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67)
2023(8441)
2022(7376)
2021(6495)
2020(5716)
2019(13257)
2018(13091)
2017(25563)
2016(14035)
2015(16090)
2014(16344)
2013(16634)
2012(16169)
2011(14915)
2010(15186)
2009(14332)
2008(14142)
2007(13155)
2006(11782)
2005(10897)
作者
(43484)
(36828)
(36546)
(35203)
(23263)
(17638)
(16768)
(14366)
(13709)
(13171)
(12737)
(12227)
(11782)
(11723)
(11603)
(11455)
(11008)
(10918)
(10663)
(10589)
(9286)
(9124)
(8925)
(8435)
(8415)
(8356)
(7980)
(7946)
(7470)
(7380)
学科
(85770)
经济(85707)
管理(37246)
(35960)
方法(32023)
数学(28633)
数学方法(28437)
(26230)
企业(26230)
地方(21838)
(19846)
中国(19430)
(16100)
(15655)
业经(14659)
地方经济(14441)
农业(14088)
(12346)
(12061)
贸易(12056)
(11554)
(10619)
环境(10583)
(10159)
金融(10155)
(9722)
银行(9695)
(9283)
(8979)
理论(8818)
机构
大学(219968)
学院(218642)
(104165)
经济(102182)
管理(80279)
研究(80005)
理学(68347)
理学院(67494)
管理学(66425)
管理学院(66000)
中国(59745)
科学(47541)
(46370)
(44846)
(42213)
(38177)
研究所(38086)
中心(35835)
财经(35610)
经济学(34150)
(34048)
(32036)
业大(31507)
经济学院(30585)
农业(29960)
北京(29571)
(28700)
师范(28447)
(27453)
(26480)
基金
项目(137120)
科学(107182)
研究(99562)
基金(99513)
(86527)
国家(85830)
科学基金(72290)
社会(65069)
社会科(61642)
社会科学(61621)
(52764)
基金项目(52681)
教育(44985)
自然(44743)
(44406)
自然科(43655)
自然科学(43639)
自然科学基金(42850)
资助(41270)
编号(39910)
成果(33101)
(31601)
重点(31124)
(31000)
课题(27462)
国家社会(27448)
(27316)
教育部(26584)
科研(26115)
发展(25831)
期刊
(122711)
经济(122711)
研究(69382)
中国(42523)
(35038)
(34937)
学报(33765)
科学(31384)
管理(28433)
大学(25128)
学学(23880)
农业(22908)
经济研究(20420)
(20017)
金融(20017)
财经(19034)
技术(19029)
教育(17516)
业经(17467)
(16595)
问题(16423)
技术经济(13515)
统计(12541)
(12488)
(11914)
世界(11264)
商业(10683)
(10630)
经济问题(10582)
国际(10506)
共检索到337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雷佑新  曹愉  
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或缩小取决于两类经济效应的角力结果,而劳动力转移在这个角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行制度安排下,我国劳动力转移并没有增强东部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或涓滴效应,相反增强了其回流效应和极化效应,进一步扩大了地区经济差异。因此,必须在工会制度、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劳动立法体系以及户籍制度等方面重构现行正式制度安排,以改变现在劳动力转移的最终效应,达到缩小东西部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文  
基于统计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等中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方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战略贡献和实践价值。中部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就必须积极采取各种促进措施,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产业非农化,扩大城乡就业空间;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劳动力市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伟  
农村劳动力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且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构建四地区六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根据2000和200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已由2000年的1.054%增加到2007年的5.565%,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增长的幅度最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正在由负向正转化;相对于区域内转移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使东中差距、东西差距、西中差距分别增加5.738%、6.668%、12.627%,比2000年各地区的差距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各地区非农产业部门附加值上升,农业部门附加值下降,其中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服务业部门的影响较大,对西部地区重工业部门的影响最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学功  申怀飞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然转移从农业流向工业和服务业,并最终实现三次产业间流动的动态平衡状态。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驱动因子。河南省不同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影响较弱。加快二、三产业发展,重视教育,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的重要保障。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程世勇  张克听  
一、引言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工业化进程中由于产业的演进,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经历着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第一产业产值占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例逐渐下降;同时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不断流向第二三产业寻求优化配置,表现为一种时间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林竹  赵永乐  俞宪忠  张新岭  
当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会减少农村总产出,增加城市总产出,而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效应为两者的代数和。文章通过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城市和社会三者的经济影响,证明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存在最佳值,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处于第一阶段,即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社会总体经济效应增加,所以应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文福  
自改革开放以来 ,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 ,仍面临较多难点 ,诸如人口增长率居高不下 ,乡村富余劳动力众多且素质低下 ,转移服务体系不健全 ,二元体制转型缓慢 ,各省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跨省区转移竞争激烈等。针对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促进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思路和对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姜乾之  权衡  
该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长期存在的"劳动力流动与区域发展差距并存悖论",建立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流动与地区产业集聚之间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同时,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逐步从地区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演变成为地区非农产业的集聚效应。在我国东部地区一体化水平尚未进入高级阶段之前,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大于"离心力",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非农产业区域集中现象将在一段时期内并存,而这只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形态;与此同时,经济集聚也抬升了城市发展的拥挤成本,随着运输、非贸易品价格等变量的内生调整,经济集聚的"离心力"将逐步增大并将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翠红  
河南作为我国人口和农业大省,由于其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错位,这严重地制约着河南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实现。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直接影响着河南经济增长的速度,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力的转移,以此为契机加速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尹秀芳  
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一作用机制在理论上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验证,但缺乏实证数据的检验。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表征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华东地区的数据构建PVAR模型对劳动力转移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再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劳动力转移可以直接驱动经济增长;同时,劳动力转移也可以通过影响非农资本深化程度间接推动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祝树金  邓丽东  
采用Theil指数量化了我国地区工资差距,并将其分解为沿海和内陆地区内和地区间的工资差距;分析FDI、出口溢出、劳动力转移等影响沿海-内陆工资差距的机制,建立实证模型,采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FDI的地区分布差距对于工资差距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机制,地区间的出口溢出和跨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扩大了沿海-内陆工资差距,教育投入、技术进步等也是影响地区工资差距的重要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勇胜  薛继亮  
运用时间序列经济计量方法对1979-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实际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在长期内稳定地存在着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实证结果肯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我国实际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并检验了国外劳动力转移理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丽君  王玉学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进行新的解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了城乡格局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也面临农村劳动力的不足等诸多困境,为此应该加大工业对农村的反哺,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秀梅  田维明  
生产要素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流动是提高要素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利用建立生产函数的方法估计我国不同部门劳动力配置的边际生产率,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由从事农业转向从事非农产业导致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从长期看,建立在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基础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