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32)
2023(3008)
2022(2733)
2021(2725)
2020(2231)
2019(5128)
2018(5041)
2017(8695)
2016(5042)
2015(5325)
2014(5284)
2013(5398)
2012(5340)
2011(4870)
2010(5265)
2009(5005)
2008(4927)
2007(4575)
2006(4534)
2005(4416)
作者
(15515)
(12912)
(12861)
(12566)
(8239)
(6416)
(5846)
(4906)
(4892)
(4869)
(4533)
(4422)
(4325)
(4279)
(4127)
(4042)
(3905)
(3734)
(3726)
(3661)
(3486)
(3276)
(3125)
(3009)
(2987)
(2974)
(2960)
(2923)
(2767)
(2714)
学科
(20793)
经济(20752)
管理(13703)
(13378)
(11552)
地方(9300)
农业(8994)
环境(8165)
(7048)
企业(7048)
中国(6407)
(6293)
生态(5516)
方法(5404)
收入(5396)
(4871)
业经(4852)
地方经济(4823)
(4754)
分配(4455)
数学(4405)
数学方法(4302)
资源(4160)
(4122)
(3889)
银行(3885)
(3852)
(3800)
(3773)
(3736)
机构
学院(70756)
大学(70332)
研究(28478)
(27297)
经济(26580)
管理(24050)
中国(22479)
理学(19510)
理学院(19196)
管理学(18763)
管理学院(18633)
科学(18439)
(16106)
(15261)
(15038)
(14126)
中心(13942)
研究所(13605)
(13249)
(12018)
(11945)
师范(11852)
农业(11247)
业大(11031)
(10809)
北京(10701)
(10057)
财经(10055)
师范大学(9425)
科学院(9092)
基金
项目(45135)
科学(34825)
研究(33786)
基金(31496)
(28172)
国家(27904)
科学基金(22910)
社会(21153)
社会科(19847)
社会科学(19843)
(18223)
基金项目(16741)
(15311)
教育(14769)
自然(14095)
编号(13650)
自然科(13601)
自然科学(13598)
自然科学基金(13317)
资助(12350)
成果(12003)
(11015)
重点(10910)
课题(10149)
(9276)
国家社会(8819)
发展(8743)
(8739)
(8599)
(8420)
期刊
(38566)
经济(38566)
研究(24067)
中国(18975)
(15190)
学报(12638)
科学(11719)
(10591)
教育(10455)
农业(9458)
(9281)
金融(9281)
大学(9151)
管理(8524)
学学(8351)
业经(6344)
资源(6068)
图书(5386)
技术(5340)
问题(5091)
(4958)
财经(4939)
书馆(4392)
图书馆(4392)
(4329)
经济研究(4317)
(4301)
农村(4223)
(4223)
(3806)
共检索到1247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林尚群  
森林过伐,草地过牧,土地过度垦殖,是导致四川生态脆弱地区形成和农民贫困的直接因素。本文提出了要解决生态脆弱区恢复生态与人口生存之间的矛盾,只有对农业人口和农业产业布局做根本性调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文勇  
本文的研究区—晋西北六县属于黄土丘陵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社会文化落后,是典型的贫困地区。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表明,该区贫困具有综合贫困的特点。要加快实现研究区的脱贫,政府必须实施有力的政府干预,着力扶持研究区县域经济的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型农村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发展生态旅游;改革资源管理和土地征占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开展人才扶贫;适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乔波  严贤春  
四川山地丘陵区位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之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治理恢复具有全国性生态安全意义,然而复杂环境使得治理难度特别大,寻求适宜环境状况的治理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在进行调查和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究了四川山地丘陵生态脆弱区的形成原因,分析了"坡改梯"、格网式垄作、水土保持耕作、聚土免耕立体种植、退耕还林(草)、低山丘陵区垂直景观、花园果园、林盘农家乐、小流域土地整理等治理模式的技术要点,初步探讨了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认为这些模式进一步改良后可在本地区大力推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伍艳  
本文以四川省4个重点贫困县为调查样本,探讨贫困地区民生脆弱性问题,研究发现:贫困地区农户家庭资产积累水平低、生计资产相对单一、教育落后以及社会资本弱化。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运用LISREL8.7模型验证了民生脆弱性各变量间的路径关系以及影响效应,实证检验表明:农户社会资本对农户年纯收入影响显著、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农户社会资本和农户年纯收入均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效应。因此,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运用多种扶贫手段,能帮助农户增收,缓解贫困地区的民生脆弱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周迪  王明哲  
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防止脱贫又返贫现象的发生,巩固已有脱贫成果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要举措。为此,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了脆弱性脱贫理论,以期能解释出现返贫现象的内在逻辑,并进一步论证了如何降低和防止脱贫又返贫。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4年三轮微观调查数据,文章首先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验证了家庭资产禀赋能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随后构建"条件Markov模型"探究一般情景和风险冲击情景下,不同资产禀赋水平对"脱贫—返贫"状态转移的影响,最后讨论了脱贫未返贫路径机制。研究发现:资产禀赋能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具体地,生产资产禀赋最明显;资产禀赋防止家庭从轻度脱贫返回为浅度贫困的作用最明显;当存在风险冲击时,资产禀赋的作用将增强;而当地区存在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或高福利水平以及个体存在借款行为时,资产禀赋的作用将减弱。因此,文章认为将资产指标纳入贫困动态调整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福利体系,从根本上鼓励贫困家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实施教育技能培训,将有助于巩固已有的脱贫成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亮  段雨  
探索“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生态脆弱地区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引入“环境生产力”的分析框架,深入探究四川省阿坝县神座村的绿色发展逻辑。研究发现,生态治理是自然生态资源发展成环境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必须从地方实际出发多措并举地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最终打破生态性贫困的恶性循环。在生态治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吸纳和融合国家政策支持、地方精英引导及地方传统文化配合等多元因素的积极效益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促使自然生态资源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建立起从生态贫困到绿色小康的发展机制,走上生态、经济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亮  段雨  
探索“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生态脆弱地区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引入“环境生产力”的分析框架,深入探究四川省阿坝县神座村的绿色发展逻辑。研究发现,生态治理是自然生态资源发展成环境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必须从地方实际出发多措并举地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最终打破生态性贫困的恶性循环。在生态治理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吸纳和融合国家政策支持、地方精英引导及地方传统文化配合等多元因素的积极效益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促使自然生态资源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建立起从生态贫困到绿色小康的发展机制,走上生态、经济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赵晓春  
四川省广元市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地震重灾区"四区合一"的地区,农村贫困问题历来十分突出。2017年7月,广元市在四川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全省创新开展"政担银企户"财金互动扶贫试点工作,探索形成了以"政策引导为基础、农业担保为桥梁、金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周宇晗  李想  唐永  
党的二十大郑重宣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产业振兴作为带动人口最多与可持续性最强的益贫模式,应以自然条件、产业基础、要素禀赋最为良好的脱贫平原地区为“牛鼻子”,强化顶层设计的系统性、长期性与有效性,提升益贫产业的结构效应、扩散效应与带动效应。本文通过对四川省脱贫平原地区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分区衔接进行现实考察,将发展现状、主要障碍与衔接路径进行系统梳理,提出了针对性的结论建议:应细化体制机制、强化分类治理、创新衔接方式、提高帮扶效应,加快实现产业振兴的内生可持续发展,筑牢乡村振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底气。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蒙媛   陆远权   陈莉  
易地扶贫搬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部分脱贫户仍存在较高的脆弱性,这将是中国减贫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依据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脱贫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模型,系统评估易地扶贫搬迁对脱贫户生计脆弱性有何影响及如何影响,并剖析区域、安置方式、搬迁时间及生计策略的差异性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易地扶贫搬迁对脱贫户生计脆弱性产生改善效果,此结论在经过安慰剂检验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地区差异、安置方式与搬迁时间的交互项、生计策略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脱贫户生计脆弱性降低作用存在异质性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家庭收入多样化和个体志向水平是易地扶贫搬迁降低脱贫户生计脆弱性的重要机制,而家庭收入多样化的中介效应更为突出。本文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优化、扶贫工作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贺立龙  杨子瑜  
基于对脱贫农户连续三年家庭人均收入的动态监测结果(2018—2020年收入是否稳定保持在贫困线1.5倍以上)以及扶贫小额贷款偿还能力调查状况来衡量脱贫稳定性。以家庭支柱成员从事生计活动的类型和时间作为农户生计策略的识别与度量指标,利用课题组在四川大小凉山地区实地调研所得的1 133户精准脱贫家庭数据,实证探究生计策略选择对农户脱贫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计策略影响农户脱贫稳定性,相比自主型生计农户,政策依赖型生计农户家庭脱贫稳定性不足;在自主型生计农户中,相比纯农业经营生计,存在非农就业的多元生计策略更加有助于农户稳定脱贫。(2)生计策略的稳定脱贫效果受到家庭人口特征、建档立卡以及帮扶政策等因素调节,其中农户脱贫发展内生动力激发、政策帮扶推动的家庭经营组织化及产业链融入有助于抑制政策依赖型生计、纯农业经营生计的不稳定脱贫效应。(3)生计策略通过家庭收入结构与收入水平两个渠道对脱贫稳定性产生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石广洲  付少平  
基于“风险-适应能力-敏感性”框架,文章通过对陕西省两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贫人口的生计状况进行量化研究,科学地评价了脱贫人口生计脆弱性,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了影响脱贫人口生计脆弱性的重要因素,描述了脱贫人口的生计现状,为衔接过渡时期扶贫政策的制定和脱贫人口生计状况的改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子宁  郑伟  贾若  景鹏  
医疗保险能否有效减少贫困,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利用CHARLS全国调查数据,基于资产度量个体的贫困脆弱性(即陷贫概率),实证分析医疗保险参保行为及其保障水平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参与医疗保险和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的减贫效果都存在健康异质性,对健康状况差的群体有显著的减贫效果,而对健康状况好的群体减贫效果不显著。此外,本文证实了改善劳动供给是医疗保险减贫的重要中介渠道之一。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廖桂蓉  
四川藏区是四川省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也是国家和四川省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本文从经济社会等指标入手分析了四川藏区的贫困状况,深入剖析了阻碍四川藏区脱贫的主要障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思考。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倪瑛  
越来越多的事实和证据表明,生态环境恶化所导致的生态贫困已经成为西部地区贫困的区域性特征。本文基于西部地区生态贫困现状,在分析西部地区贫困分布区域和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剖析了生态贫困的形成机理,最终提出解决西部地区生态贫困的可行方案——生态移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