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97)
- 2023(4906)
- 2022(4178)
- 2021(3698)
- 2020(3195)
- 2019(7232)
- 2018(7004)
- 2017(13175)
- 2016(7401)
- 2015(8449)
- 2014(8466)
- 2013(8495)
- 2012(8271)
- 2011(7566)
- 2010(7776)
- 2009(7592)
- 2008(7785)
- 2007(7154)
- 2006(6705)
- 2005(6492)
- 学科
- 济(30832)
- 经济(30774)
- 管理(24798)
- 业(23046)
- 企(20888)
- 企业(20888)
- 方法(12720)
- 财(12385)
- 学(10251)
- 数学(9559)
- 数学方法(9375)
- 中国(8620)
- 理论(8054)
- 农(7860)
- 制(7828)
- 业经(7656)
- 务(7485)
- 财务(7475)
- 财务管理(7460)
- 企业财务(7203)
- 教育(6037)
- 银(5689)
- 银行(5667)
- 和(5541)
- 行(5393)
- 农业(5350)
- 体(5260)
- 融(5119)
- 金融(5118)
- 贸(4854)
- 机构
- 大学(116929)
- 学院(113267)
- 济(44465)
- 经济(43383)
- 研究(42098)
- 管理(39845)
- 理学(33277)
- 中国(32899)
- 理学院(32886)
- 管理学(32240)
- 管理学院(32046)
- 京(26364)
- 科学(26231)
- 财(24291)
- 所(22492)
- 农(21375)
- 研究所(20106)
- 江(19963)
- 中心(18916)
- 财经(18065)
- 北京(17142)
- 农业(16936)
- 业大(16753)
- 经(16304)
- 范(15991)
- 师范(15746)
- 州(15313)
- 院(15145)
- 省(15073)
- 经济学(13892)
- 基金
- 项目(68352)
- 科学(53191)
- 基金(49750)
- 研究(48154)
- 家(44875)
- 国家(44447)
- 科学基金(36947)
- 社会(30284)
- 社会科(28421)
- 社会科学(28413)
- 省(25874)
- 基金项目(24863)
- 自然(24683)
- 自然科(24085)
- 自然科学(24072)
- 自然科学基金(23687)
- 教育(23137)
- 划(22874)
- 资助(21495)
- 编号(18975)
- 成果(17354)
- 重点(16077)
- 部(15444)
- 课题(14291)
- 发(14163)
- 创(13808)
- 科研(13356)
- 教育部(13111)
- 计划(12905)
- 创新(12821)
共检索到1891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周加来
由于剩余价值是以价值论为前提的,因而,不同的价值论观点造成剩余价值来源的不同认识。有人认为,应坚持剩余价值来源于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劳动,任何其他非劳动要素都不创造剩余价值。也有人认为,剩余价值既来源于劳动要素,也同其他非劳动要素的创造有关,即不能排除非劳动要素在增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特别是高新技术因素。这是因为,剩余价值的载体是剩余产品,而剩余产品量的增加是生产过程中多种生产要素(包括各种非劳动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还有人认为,在当前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腾
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但剩余价值不能离开生产要素而产生。因此 ,并非只有劳动力才有获取剩余价值的合理性 ,其他要素都有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合理性 ,劳动、资本、土地等各种要素在获得工资、利息、地租等必要价值补偿后 ,都可依据其要素贡献份额分享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家并不是因为其资本获得了剩余价值而遭非议 ,而是因资本剥夺了劳动力分享剩余价值的权利而遭非议 ,因此 ,判定分配制度的合理与否 ,关键看其要素红利是否与其要素贡献相符。
关键词:
剩余价值 分配理论 要素贡献 要素红利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开艳
2009年12月,十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面世。重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巨著,笔者体会依然深刻,感受依然丰富,特别是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以及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所获颇多。本文对商品价值的构成及源泉、价值源泉之活劳动的内涵、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价值分配以及剩余价值的归属等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心得。
关键词: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新思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致恒 杨锦英
张赞洞、李善明两教授撰写的《〈剩余价值理论〉概说》共三册,分别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概说》)。《概说》简炼扼要、通俗易懂,精辟地揭示了原著的内容和实质,有不少新意,是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宝贵资料。本文仅就此书的主要特点,做些概括评介。一、通...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海鸿 哈莹霜
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若干出处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有两种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绝对地租的超额剩余价值,才是真正意义的超额剩余价值。应重新审视超额剩余价值与超额利润两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论界已形成高度统一认识的传统意义的超额剩余价值,其本质不是剩余价值,而是马克思明确指出的转化为超额利润的虚假的社会价值。这一解释不仅能回答传统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而且能合理阐述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剥削超额剩余价值的逻辑悖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善明
有人认为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起点是重商主义和詹姆斯·斯图亚特。对此,我已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质疑。最近作者又在《关于马克思研究的起点》一文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为了使问题讨论得更清楚,我也再一次提出我的管见,就教于“论丛”的作者和经济理论界的同仁。第一,作者写道:“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是‘按照当时产生的思想写下来的’,当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也许首先想到了李嘉图就写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清
文章以一般价值理论为基础,依据生产力的作用原理①,把一般价值引入到生产力理论中,形成了生产力的价值理论,通过对生产力价值理论的论述,科学地揭示了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增值现象,即所谓的"剩余价值"的来源,认为系统的功能大于其要素之和的系统增值原理是解释生产力盈余价值②产生的重要理论工具。
关键词:
一般价值 生产力 剩余价值 系统理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楠
本文提出了要结合当代社会经济的新变化重新认识剩余价值范畴 ,应把剩余价值视为商品经济共有的范畴 ;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合理内核 ,即 :(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活劳动作为雇佣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2 )剩余价值规律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还提出要发展剩余价值理论 :(1)要拓展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的范围 ,扩大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者的概念。 (2 )要正确区分剩余价值分配的性质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实现形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红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总结他所处的历史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所建立起来的划时代的理论。文章认为,理解剩余价值理论需要回到其出现的历史条件中去,同样,面对发展的历史条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认定它,从而使其有当今经济发展更为现实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剩余价值理论 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张兴胜
美国著名女校曼荷莲学院教授弗雷德·莫斯利提出,“在资本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利润问题——利润来自何处,利润的规模由什么决定。”企业利润的来源,确实是经济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重大议题之一。伟大的经济学家马克思一生有两个重大的发现,其中之一即剩余价值理论。学习思考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关键词:
剩余价值 厂商理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晓飞
剩余价值理论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起初的学者认为剩余价值产生在流通领域,后来重农学派把剩余价值的产生环节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这一转移对剩余价值理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为其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经济学家都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完善与发展,马克思更是把这一理论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政治领域,使剩余价值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完整理论体系,并构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前人研究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上,从价值、价值量和使用价值入手,以泥瓦工工资到底应该是多少讨论研究了剩余价值及生产过剩,提出了价值溢价概念,并得出结论:即使消灭了工厂主对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无偿占有的剥削,企业...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海霞
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抽象的命题。在《资本论》的阐述中,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市场价值这个层次上,超额剩余价值就失去了其自身与本企业劳动的联系。此时,超额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是由于个别企业的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二是来自于同一部门内部其他企业的价值转移。但随着竞争从同一部门内转移到不同部门之间后,市场价值也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一阶段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生产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海霞
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抽象的命题。在《资本论》的阐述中,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市场价值这个层次上,超额剩余价值就失去了其自身与本企业劳动的联系。此时,超额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是由于个别企业的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二是来自于同一部门内部其他企业的价值转移。但随着竞争从同一部门内转移到不同部门之间后,市场价值也随之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一阶段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具体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价值转移。而"成正比"理论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价值规律的不同理论层次。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王文泽
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在许多场景中已超越了传统机器的角色,展现出与工人竞争的“新劳动者”特质。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人工智能条件下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激烈争论。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工智能成为了资本控制与支配劳动的新手段。人工智能的当代应用不会消除人类劳动,而是拓展了劳动形态。剩余价值仍然只能由剩余劳动创造。在资本主义逻辑的支配下,雇佣劳动、零工劳动、产消劳动共同完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酝酿了一场持久而巨大的新危机。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受人工智能影响后的生产机制,将为未来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剩余价值 生产过程 剥削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吴光炳 胡逢吉
国有企业改革历经十余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因而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但对国有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和使用探讨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从剩余价值的属性、人力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必要性,以及国有资本获得剩余价值后的投向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