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00)
- 2023(6538)
- 2022(5630)
- 2021(5168)
- 2020(4297)
- 2019(9370)
- 2018(9127)
- 2017(17452)
- 2016(9653)
- 2015(10470)
- 2014(10264)
- 2013(10143)
- 2012(9456)
- 2011(8370)
- 2010(8357)
- 2009(7794)
- 2008(7893)
- 2007(7191)
- 2006(6662)
- 2005(5901)
- 学科
- 济(37578)
- 经济(37408)
- 管理(28971)
- 业(28263)
- 企(23109)
- 企业(23109)
- 方法(16445)
- 农(13403)
- 数学(12683)
- 数学方法(12505)
- 财(12047)
- 中国(11684)
- 业经(10489)
- 制(8797)
- 学(8770)
- 农业(8595)
- 贸(8530)
- 贸易(8527)
- 易(8306)
- 务(7161)
- 财务(7145)
- 财务管理(7129)
- 和(7063)
- 理论(7063)
- 企业财务(6745)
- 地方(6614)
- 银(6518)
- 银行(6487)
- 行(6083)
- 技术(5992)
- 机构
- 大学(140150)
- 学院(139084)
- 济(56817)
- 经济(55672)
- 管理(52749)
- 研究(48427)
- 理学(45475)
- 理学院(44938)
- 管理学(44123)
- 管理学院(43885)
- 中国(37184)
- 科学(30992)
- 农(30440)
- 京(29363)
- 财(27527)
- 所(25693)
- 业大(24331)
- 农业(23864)
- 研究所(23087)
- 中心(22389)
- 财经(21472)
- 江(21405)
- 经(19398)
- 北京(18622)
- 范(18011)
- 师范(17741)
- 经济学(17041)
- 省(16931)
- 州(16697)
- 院(16560)
- 基金
- 项目(92739)
- 科学(72584)
- 基金(68213)
- 研究(63469)
- 家(61498)
- 国家(60914)
- 科学基金(51349)
- 社会(43632)
- 社会科(40101)
- 社会科学(40082)
- 基金项目(36651)
- 省(36195)
- 自然(33998)
- 自然科(33251)
- 自然科学(33239)
- 自然科学基金(32682)
- 划(30965)
- 教育(28698)
- 资助(26783)
- 编号(24342)
- 重点(20916)
- 部(20238)
- 成果(19563)
- 创(19314)
- 发(19293)
- 科研(18330)
- 计划(18026)
- 创新(17993)
- 国家社会(17714)
- 业(17188)
共检索到211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唐魁玉
因特网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集中体现 ,它的出现和长足发展正在或将要对人类生活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对社会生活影响研究也成了一个颇具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的论域。本文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 ,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学术界所作的网络社会效果或影响程度的诸多研究 ,提出因特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有限的论点 ,认为这是克服信息技术决定论和悲观论的双重影响焦虑状态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
因特网 社会生活 影响的限度 影响的焦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飞星
我国的保险行业已有50多年的历史, 曾经走过一段艰辛而曲折的路,真 正发展壮大是改革开放的20多年。改革开 放后,我国的民族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 发展起来,保费收入年年递增,规模越来越 大,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财富的增加,保险将触及到社会每一个角 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 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晓鹰 张建伟
逆体制制衡机制是内生于主流权力系统但又总是试图摆脱和抵制主流权力系统的监督与控制而自发形成、自成一体的制衡机制,其主要形成于非预算收入所产生的利益分享过程。逆体制的制衡机制具有普遍性、自发性、隐蔽性和默契性,严重影响着我国正常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予以遏制一是继续加大预算外资金的清算力度;二是提升审计地位、扩大审计范围、加大审计力度;三是加强舆论监督;四是以薪养廉;五是强化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六是从制度上建立有效的防控机制。
关键词:
逆体制制衡机制 形成原因 影响 治理措施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胡沧泽
宋代福建海外贸易的兴起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胡沧泽宋代,福建海外贸易迅速兴起,与福建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广泛,进出口货物品种繁多。海外贸易的规模,商品贸易往来情况,及其对福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都很值得探讨。一宋代,通过海路同福建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冷一江 傅威
在分析研究1949~1989年期间对图书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论述了建国以来对图书馆地位和作用认识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
关键词:
图书馆,地位和作用,图书馆政策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斌贤 李昂
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研究历来未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其成因在于以往教育思想史研究主要限于教育家的教育文献,而忽视从社会生活的习俗制度中挖掘殖民地社会潜藏的教育观念。基于相关历史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通过梳理殖民地家庭生活和宗教生活,呈现影响殖民地时期教育活动的思想观念,以此拓展殖民地时期美国教育史研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段艳林 陈永光
多元、多样、多变是当前时代的鲜明特征。社会生活多元化给高校德育带来了深刻影响,使得高校德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
关键词:
社会生活 多元化 高校 德育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赵 芹
时移则世异,世异则事异。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社会成员的素质要求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经常梳理社会生活需要的素质,以提高教育的社会适用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文章梳理出了高职生满足生存需要的素质和较高层次的生活乃至社会成功需要的素质及高职生接受范围内的素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唐晓岚
分析了20世纪末城市园林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关系,探讨了传统园林、城市新园林在城市社会中的作用和表现,提出城市园林在社会关系建构、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并结合南京城市发展趋势,揭示了城市园林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郭洪伟 李柏明
本文基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的社会生活指数调查数据,将社会生活质量分为8个维度:幸福感、和谐程度、社会诚信度、公共服务满意度、安全感、廉政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及资源节约满意度。同时结合个体客观背景因素(如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职业等)分别对这8个方面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整体来说北京市居民对生活比较满意,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和加强的问题,比如自然环境、廉政和资源节约等问题。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慧梅
从社会生活史角度,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第一位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郭秉文的原始档案及相关研究为史料,对其在师范学院学习期间(1911—1914)进行历史探究。结果发现:(一)郭秉文选择师范学院的动机出自"教育改革的力量",其学业成绩为中等略偏下,修业期限低于其后中国学生(博士)平均值;(二)郭秉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均为中国教育,博士论文选题教育史与其时师范学院整体博士论文选题相关,旨趣希望为英语语系人们介绍繁复的、不同时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演进;(三)郭秉文在师范学院期间参与了大量社团活动,其娴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广泛认可,留美中国学生总会第一任主席及Phi Beta Kappa成员等均为明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马斌
与专业技术课程开发原则相对应,公共基础课程的开发应遵循"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原则;高职生的社会生活素质是高职生胜任职业岗位及其社会生活过程需要的主体机能,必须从高职生的社会生活素质养成出发,重新建构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才能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文章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张洁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文章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和文化调适的图景。最后提出人类学家应对乡村社会秩序变迁应该具有的态度,即理解乡村社会秩序的变迁需要重视文化的"粘合剂"作用以及我国传统礼俗社会的人情因素。理解乡村社会问题应具有更加包容的心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