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63)
- 2023(12326)
- 2022(10376)
- 2021(9773)
- 2020(8268)
- 2019(19370)
- 2018(19176)
- 2017(37468)
- 2016(20217)
- 2015(22753)
- 2014(22782)
- 2013(22765)
- 2012(21235)
- 2011(19243)
- 2010(19968)
- 2009(19110)
- 2008(18263)
- 2007(16919)
- 2006(14872)
- 2005(13606)
- 学科
- 济(91361)
- 经济(91288)
- 业(63411)
- 管理(51043)
- 农(50805)
- 企(41792)
- 企业(41792)
- 方法(40492)
- 数学(36844)
- 数学方法(36249)
- 农业(33746)
- 中国(28235)
- 融(27674)
- 金融(27672)
- 银(26266)
- 银行(26239)
- 行(25321)
- 业经(24006)
- 财(23071)
- 制(21568)
- 地方(20455)
- 学(16504)
- 贸(15912)
- 贸易(15898)
- 易(15502)
- 务(14514)
- 财务(14471)
- 财务管理(14435)
- 体(14378)
- 企业财务(13731)
- 机构
- 学院(293728)
- 大学(288052)
- 济(124493)
- 经济(121819)
- 管理(112450)
- 研究(97079)
- 理学(96714)
- 理学院(95727)
- 管理学(93844)
- 管理学院(93328)
- 中国(82431)
- 农(66980)
- 京(60021)
- 科学(59061)
- 财(56452)
- 农业(51449)
- 所(49891)
- 业大(48690)
- 中心(48347)
- 江(45342)
- 研究所(45010)
- 财经(44329)
- 经(40087)
- 经济学(38147)
- 北京(37707)
- 范(36728)
- 师范(36358)
- 州(36294)
- 经济学院(34613)
- 院(33424)
- 基金
- 项目(189792)
- 科学(148749)
- 研究(139983)
- 基金(136527)
- 家(118045)
- 国家(116980)
- 科学基金(100267)
- 社会(88530)
- 社会科(83712)
- 社会科学(83685)
- 省(76786)
- 基金项目(72097)
- 教育(63750)
- 自然(63575)
- 划(62654)
- 自然科(62095)
- 自然科学(62081)
- 自然科学基金(60974)
- 编号(58983)
- 资助(56866)
- 成果(47083)
- 重点(42740)
- 发(42334)
- 部(42082)
- 课题(40007)
- 创(39441)
- 创新(36859)
- 农(36846)
- 科研(36482)
- 国家社会(36239)
- 期刊
- 济(140872)
- 经济(140872)
- 研究(83984)
- 农(69658)
- 中国(59484)
- 农业(46502)
- 学报(45493)
- 融(43539)
- 金融(43539)
- 财(43303)
- 科学(42665)
- 管理(35856)
- 大学(35326)
- 学学(33763)
- 业经(28907)
- 教育(26946)
- 技术(26091)
- 业(22198)
- 财经(21783)
- 经济研究(20799)
- 问题(19868)
- 经(18649)
- 统计(16566)
- 版(16329)
- 农村(16100)
- 村(16100)
- 技术经济(15732)
- 农业经济(15226)
- 策(14699)
- 世界(14695)
共检索到443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波
本文以农村金融机构的"最优金融结构"为理论支撑,从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及其自生能力的角度,指出了农村金融机构规模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均衡的矛盾:一是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要求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规模必须符合农村金融市场不均衡关系所决定的市场规模;二是农村金融机构的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决定了其自生能力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结构性冲突问题,从而提出了关于调整农村金融机构供给主体结构的研究结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予晓
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国家政策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合法化发展,以及快速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
非正规金融 新型农村金融 民间资本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祝晓平
讨论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的适度规模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与政策视角。本文从支持三农的资金效率、风险规避和经营成本出发,通过对浙江省绍兴市六家农村信用联社的实证研究,论证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适度规模问题,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职能是在盈利的基础上支持三农发展,规模过小则无力支农,规模过大则无积极性支农,因此要设定此类机构的适度规模,既保证三农的金融支持,又保证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高农村资金运用效率;第二,当前农村金融机制设计面临两种主要系统性风险,一是产业风险,即特定地区的特定产业结构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系统性经营风险,二是道德风险,即农村金融机构的行业管理部门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沈杰 马九杰
近年来,政府部门颁布了一系列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的政策性文件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笔者通过抽样调查发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减少贷款手续、创新贷款产品等方式积极服务农村金融市场,对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的经营构成一定的压力,总体上能够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供给,但是也存在服务对象"高端化"、资金规模约束、风险监管困难等问题,因此需要继续加强政府政策引导,促进金融"链接"程度和强化风险监管力度。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周兆函
我国正在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普惠制应该是改革方案中的一个重点。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绩效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让农村金融服务惠及所有的农民。普惠制金融着重强调金融服务的广覆盖面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从小额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以及其覆盖面和可持续性三方面,实证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绩效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玉贵 李一秀
农村借贷市场中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借贷行为事实上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本文通过运用博弈论,构建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借贷行为博弈模型,对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存在制约条件下的行为及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博弈分析。同时根据博弈分析结果,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建立农户个人信用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 农户 借贷行为 博弈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丽娜 王静
从农村金融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维度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得出结论:影响金融发展的各个因素都能促进经济的增长。采用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规模、结构、效率之间的实证分析,得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在长期中处于一种稳定的均衡状态,农村金融发展在短期内可以起到自我误差修正的作用。农村金融发展的三个因素受到政策或信息的改变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都是正向冲击。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看来,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发展处于一种"需求遵从"的地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炳忠 王丹舟
“十一五”期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移,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资本金充足率,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而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资本金充足率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本文就其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金融 资本金充足率 成因 对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谢琳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市场中资金的供需矛盾,增加了农村资金的供给量,并且激活了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经济二元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出发,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营绩效评价体系,并据此提出现阶段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运营绩效 发展路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机构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说明,农村金融机构亟待改革,分散化和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发展方向并未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目标。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该是以农村金融体系的集中型体制为基本模式,包含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阶段服务分体系的综合模式。
关键词:
金融机构结构 经济增长 农业社会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林乐芬 王军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要供给方,农村金融机构对开展农地金融业务的看法与意愿对于构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农村金融机构的视角,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农村土地金融的供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农村土地金融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 农地金融 意愿 影响因素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南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农村金融区域规模与效益适应性的研究分析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和政策视角。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并未真正走出"规模大、效益低"的经营怪圈。本文应用参数法和非参数法(DEA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略,实证检验了河南省17市农村金融机构规模与效益的互动关系,从中萃取规模经济的"因子,"揭示规模转化为效益的一般规律和机制障碍,并探寻构建区域农村金融规模适度性评价的数理模型方法,进而提出相应的金融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龙耀 袁振
信用贷款能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门槛,是解决农业农村融资难和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制约着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信用贷款。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为农村金融机构增加信用贷款和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可能。本文以2014—2019年苏、浙、闽三省110家农村商业银行为样本,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信用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发展对农村商业银行信用贷款占比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并显著降低担保贷款占比,这意味着金融科技发展能够降低农村地区经营主体获得贷款的门槛。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规模较小的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势力较弱和成本收入比较高的农村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对其信用贷款占比的正向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此外,本文还发现,受到金融科技发展的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在将贷款信用结构从担保贷款向信用贷款调整的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呈下降趋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韬 罗剑朝
本文利用山东泰安农村地区抽样调查数据,从实证角度考察了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信贷供给时的信贷完全满足、信贷完全配给和信贷部分配给行为。结果表明:与金融机构信贷完全满足行为相比,申贷农户家庭自有土地数量越多、面积越大,越有助于其降低遭受金融机构完全信贷配给行为;户主具有非农劳动专业技能和家庭资产价值越高反而促使金融机构对其申贷金额满足度下降。
关键词:
MNL模型 金融机构 信贷供给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杨兆廷
本文利用全国29个省份和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农村金融机构、农村贷款对农村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通过东西部跨区域的实证对比分析得出农村金融机构收缩对东西部有不同影响。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 农村贷款 农村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