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66)
- 2023(13470)
- 2022(11678)
- 2021(11053)
- 2020(8984)
- 2019(20651)
- 2018(20567)
- 2017(39954)
- 2016(21775)
- 2015(24607)
- 2014(24667)
- 2013(24625)
- 2012(22724)
- 2011(20445)
- 2010(20534)
- 2009(18819)
- 2008(18419)
- 2007(16642)
- 2006(14923)
- 2005(13208)
- 学科
- 济(93935)
- 经济(93827)
- 业(64967)
- 管理(57456)
- 农(50893)
- 企(43376)
- 企业(43376)
- 方法(37312)
- 农业(33930)
- 数学(32332)
- 数学方法(31943)
- 中国(25112)
- 业经(25059)
- 地方(23205)
- 财(19975)
- 学(18853)
- 制(17995)
- 贸(15624)
- 贸易(15618)
- 易(15153)
- 发(14420)
- 理论(13803)
- 环境(13554)
- 技术(13523)
- 银(13315)
- 银行(13279)
- 和(13191)
- 行(12652)
- 体(12649)
- 农业经济(12639)
- 机构
- 学院(313481)
- 大学(311083)
- 管理(126080)
- 济(125663)
- 经济(122815)
- 理学(109231)
- 理学院(108049)
- 管理学(106262)
- 管理学院(105707)
- 研究(105593)
- 中国(80649)
- 农(66912)
- 京(66519)
- 科学(66210)
- 财(54443)
- 所(53615)
- 业大(52083)
- 农业(50949)
- 中心(48996)
- 研究所(48509)
- 江(46978)
- 财经(43319)
- 范(42996)
- 师范(42695)
- 北京(41981)
- 经(39351)
- 州(38126)
- 院(37476)
- 经济学(35636)
- 经济管理(34979)
- 基金
- 项目(213880)
- 科学(168438)
- 研究(160274)
- 基金(154035)
- 家(133438)
- 国家(132212)
- 科学基金(113545)
- 社会(100670)
- 社会科(94878)
- 社会科学(94851)
- 省(84468)
- 基金项目(82683)
- 自然(72491)
- 教育(71490)
- 自然科(70725)
- 自然科学(70712)
- 划(70087)
- 自然科学基金(69408)
- 编号(67856)
- 资助(62223)
- 成果(54694)
- 重点(47216)
- 发(47133)
- 部(46945)
- 课题(45394)
- 创(43888)
- 创新(40843)
- 国家社会(40798)
- 科研(40150)
- 教育部(39714)
- 期刊
- 济(146517)
- 经济(146517)
- 研究(92235)
- 农(69421)
- 中国(62478)
- 学报(49445)
- 农业(47180)
- 科学(46984)
- 管理(41738)
- 财(38408)
- 大学(38121)
- 学学(35985)
- 教育(34499)
- 融(29710)
- 金融(29710)
- 业经(29253)
- 技术(26289)
- 业(21189)
- 问题(20729)
- 财经(20051)
- 经济研究(19889)
- 经(17025)
- 版(16748)
- 图书(16540)
- 资源(15716)
- 理论(15604)
- 科技(15484)
- 技术经济(15475)
- 农业经济(15430)
- 农村(15191)
共检索到4655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形成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特别是每年春节前后一段时间,集中流动,声势浩大,被人们形象地称作“民工潮”。这种流动具有什么特点?将是什么趋势?社会效应如何?应采取什么对策?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一些看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晓辉,武志刚,陈良彪
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差异张晓辉,武志刚,陈良彪1.引言年龄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着无法忽略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在跨区域流动的过程中,其外出方式、就业领域、职业选择、流动稳定性、收入水平以及对环境的感觉等等,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是...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长伟
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初探肖长伟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不少地区情别是中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形成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民工潮”年复一年地涌动,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交通,用工,环保,治安诸系统都拉响了警报,面对空前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范剑勇 王立军 沈林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着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跨省流动转移。本文以一个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为框架详细分析了这一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结构、数量、城镇类别选择、行业选择等等,发现跨省流动的绝大部分劳动力是从人口较为密集的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向产业已有一定集聚优势的沿海地区转移。文章最后以广东省为案例,分析了外来农民工的进入与流入地、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关系,发现它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推断。本文最后得出的政策含义是推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对发展中西部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劳动力流动 地区差距
[期刊] 改革
[作者]
余贤
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研究余贤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是一种资源配置优化的过程。我国作为拥有8亿农民的发展中国家,在寻求发展道路上,选择最大就业和最大产出并不矛盾。边际生产力较低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边际生产力高的非农产业部门转移,不仅...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崔传义
28个县(市)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调查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一、前言在拥有大量农业人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我国,农村一些劳动力以跨区域流动的方式转入非农产业,是改革和社会经济结构过程中出现一种富有时代意义的必然现象。不论人们...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仲常 臧新运
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尝试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区位商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行比较研究,创立了劳动力吸纳移出比指标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区转移的流动度进行测算,归纳出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光栋,李余华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潘盛洲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不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农业大省,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世辈居住的家乡,涌向沿海开放省市和全国各地,寻找新的就业和挣钱机会,形成了声势越来越大的“民工潮”。这一“潮流”的发展趋势如何,怎样看待这一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客观事实,采取何种措施加强对外出农民的引导和管理,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白南生 李靖
文章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从横向看,中国城市化率还偏低;从纵向看,中国城市化低于工业化的偏差正在扭转;从结构看,劳动力仍较多地聚集于农业生产,是资源配置的最大错位。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最大特点是在打破城乡要素分割的基础上实现的。但由于受到就业、生活、交往等多个层面的社会排斥,大多数农村流动劳动力未能实现稳定定居,处于"半城市化"阶段,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统筹城乡成为公平发展的要求,这些都给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慧敏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80年代,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方式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时期转移了近1亿劳动力,成就巨大。进入90年代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始走出原有单一的就地转移模式,向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并重的模式转变。特别是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梅燕
基于构建的CWARMEM模型实证分析了三种可能的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情景对主要流入省区和流出省区的粮食供求均衡格局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进一步凸现,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入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作为粮食主销区的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省市的粮食产需缺口会进一步加大,粮食供求区域失衡程度可能将会更加严重;而粮食主产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出,对当地的粮食生产格局以及流入省份的粮食消费格局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粮食供求区域均衡问题的同时,需要将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现实因素纳入到考虑范围之中。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骆友生 刘剑文
以1979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为契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而城市,不断向纵深推进。亿万农民不再是被紧紧禁锢在土地上的单纯的农业生产者,而成为商品生产者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隐性化”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凸显出来。随着城乡经济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过去牢固的城乡壁垒被初步冲破,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创造了新的机遇和空间。在这种条件下,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便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性进程。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更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始了跨区域远距离的流动,尤以每年春节前后的“民工潮”为典型代表,对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郁昭
一、为什么会出现大批农民跨区域流动 1、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而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少,加上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自身积累少,创造的就业岗位尚不能满足城市劳动就业的需要,根本不可能照顾到农民就业的需求。国家采用行政手段,实行严格的城乡隔离的政策,用“剪刀差”的办法,从农村积累资金,用于城市发展工业,把农民关在城门之外,限制在狭窄的耕地上,进行大呼隆式的低效劳动,致使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农村。同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郁昭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政策,农村积累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改革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虽然吸纳了1.1亿劳动力,但现在农村仍然有剩余劳动力1.3亿左右。进入80年代末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寻找就业门路,形成跨区域流动,来势汹涌,声势浩大,人们称为“民工潮”。目前,全国流动的农民工大约有6000万左右,其中跨省流动的2000多万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