城市产业消费"双循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选取经济、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口和外贸承载力指标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灰色GM模型对城市群各指标未来五年综合承载状况进行科学预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2009—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W"型变化;空间上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市高周边低"的格局;预测2019—202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基本保持平稳增长,各城市群子系统承载力发展不尽相同。最后结合预测的结果,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要从积极解决不同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短板、加强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整体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其带动中部地区扩大内需以及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文龙 任圆
在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系统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城市综合承载力仿真模型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了呼和浩特市未来10年不同社会经济情景下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变化,得出相对较优方案,并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了解决呼和浩特城市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城市综合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 呼和浩特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