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50)
- 2023(10211)
- 2022(9135)
- 2021(8847)
- 2020(7446)
- 2019(17272)
- 2018(17186)
- 2017(33100)
- 2016(18314)
- 2015(20755)
- 2014(20874)
- 2013(20759)
- 2012(19234)
- 2011(16723)
- 2010(16814)
- 2009(15126)
- 2008(15167)
- 2007(12983)
- 2006(11194)
- 2005(9838)
- 学科
- 济(69182)
- 经济(69102)
- 管理(60226)
- 业(54008)
- 企(47224)
- 企业(47224)
- 方法(33267)
- 财(32428)
- 数学(28535)
- 数学方法(28209)
- 中国(18755)
- 务(17930)
- 财务(17870)
- 财务管理(17815)
- 农(17714)
- 企业财务(16952)
- 学(15869)
- 制(15184)
- 业经(15137)
- 地方(14949)
- 财政(13124)
- 理论(12861)
- 和(11674)
- 农业(11455)
- 银(11111)
- 银行(11078)
- 教育(11002)
- 贸(10825)
- 贸易(10816)
- 技术(10775)
- 机构
- 大学(252024)
- 学院(249762)
- 管理(102536)
- 济(95060)
- 经济(92781)
- 理学(88808)
- 理学院(87867)
- 管理学(86419)
- 管理学院(85986)
- 研究(80337)
- 中国(60944)
- 京(54309)
- 财(53217)
- 科学(50747)
- 所(40360)
- 财经(38709)
- 农(37143)
- 业大(36826)
- 中心(36592)
- 江(36299)
- 研究所(36250)
- 经(35042)
- 北京(34653)
- 范(32343)
- 师范(32061)
- 州(29443)
- 院(29217)
- 农业(28926)
- 财经大学(28727)
- 经济学(27413)
- 基金
- 项目(171292)
- 科学(133947)
- 研究(126557)
- 基金(123760)
- 家(106801)
- 国家(105879)
- 科学基金(91565)
- 社会(77646)
- 社会科(73422)
- 社会科学(73401)
- 省(66877)
- 基金项目(66805)
- 自然(60576)
- 自然科(59135)
- 自然科学(59124)
- 自然科学基金(58027)
- 教育(57931)
- 划(55925)
- 编号(52515)
- 资助(51289)
- 成果(43063)
- 重点(37710)
- 部(37664)
- 课题(35439)
- 创(35360)
- 发(34954)
- 项目编号(33065)
- 科研(32946)
- 创新(32857)
- 教育部(32456)
- 期刊
- 济(104969)
- 经济(104969)
- 研究(78152)
- 中国(47966)
- 财(45978)
- 学报(39250)
- 管理(37172)
- 科学(35272)
- 农(32809)
- 大学(29757)
- 教育(28526)
- 学学(27832)
- 农业(22983)
- 技术(21171)
- 融(20888)
- 金融(20888)
- 财经(18911)
- 经济研究(16656)
- 业经(16306)
- 经(15871)
- 图书(14496)
- 理论(13610)
- 问题(13441)
- 会计(13326)
- 财会(12823)
- 实践(12632)
- 践(12632)
- 科技(12050)
- 技术经济(12002)
- 版(11602)
共检索到3700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本文分析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在宏观调控中本应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多种原因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明晰财政宏观调控目标、健全财政调控手段入手,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增加财政收入、合理调整支出结构等,加强财政调控的主体系统;不断发展财政信用,完善财政调控的信用系统;重视间接调控手段,进一步拓宽财政调控的领域。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原崇信
加强省级财政宏观调控的几点思考原崇信宏观调控本身是一种整体性的综合调节与控制。为了保证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宏观经济调控必须具有集中性与统一性。唯此,国民经济才能稳定协调发展。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地理条件差异很大,经济结构、产业技术结...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梁尚敏
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改革的若干思考梁尚敏政府通过财政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这是所有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方式。一方面,依靠市场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强化财政宏观调控,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某些不足,引导经济沿着高效、快...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溶沧
一、一个带规律性的历史现象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表明,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日益加强,宏观调控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一种带规律性的历史现象。何至于此,可以说这既是充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俞光远
加强财政法治建设,必须强化财政分配调控功能,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现阶段加强财政法治建设,强化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的重点应当是: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加快财政法治建设,加强财政宏观调控职能,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快发展方式根本转变,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苏明 杨良初 程瑜 周东海
财政宏观调控,即利用财政政策工具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整套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国财政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尤其在我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推进各项改革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来自国际方面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多,"十二五"时期的各项改革发展目标和任务也对财政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要在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的作用,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林涛舟
论加强中央财政宏观调控与地方利益制约林涛舟近几年来,我们虽然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但进展缓慢,未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这与社会经济利益错位,地方利益格局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地方利益格局已成为中央宏观调控的障碍,务必采取有效措施,乃是实现宏观调控的关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乃宽
简论加强中央财政宏观调控地位的必要性张乃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了振兴国家财政的任务。《建议》指出“为解决国家财力严重不足、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问题,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家义
加强宏观调控与完善财政货币政策的思考刘家义[国家审计署北京100039]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了强劲增长势头,市场机制开始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和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但市场固有的自...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日新
作者认为,加强宏观调控,需要合理调整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比例关系。文章指出,不要把我国同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财政上统称为高度集中的体制,后者财政集中的程度是比较高的。我国除"大跃进"和"洋跃进"少数几年财政集中程度偏高外,其它时期财政集中的程度并不高。目前实际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14.7%,中央财政收入仅占7.5%,是世界上最低的。作者提出,应借鉴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管理的经验,提高财政集中的程度。为此,作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措施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项镜泉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更高阶段,是以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为前提的,是与小生产、小流通、小市场有根本区别的。这种区别的一个重要之处就是生产之间、流通之间和分配之间,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程度更加密切,稍有不周,就会造成彼此之间的失调。这就是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都是社会化的,是以全社会为出发点的。但在经济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尽管每个主体对自己的经济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游宏炳
宏观调控实践与财政政策转变游宏炳一、宏观调控的实践经验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发展出现大的波动,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因此,促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尽最大可能得到利用,又不导致通货膨胀,...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聂名华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苏明 杨良初 程瑜 周东海
"十二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对财政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物价涨幅依然偏高,对居民生活影响很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依然不足,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够强劲;政府公共投资规模较大,投资结构不甚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产生了"挤出效应";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较慢,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