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44)
2023(5617)
2022(5158)
2021(4754)
2020(4276)
2019(10312)
2018(10214)
2017(20338)
2016(10907)
2015(12648)
2014(13077)
2013(13159)
2012(12681)
2011(11595)
2010(11792)
2009(10996)
2008(11304)
2007(10485)
2006(9087)
2005(8320)
作者
(33582)
(28444)
(28307)
(27183)
(17946)
(13752)
(13181)
(11215)
(10509)
(10016)
(9524)
(9413)
(8992)
(8988)
(8918)
(8913)
(8872)
(8403)
(8303)
(8296)
(7141)
(7070)
(6981)
(6483)
(6422)
(6415)
(6353)
(6250)
(5753)
(5753)
学科
(50459)
经济(50417)
(29869)
管理(28810)
方法(26563)
数学(23362)
数学方法(23196)
(21988)
企业(21988)
(20164)
贸易(20156)
(19555)
(15921)
(12275)
中国(11338)
农业(10289)
地方(10223)
(9776)
业经(9188)
(8993)
(8281)
(7543)
财务(7530)
财务管理(7506)
(7472)
银行(7452)
(7223)
理论(7185)
关系(7086)
(7063)
机构
大学(169815)
学院(168494)
(76255)
经济(74784)
管理(64261)
研究(57339)
理学(54976)
理学院(54397)
管理学(53531)
管理学院(53226)
中国(43637)
(35523)
科学(34184)
(33105)
(32961)
(30021)
研究所(27077)
中心(26858)
业大(26691)
财经(26348)
(26192)
农业(26067)
经济学(23793)
(23711)
北京(22234)
经济学院(21837)
(21287)
师范(21083)
(20233)
(19845)
基金
项目(106363)
科学(82253)
研究(77727)
基金(76804)
(66705)
国家(66192)
科学基金(55444)
社会(48520)
社会科(45996)
社会科学(45979)
(41004)
基金项目(40765)
教育(35488)
自然(35374)
(34606)
自然科(34520)
自然科学(34508)
自然科学基金(33905)
编号(33040)
资助(32188)
成果(27021)
(24541)
重点(23970)
(23188)
(21673)
课题(21498)
科研(20952)
教育部(20885)
大学(20445)
创新(20357)
期刊
(80649)
经济(80649)
研究(49573)
中国(29434)
(29181)
学报(26960)
(26047)
科学(23510)
大学(19963)
管理(19538)
农业(19182)
学学(18786)
(16317)
金融(16317)
(15161)
技术(14210)
教育(14038)
经济研究(13828)
业经(13500)
财经(12992)
国际(12969)
问题(12840)
(11183)
(10549)
技术经济(9543)
商业(9215)
统计(8839)
理论(8778)
世界(8730)
图书(8585)
共检索到252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史跃峰  赵黎明  张晋东  
考虑我国自然资源相对缺乏、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和强制结售汇制度等基本特征,建立了一个分析我国实际汇率和经常账户问题的计量模型,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与经常账户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并非由汇率低估所致,人民币汇率调整难以根本解决经常账户持续顺差问题。资本管制放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收入差距逐渐加大是我国1994年以来经常账户持续顺差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妥善处理我国的经常账户持续顺差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稳定实际利率、名义汇率升值、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董继华  
本文在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框架下,讨论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收支状况的临界弹性条件。放弃传统的马歇尔—勒纳条件,采用更符合实际情况的修正BRM条件,并且在实证检验中首次使用了Gamma分布滞后模型来估计相关贸易弹性,为政府通过汇率变动来调节经常账户提供了更精确的参考标准。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辉  
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机制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升值趋势将进一步对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产生影响。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格兰因果检验和建立回归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1981-2006年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会刺激加工贸易进口、出口的增长,对此文章给出合理的解释。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董楠  
本文利用SVAR模型识别出了"外生"的财政冲击,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财政冲击对经常账户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扩张性的财政冲击会带来经常账户的恶化、实际利率的上升和实际汇率的贬值,而且财政扩张对经常账户的冲击影响有较长的持续性。我们认为外部失衡的根源在于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缺口,我国当前财政政策空间巨大,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和提升投资效率,可以在提升经济增长潜力的同时,弥补缺口从而实现内外部再平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戴金平  王晓天  
本文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国的贸易收支、FDI与实际汇率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三者之间长期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长期来看FDI对贸易余额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人民币实际贬值的J曲线效应明显,贬值改善贸易余额的时滞大约为两年。出口空间的大小不是影响FDI的主要因素,实际汇率的稳定有利于吸引FDI。贸易收支的顺差和FDI的大量流入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重要来源,人民币的升值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恶化我国的贸易收支,但会对FDI的流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黄赛男  
基于102个国家1995~2015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发现汇率制度和贸易开放度会影响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的效果。在浮动汇率制国家,贸易条件改善会导致实际汇率升值,而在非浮动汇率制国家贸易条件对实际汇率影响不显著。在贸易开放度低的国家,贸易条件改善会导致实际汇率升值;相反在贸易开放度高的国家,贸易条件改善会导致实际汇率贬值。因此,各国在制定贸易政策和汇率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国汇率制度和贸易开放度的实际情况。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王凯  庞震  潘颖  
以中国两个最大贸易伙伴国美国和日本作为双边贸易收支分析的对象国,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比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美和中日双边贸易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美、中日贸易收支变动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日贸易的影响大于其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韩莉  齐良书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亮  
本文使用B-N分解方法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序列的持久性成分和暂时性成分进行了动态分离。研究结论显示:前者与经常账户正相关,后者与经常账户负相关。前者对经常账户的影响强度明显大于后者,持久性冲击对经常账户的影响具有时滞性,经常账户对持久性冲击的反应更为敏感、记忆时间更长。这意味着从长期看中国存在HLM效应,政府在处理经常账户与价格贸易条件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时,要加强对价格贸易条件持久性趋势变化的研判和预测,在政策干预力度考量和时机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持久性成分对经常账户的影响强度、时滞效应以及经常账户对持久性冲击的记忆强度。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曾珣  
本文基于贸易增加值视角,采用跨国面板数据对比分析了中美的产业竞争力及经常账户可维持性。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在国内增加值、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标上位居世界前列,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而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国内增值率指标上,中国的表现却远不如美国,说明中国并不具备产业核心竞争力,制造业“大而不强”。全球参与度逐年降低,说明中国经常账户的盈余缺乏可持续性,当前制造业的低端创汇模式不可持续。因此需积极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掌握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从而实现经常账户盈余的可持续性,为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曾珣  
本文基于贸易增加值视角,采用跨国面板数据对比分析了中美的产业竞争力及经常账户可维持性。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在国内增加值、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标上位居世界前列,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而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国内增值率指标上,中国的表现却远不如美国,说明中国并不具备产业核心竞争力,制造业"大而不强"。全球参与度逐年降低,说明中国经常账户的盈余缺乏可持续性,当前制造业的低端创汇模式不可持续。因此需积极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掌握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康子冉  吴书凤  
对于全球失衡问题,国内外学者给出了很多解释,传统的包括:双赤字说、有效汇率低估说、储蓄—投资缺口说、人口结构说等。近年来,研究则多聚焦于从金融发展差异、国际分工甚至是贸易自由化的角度辨析发展中国家持续经历顺差、发达国家经历逆差的合理性;金融发展差异说和国际分工说在理论与实证上都得到了证明,而对于新提出的贸易自由化说则仍然缺乏实证支持。文章利用贸易自由度指标,对1995-2017年的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发现实证并不支持贸易自由化说;事实上,我们认为,贸易自由化将恶化一国经常账户。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绍保  
基于Caballero(2006)提出的"资产短缺"假说及国民经济核算原理,本文导出"未调整的资产短缺指数"是反映新兴经济体贸易及经常账户顺差状况的最恰当指标。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控制变量引入和中国经济数据,本文研究证实,除本币实际汇率低估、世界经济增长等因素外,"未调整的资产短缺"也是造成新兴经济体贸易及经常账户顺差的重要诱因。结合对"未调整的资产短缺状况"发生逆转的原因分析,本文重点强调,在新兴经济体遭遇大的负向外部冲击时,债券市场发展不仅利于缓解其"未调整的资产短缺状况",也利于防止其银行体系内系统性风险的过度累积。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明  刘瑶  
本文参考Obstfeld and Rogoff (2005)三国模型,实证检验了经常账户调整对一国实际有效汇率走向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经常账户顺差增加或逆差缩减驱动经济体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第二,经常账户调整对一国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具有国别间的非对称性与时变效应;第三,制造业规模的大小、估值效应同样影响经常账户对实际有效汇率的传导。本文最重要的政策建议是,各国需要密切关注经常账户调整对实际有效汇率变动构成的冲击,避免两者联动造成贸易条件的恶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田文  
本文在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对Jones的要素跨国流动对偶均衡贸易模型进行改进,以发展中国家从事产品内分工的加工生产与贸易为研究对象,在要素不能跨国流动的条件下,得出加工贸易使发展中国家工资租金比率下降的结论;在特定资本跨国流动的条件下,得出工资租金比率的变动是不确定的结论;在资本为非特定要素且可跨国流动条件下,得出租金比率上升进一步变小,且一体化与外包的均衡取决于FDI与国内资本流动的规模,即取决于产业的相对规模与要素需求的价格弹性的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