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03)
- 2023(7914)
- 2022(7050)
- 2021(6606)
- 2020(5871)
- 2019(13797)
- 2018(13483)
- 2017(26627)
- 2016(14921)
- 2015(16943)
- 2014(16883)
- 2013(16685)
- 2012(16086)
- 2011(14390)
- 2010(14606)
- 2009(13606)
- 2008(13620)
- 2007(12537)
- 2006(10779)
- 2005(9940)
- 学科
- 济(66595)
- 经济(66511)
- 管理(43532)
- 业(40295)
- 企(34039)
- 企业(34039)
- 方法(31277)
- 数学(27932)
- 数学方法(27750)
- 财(21128)
- 农(17719)
- 贸(16332)
- 贸易(16328)
- 易(15989)
- 中国(15633)
- 业经(14038)
- 学(14000)
- 出(13602)
- 制(13145)
- 地方(12638)
- 农业(11603)
- 务(11096)
- 财务(11076)
- 财务管理(11035)
- 企业财务(10497)
- 银(9484)
- 银行(9464)
- 土地(9206)
- 融(9177)
- 金融(9175)
- 机构
- 大学(217163)
- 学院(213956)
- 济(93743)
- 经济(91927)
- 管理(84307)
- 理学(72436)
- 研究(72038)
- 理学院(71632)
- 管理学(70588)
- 管理学院(70179)
- 中国(56538)
- 财(46543)
- 京(45874)
- 科学(42832)
- 农(38016)
- 所(36781)
- 财经(36157)
- 中心(34342)
- 江(33129)
- 研究所(33031)
- 经(32909)
- 业大(31876)
- 经济学(30330)
- 农业(30025)
- 北京(28680)
- 经济学院(27682)
- 范(27136)
- 财经大学(26923)
- 师范(26883)
- 院(25470)
- 基金
- 项目(139602)
- 科学(110466)
- 基金(103675)
- 研究(101619)
- 家(89973)
- 国家(89259)
- 科学基金(76417)
- 社会(66176)
- 社会科(62804)
- 社会科学(62782)
- 基金项目(55304)
- 省(52978)
- 自然(48891)
- 自然科(47776)
- 自然科学(47761)
- 自然科学基金(46940)
- 教育(46865)
- 划(44993)
- 资助(42730)
- 编号(40574)
- 成果(33751)
- 部(33071)
- 重点(31275)
- 发(29365)
- 创(28436)
- 教育部(28425)
- 国家社会(27898)
- 人文(27424)
- 课题(27413)
- 科研(27232)
共检索到3213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冀 严汉平 刘世锦
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行为之一是国有土地出让。在对我国市场化进程以来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影响地区竞争格局下地方政府行为动机的解释方面,现有的文献形成了两种互不相同的分析框架,即基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财政激励框架和重视地区经济增长的晋升激励框架。在对上述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可检验的命题,从而为合理判断我国地方政府国有土地出让行为的动机奠定了计量基础。依据该命题,采用System-GMM法对我国1999~200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后显示,我国地方政府的基于不同土地类型所采取的差异化出让方式存在显著不同的激励。
关键词:
财政激励 晋升激励 国有土地差异化出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唐盟 邵磊
在粮食安全战略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实行最严格的"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政策,但耕地保护政策的经济影响尚缺乏充分的量化评估。文章结合地市级统计数据和遥感地理信息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重点考察耕地保护政策如何改变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数量和来源结构以及对地块容积率、施工时间、招拍挂比例等微观行为特征的影响。实证分析指出,通过降低新增建设用地中耕地转用的比例,"耕地红线"政策显著抑制了建设用地和新增建设用地的出让规模。在非市辖区和"低级土地"中,这一政策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利用土地交易微观数据分析表明,政策约束倒逼地方政府提高了地块容积率和招拍挂比例,并缩短了施工时间,这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是,政策冲击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文章系统分析了耕地保护政策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影响,旨在为耕地保护政策的相关讨论提供实证证据,并为未来统筹协调粮食安全战略和土地市场化改革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浩 汪敏
近年来,出于"土地引资"和"土地财政"双重激励,地方政府热衰于出让土地。然而,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使得土地出让行为受到其他地方政府的影响,即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本身也存在竞争效应。本文构建理论模型,从"土地引资"和"土地财政"两个角度分析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竞争效应,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3—2013年我国281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和实证结果表明:(1)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地理位置相近的城市之间存在"土地引资"的主动性竞争和"土地财政"的被动性竞争;(2)由于政治晋升的激励,同省份城市之间"土地引资"和"土地财政"的竞争程度大于异省份城市之间的竞争;(3)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余靖雯 肖洁 龚六堂
本文基于1999年至2011年中国281个地级市土地出让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土地出让具有随省级党代会的召开时间而变化的政治周期性。具体表现为,党代会召开前一年,土地出让面积下降约8.7%;党代会召开后一年,土地出让面积增加约10.1%。土地出让收入也呈现相同的政治周期性特征。这个结果在控制了官员个人特征等变量后仍然十分稳健。本文的分析还显示,官员一上任有冲动大量出让土地,但是没有证据表明离任前会减少土地出让。原因是党代会的政治周期与官员更替并不等同,党代会是可以预期的政治事件,利益相关方会做出反应,从而对土地出让产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关键词:
土地出让 政治周期 官员更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颜燕 刘涛 满燕云
本文利用2004~200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价格竞争和土地财政支出竞争两种方式吸引投资、促进增长的策略,评估了两种策略在全国和地区尺度上的实施效果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全国尺度上,土地价格竞争和土地财政支出竞争两种手段都对城市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地区层面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地价格竞争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中部地区,而土地财政支出竞争则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双土地出让 地方政府竞争 经济增长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俊丽
文章指出,在转型期的中国,由于地方政府拥有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绝对配置权力,在洞悉了土地资源对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后,地方政府通过对城市土地价格的控制,通过各种经济行为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迅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城市土地出让中地方政府种种经济行为加剧了投资需求,客观上带动了固定资产过度投资,也导致了宏观经济运行不稳和经济过热。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土地出让 宏观经济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淑云 曾龙
土地出让是地方政府引导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行为。从城市土地经营过程中的土地出让模式和土地出让结构两个层面,利用中国2003—2014年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空间相关性,土地低价竞争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倒U型"空间效应,当前阶段主要表现为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土地财政依赖显著地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土地出让结构则抑制了产业结构升级水平,且各自表现出时间段的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田盛丹 黄燕芬 张超
地方债和土地财政都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融资渠道,地方债发还模式的演变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融资规模,进而会通过地方财政的作用机制影响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本文将2014年进行的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地方债"自发自还"模式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自发自还"模式下,地方政府是地方债务发还的主体,直接面临着还本付息的财政压力,存在动机改变土地出让行为从而获得更多的土地财政收入,且财政非平衡地区改变土地出让行为增加土地财政收入的动机更为强烈。本文进一步检验表明,"自发自还"模式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作用过程受地方财政赤字和经济赶超压力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了可供借鉴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自发自还 地方政府 土地财政 双重差分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夏方舟 陈伊凝 黄怿 李宇萌 孔彤彤 朱烨煌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储备融资政策“贷转债”和“债转禁”两次改革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的现实影响,探讨土地储备融资政策的可能改革方向。研究方法:针对2012—2021年70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开展时间断点回归、随机效应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基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注意力分配理论,构建了土地储备融资政策变化影响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理论框架;(2)短期层面,土地储备“贷转债”(-190.579)和“债转禁”(-280.515)变化对土地出让面积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长期层面,土地储备“贷转债”负向影响土地出让面积(-0.352),“债转禁”正向影响土地出让均价(0.428)。研究结论:土地储备融资政策变化可能将在各个维度上影响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行为,造成未来土地出让面积的持续下降和土地出让均价的持续上升,因而应当审慎衡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发展用地诉求,以“保障公益、适当弹性、引导分配、因地制宜”的思路推进土地储备融资政策改革,保障土地储备项目可持续运作和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黄阳华
中国财政分权制度和二元土地管理制度塑造了地方政府的基本激励结构和约束条件。本文构建建设用地指标约束下地方政府的最优工业用地出让决策模型,并通过比较静态分析预测均衡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在产业升级基础好的地区,产业结构将会呈现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度提高的产业技术特征,产业集中度提高的产业组织特征,以及工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产业布局特征。而在产业升级基础较弱的地区,地方政府存在减少出让工业用地而增加商业用地供应的短期逐利动机,形成"去工业化"和商业开发过热的结构扭曲,地区间产业结构失衡的格局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因此,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不仅要持续推进技术创新,还要在基础制度层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
制度基础 产业结构 地方政府 土地出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健 严思齐 吴群
利用广东省地级市2008—2015年面板数据,采用强度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营改增"对地方政府商住用地出让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营改增"使财政压力较大的地方政府增加商住用地出让收入,但并不倾向拍卖出让方式,而是倾向挂牌出让方式,且显著提高挂牌出让方式的价格;"营改增"之后,地方政府通过挂牌出让方式不仅可以获得高额商住用地出让金,而且可以引入优势企业对地区发展产生溢出效应。在未来的财税制度改革、土地财政调控与转型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如何缓解财政压力,而且要考虑完善挂牌出让流程,或者构建透明的土地出让干预机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白彦锋 刘畅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由此产生的"土地财政"现象已经成为了威胁地方财政体制稳定的一大隐患。本文通过对"分税制"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变动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假说:中央政府土地政策对地方土地出让合约自由的管制是扭曲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进而引发"土地财政"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利用我国2003-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这一假说进行了计量实证检验。本文认为,应当改革现行的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关系,提高中央财政在土地出让金中的分享比例,但在土地出让合约选择上应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由。与此同时,应当提高地方政府在增值税分享中所占的...
关键词:
土地财政 负地价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彭山桂 汪应宏 陈晨 魏海霞 王健 毋晓蕾
以广东省为例,利用2007—2012年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因果检验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低价出让财政激励的内在逻辑。同时,从财务和价值两个维度,对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低价出让行为的经济合理性进行了判断。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低价出让具备引资功能,通过土地要素换资本要素的方式能够获取投资的流入;2资本净流入对地方政府税收和商住用地出让金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投资引入将导致地方政府预算内、外财政收入的增长;3工业用地低价出让行为普遍具有财务上的合理性,并非不惜成本的非理性竞争;4工业用地低价出让行为不具备价值上的合理性,价值损失可视为地方政府以土地要素换...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匡家在
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变迁具有显著的财政动因和财政路径依赖特征,是中央、地方政府及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在这种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和行为举足轻重,影响着制度的演进和绩效。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需要在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基础上实行中央、省、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土地出让收入全部划归地方政府,纳入地方预算,打破地方政府的财政依赖路径;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配套的政绩考核体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关键词:
土地出让收益分配 制度变迁 地方政府行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媛 杨广亮
与"土地收入最大化"视角不同,本文研究地方政府干预土地市场化配置的行为及绩效。首先,通过制度分析指出土地"招拍挂"改革后,挂牌方式成为政府干预工具。其次,检验了地方政府"为增长而干预"的行为。基于2003~2008年的地级市数据,用挂牌相对拍卖的使用比例衡量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的干预,发现城市禀赋越差,地方政府越多干预土地出让。最后,基于全国历年商住地块微观交易数据,证实挂牌相对于拍卖出让导致了显著的价格低估。将拿地企业名称与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匹配后,发现地产经营能力更强的企业通过挂牌方式获得了更高的地价补贴。然而,证据显示政府配置土地资源为当地带来的增长效应和土地利用效率均十分有限。
关键词:
土地出让 招拍挂 土地价格 政府干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