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44)
- 2023(6351)
- 2022(4821)
- 2021(4350)
- 2020(3445)
- 2019(7747)
- 2018(8126)
- 2017(15158)
- 2016(8825)
- 2015(10341)
- 2014(10909)
- 2013(10332)
- 2012(9433)
- 2011(8270)
- 2010(8633)
- 2009(7950)
- 2008(8272)
- 2007(7884)
- 2006(7401)
- 2005(7310)
- 学科
- 济(33615)
- 经济(33559)
- 管理(24731)
- 业(24545)
- 企(18094)
- 企业(18094)
- 中国(14906)
- 农(14310)
- 业经(10284)
- 农业(9993)
- 财(9619)
- 制(9341)
- 方法(8602)
- 地方(8235)
- 理论(7633)
- 学(6968)
- 银(6949)
- 银行(6941)
- 贸(6810)
- 贸易(6802)
- 教育(6699)
- 易(6569)
- 行(6564)
- 发(6547)
- 体(6412)
- 劳(6313)
- 数学(6310)
- 劳动(6295)
- 数学方法(6125)
- 务(5724)
- 机构
- 学院(125097)
- 大学(121950)
- 济(47846)
- 经济(46513)
- 研究(42628)
- 管理(41714)
- 中国(35356)
- 理学(33365)
- 理学院(32971)
- 管理学(32187)
- 管理学院(31968)
- 京(27340)
- 财(25779)
- 科学(25017)
- 江(23346)
- 所(22443)
- 中心(20113)
- 农(19768)
- 研究所(19333)
- 财经(18867)
- 范(18856)
- 师范(18694)
- 州(18635)
- 北京(18081)
- 经(16750)
- 省(16239)
- 业大(15658)
- 技术(15317)
- 院(15219)
- 农业(14771)
- 基金
- 项目(68744)
- 研究(55618)
- 科学(52750)
- 基金(45904)
- 家(38771)
- 国家(38333)
- 社会(33285)
- 科学基金(32274)
- 社会科(31190)
- 社会科学(31180)
- 省(28472)
- 教育(26545)
- 编号(25475)
- 基金项目(23291)
- 划(22893)
- 成果(22621)
- 资助(18926)
- 课题(18727)
- 自然(18485)
- 自然科(18014)
- 自然科学(18011)
- 自然科学基金(17669)
- 年(15928)
- 重点(15830)
- 发(15696)
- 性(15075)
- 项目编号(14819)
- 部(14252)
- 规划(13622)
- 创(13594)
共检索到2179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锋
关于劳动力商品化问题的探讨南开大学经济学系研究生李锋党的"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决定,突破了过去的传统理论,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劳动制度改革要逐步建立劳动力市场,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这就意味着我国劳动力资源...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振 蔡万焕 王生升
住房商品化是为解决与改善劳动者的居住条件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住房商品化以来,中国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经济、社会问题。问题背后的根源在于,住房商品化同时劳动力也出现商品化进程。住房作为特殊的商品是生活必需品,在劳动力商品化的条件下,在改革的过程中,劳动力再生产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需求没有被较好地兼顾。劳动力商品化与住房的商品化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悖论,这些悖论也是当下中国住房问题的主要根源。应从劳动力商品化和再生产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劳动者的住房问题,将住房问题纳入社会生产的全过程
关键词:
劳动力商品 住房商品化 住房制度改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小亮 黄建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具有资本商品的属性。本文从理论上说明劳动力资本商品化的内涵、内在根据与现实意义,粗线条地勾画了实现劳动力资本商品化所要求的条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小苏
改革十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虽然引起了经济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对此问题的研究还不能说已很充分。有鉴于此,笔者拟就转移研究的立论基础,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转移中城乡就业的统筹等问题进一步谈些看法。 一、转移研究的立论基础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国内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专家和学者几乎人人暗含的立论基础,在国外发展经济学中也并不鲜为人知。这样立论显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有失偏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娟
本文在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框架下,从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力去商品化的双维视角,从劳动力流动制度、就业制度、工资决定制度及社会福利供给水平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并探索劳动力市场的演变机制。国家在劳动力市场的演变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与政府的相互作用使劳动力市场在每个阶段的劳动力商品化和去商品化程度呈现差异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是在坚持市场化取向的前提下,通过渐进式改革推进的。展望未来,劳动力市场演变将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下推进。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新仕
本文论述了会计信息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生产、交换、价值补偿、社会影响等方面不同于一般商品,并提出了会计信息商品化的设想及其对会计信息供需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
会计信息 商品 特殊性 会计信息商品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宋醒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是一种具有价值增殖机能的价值形态的经济,它必然表现为资本价值,而劳动力作为商品是唯一能引起资本价值增殖的因素。要历史地看待劳动力作为商品与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的关系。劳动力作为商品的规定性在于:劳动力产权的明晰化,劳动力的流动性,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补偿性。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关键词:
市场配置资源,资本价值增殖,劳动力商品化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闵友诚
劳动力没有成为商品,就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商品经济;不建立劳动力市场,就不存在健全的市场体系。劳动力成为商品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个人并不直接掌握公有的生产资料,要实现自己的劳动力和公有的生产资料的有效结合,只有通过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反映的是劳动者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之间不同的利益关系,工资仍然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也是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形式。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怡乐 孟捷
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取决于资本积累体制中与雇佣关系和劳动力再生产相关的各类制度安排,去商品化的制度赋予了工人抵御市场风险和展开议价行为的能力,可以预期,此类制度安排是有利于劳动报酬份额提升的。本文选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代表性影响指标,构造了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综合变动指数,并与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变化进行比照,考察了二者在大约三十年间的变动趋势和对应关系。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了劳动力商品化程度与劳动者报酬间(GDP中的劳动份额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资份额)的负相关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伍艺 刘后平
现代市场经济的产业发展需要资本与劳动力的有机结合,我国正在推进的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都面临着城乡劳动力分割问题。本文借助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我国两化互动发展中的劳动力分割问题的内生性进行了分析,从劳动力和资本的互动关系中揭示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根源,提出了立足于两化互动发展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两化互动 劳动力市场分割 内生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秀霞 邢顺福
基于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城镇化改造后状况的调研,剖析了城镇化后劳动力就业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提高新型城镇化后再就业指数,政府必须搭建政策平台,社区要不断创新组织形式,社区居民应充分利用好"第一桶"金,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活质量改善有可持续性。此文旨在对城镇化后得失进行反思,作为新型城镇化借鉴参考。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劳动力 现状 再就业 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晓英
关于劳动力的流动一般只是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是本文认为这只是狭义上的劳动力流动,广义上的劳动力流动所指的范围更广些。文章从广义上理解劳动力的流动,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发生的原因、背景、条件,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出现的典型劳动力流动的现实原因及制度条件。
关键词:
狭义劳动力流动 广义劳动力流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蒋学毛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服务网络体系,但就整体而言,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处于初步发育阶段,市场机制的运作规则下健全,劳动力市场管理的立法滞后,因而还存在诸多缺陷.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模式应是“大市场”模式.笔者认为,培育全国统一劳动力“大市场”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同时要注重“硬件”建设,并且不可忽视“软件”的配套.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金秋
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既是资本积累体制演变下劳动力商品化和降商品化的周期摆动过程,也是劳资矛盾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1980年代以来,劳动力就业的"临时性"和雇佣制度的"灵活性"成为资本全球化下的"新"发展。其实,所谓"新"的现象不过是资本主义积累体制演变的结果,是资本、国家和劳工力量失衡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化的复兴,是马克思关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在全球化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灵活、弹性的劳工就业体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这一现象的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波兰尼式的"劳工抗争",其只是对既有生计模式的反抗,这种反抗模式会随着资本积累的周期性变化而来回摆动,只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劳资之间的关系,但终归不可能消除这一矛盾,更需要马克思式的"工人阶级联合统一的斗争",才能对资本主义的弹性积累体制予以有力的遏制。
关键词:
资本积累体制 劳动力商品化 灵活雇佣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锋
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化的新特点南开大学经济学系研究生李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商品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劳动商品化理论,怎样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商品化的新变化,成为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