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92)
2023(5890)
2022(5034)
2021(4563)
2020(3857)
2019(8226)
2018(8215)
2017(14518)
2016(7538)
2015(8265)
2014(7625)
2013(7343)
2012(6990)
2011(6226)
2010(6511)
2009(6208)
2008(6158)
2007(5800)
2006(5299)
2005(4999)
作者
(20190)
(16846)
(16656)
(15810)
(10798)
(8120)
(7438)
(6325)
(6312)
(6199)
(5715)
(5671)
(5549)
(5380)
(5192)
(5055)
(5020)
(4947)
(4873)
(4697)
(4362)
(4049)
(3957)
(3926)
(3889)
(3787)
(3749)
(3704)
(3343)
(3298)
学科
(30603)
管理(30211)
(28252)
经济(28221)
(27433)
企业(27433)
技术(16173)
技术管理(11837)
中国(10748)
方法(8424)
业经(8306)
(8285)
地方(8122)
(7739)
(7689)
(6956)
银行(6951)
(6723)
数学(6390)
数学方法(6267)
理论(5996)
(5991)
金融(5991)
农业(5785)
(5138)
(5108)
教育(5092)
(5007)
(4871)
(4647)
机构
学院(101561)
大学(101327)
管理(43026)
(42312)
经济(41369)
理学(36085)
理学院(35754)
管理学(35294)
管理学院(35071)
研究(33357)
中国(27564)
(21329)
(21154)
(18440)
科学(18437)
中心(16483)
(15507)
财经(15457)
(14575)
(13844)
北京(13814)
研究所(13425)
(13318)
师范(13221)
(12307)
(12193)
(11977)
经济学(11948)
技术(11742)
业大(11635)
基金
项目(64337)
科学(52923)
研究(51649)
基金(45701)
(38407)
国家(38027)
科学基金(34396)
社会(33736)
社会科(32027)
社会科学(32021)
(27565)
基金项目(23869)
教育(23471)
(22160)
(20891)
编号(20278)
自然(20220)
自然科(19868)
自然科学(19862)
自然科学基金(19550)
创新(18337)
成果(17214)
资助(16771)
课题(15213)
(14704)
重点(14265)
国家社会(13800)
(13719)
(13384)
(13356)
期刊
(52043)
经济(52043)
研究(36208)
中国(30106)
管理(20818)
教育(17474)
(16880)
(13034)
金融(13034)
科学(12620)
(11603)
技术(11439)
学报(10855)
科技(10023)
大学(9109)
业经(8853)
学学(7933)
(7885)
论坛(7885)
经济研究(7837)
财经(7674)
图书(7270)
农业(7117)
技术经济(7037)
(6711)
问题(6102)
(5685)
书馆(5573)
图书馆(5573)
会计(5416)
共检索到175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罗尚忠  
在军民融合以国家战略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也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军民融合本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资源分配,理顺激励机制,对军民融合来讲就是要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发展新格局,提升军民一体化的国家发展战略体系和能力。基于科技部针对军民融合提出的坚持双轮驱动,实现一个目标、促进两个转变、构建一个体系的总体布局,下面从具体措施上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田庆锋  张添  张硕  苗朵朵  
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新时代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目标,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则是实现该目标的必然选择。基于扎根理论建立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影响因素体系,通过分析影响因素间的交互关系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根据模型对案例进行仿真分析,考察单因素作用、多因素协同作用、多因素非协同作用条件下协同创新水平变化情况。从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内涵、结构、功能实现3个层面揭示要素融合机制。据此,为国家军民深度融合提供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郭传杰  
自去年以来,全国上下从政府到企业,从高等院校到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正热遍大江南北,许多中心在建,更多协议在签。这是件好事。它既反映了我国科技创新、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也符合国际关于创新研究和实践的时代潮流。据研究,美国企业研发投资回报率平均为26%。其中,有协同创新的大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达30%,有协同创新的小企业投资回报率更是高达44%,而没有协同创新的企业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郑文堂  华玉武  高建伟  
教育部、财政部于2012年3月联合颁布《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2011计划"),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标志着协同创新由理念创新推向实践操作阶段。地方农业院校作为办学特点和行业特色比较鲜明的地域性高校,在促进地方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地方农业院校,要牢牢把握实施"2011计划"这一重要契机,强化与主管部门、行业单位、涉农企业、重点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等不同层面和不同领域的协同创新,发挥协同优势,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在服务区位发展中发...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海海  孔莉霞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技术创新变得越来越复杂,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应对创新环境变化、推动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从人才、政府、产业及制度等方面,分析美国、日本、俄罗斯、以色列四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对我国构建由政府、军队、军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有一定借鉴意义。为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我国应破除军民融合制度藩篱,优化科技协同创新环境;构筑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新兴产业空间集聚;重视军民两用人才建设,推动科学技术合作交流;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力度,拓宽科技研发融资渠道;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海海  孔莉霞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技术创新变得越来越复杂,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应对创新环境变化、推动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从人才、政府、产业及制度等方面,分析美国、日本、俄罗斯、以色列四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对我国构建由政府、军队、军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有一定借鉴意义。为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我国应破除军民融合制度藩篱,优化科技协同创新环境;构筑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新兴产业空间集聚;重视军民两用人才建设,推动科学技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谢鸿全  周小波  高大海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当前协同创新的瓶颈和障碍主要是各协同主体在价值观念及利益趋向上的背离、资源条块分割、管理上的各自为政以及保障机制的缺失。高校在协同创新链条中应协助政府作好规划、协调各方利益、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旷毓君  纪建强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静晓  李慧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是西安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本文分析了西安军转民和民进军协同创新过程存在的军工民品产业化能力不强、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民品产业规模小和民进军行业准入制度问题。同时,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角度,分别对西安军转民和民进军协同创新,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是成立专门的省市国防办,建立定期的军民联席会议制度,推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专项优惠政策;组建西安军工系统民品产业集团,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加大西安科技资源大市场的军民融合平台建设等。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赵黎明  刘嘉玥  陈喆芝  
应用演化博弈理论,从动态角度对有限理性的政府、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间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探讨政府主导下军民合作创新系统中双方成员的演化稳定策略,提出促进军工领域多主体最优合作的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协同创新系统的超额收益、研发总成本以及背叛收益等因素对双方的策略选择具有直接的影响。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监督和惩罚机制,打造良好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环境,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能够促进创新体系向帕累托最优的方向演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阳   黄朝峰   胡天恩  
新型举国体制是传统举国体制在新时代的适应性转型,在国家竞争日益加剧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型举国体制成为发挥中国制度优势、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方式,尤其是在国家安全、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领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已成为当前亟需回答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在深入分析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及创新要素基础上,从组织体系及实现机制两个层面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对军民协同推进新冠疫苗研发的全景式回顾进行案例探索,揭示新冠疫苗研发的中国经验——以新型举国体制为制度优势,以定位“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前提,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军民融合的战略支撑作用,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的中国方式。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梁爽   谭清美   曹柳  
激发数字强国战略下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动力,成为建设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发力点。以2015—2022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利用DEA计算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效率的基础上,实证探究数字化转型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作用效果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作用呈显著U型关系。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底层技术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方式,实践应用层面的数字化转型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驱动力更大;与非国有、民参军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与军转民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作用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开发式创新加快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探索式创新的作用不显著;市场集中度的正向调节作用具有门槛效应,当市场集中度超过门槛值时,数字化转型的赋能效应开始减弱。进一步分析发现,环境不确定性导致数字化转型拐点前置,即缓解数字化转型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负面影响;供应链集中度引致数字化转型拐点后移,即增强数字化转型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积极影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曾力宁  黄朝峰  
探索金融支持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使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发展要求相适应,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面临融资成本高、金融可得性低的双重约束,中关村、湖南两地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成功实践表明,破除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融资约束的关键在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具体而言,在科技创新活跃和金融服务相对完善地区,应搭建金融中介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各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科技创新潜力大但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地区,应加强“银-政”合作,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服务机构及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澎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的精髓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文章针对我国目前集群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企业协同技术创新提升集群整体产业水平的构想。并从对集群企业协同技术创新进行了思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治亚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公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