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93)
- 2023(5937)
- 2022(5190)
- 2021(4694)
- 2020(3927)
- 2019(8709)
- 2018(8688)
- 2017(15714)
- 2016(8227)
- 2015(9145)
- 2014(9130)
- 2013(9094)
- 2012(8524)
- 2011(7567)
- 2010(7866)
- 2009(7454)
- 2008(7553)
- 2007(7152)
- 2006(6532)
- 2005(6223)
- 学科
- 业(36939)
- 管理(34664)
- 企(33014)
- 企业(33014)
- 济(31744)
- 经济(31700)
- 技术(19448)
- 技术管理(13041)
- 方法(11019)
- 中国(10604)
- 财(9996)
- 农(9580)
- 业经(9317)
- 制(8495)
- 数学(8271)
- 数学方法(8116)
- 理论(7312)
- 银(6897)
- 银行(6890)
- 农业(6760)
- 学(6634)
- 务(6601)
- 财务(6578)
- 财务管理(6562)
- 行(6541)
- 企业财务(6230)
- 地方(5980)
- 教育(5970)
- 贸(5927)
- 贸易(5920)
- 机构
- 学院(121908)
- 大学(120550)
- 济(50272)
- 管理(49399)
- 经济(49109)
- 理学(41302)
- 理学院(40909)
- 管理学(40388)
- 管理学院(40136)
- 研究(39368)
- 中国(31811)
- 京(25882)
- 财(24574)
- 科学(22421)
- 江(21160)
- 所(19680)
- 中心(18818)
- 财经(18346)
- 研究所(17051)
- 北京(16936)
- 州(16691)
- 范(16482)
- 经(16423)
- 师范(16368)
- 农(15817)
- 技术(15284)
- 业大(14900)
- 经济学(14498)
- 院(14043)
- 商学(13714)
- 基金
- 项目(74171)
- 科学(59789)
- 研究(59106)
- 基金(52092)
- 家(44453)
- 国家(44011)
- 科学基金(38665)
- 社会(37569)
- 社会科(35585)
- 社会科学(35577)
- 省(31150)
- 教育(27635)
- 基金项目(27428)
- 划(25393)
- 编号(23834)
- 自然(23486)
- 自然科(22989)
- 自然科学(22987)
- 自然科学基金(22613)
- 创(22605)
- 成果(20171)
- 创新(19927)
- 资助(19823)
- 课题(17587)
- 重点(16842)
- 发(16464)
- 部(16231)
- 业(15827)
- 制(15315)
- 国家社会(15077)
共检索到2030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定中
本文对钱伯海同志的论文《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之我见》(刊于《经济学家》1994年第2期,以下简称《我见》),关于的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的观点及对这一观点的论证,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从先进技术能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去论证它能够创造价值,是难以说明问题的;同时,证明价值归根到底是社会活劳动创造的,也并不等于证明了企业的物化劳动能与活劳动一起共同创造价值。复杂劳动创造发明的先进技术只有在"代替人类劳动力"方面超过社会平均水平,使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时,才能够借助于操作它的活劳动有条件地创造价值。这种"劳动较少创价较多"的现象,与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谢中枢
“对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观点的异议——与钱伯海同志商榷谢中枢ABSTRACTThepaperputforwarddiscussedopiniontothestandpointof"materializedlabourcreateValue".厦门大学钱...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仁德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深化与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种深化与发展应当立于科学的基础上,所谓“突破”,也要符合现实,也要讲究概念与逻辑。“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不是马克思的思想,也不能以理服人。但物化劳动可以增强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方面的助推力和催化作用,应当给予公正评价和充分重视。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物化劳动 活劳动 资本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善明 杨致恒
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吗?──与钱伯海先生商榷李善明,杨致恒钱伯海教授曾在《经济学家》1994年第2期上发表《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之我见》一文,后来又在该杂志1995年第3期上发表《劳动价值理论与三次产业》一文(以下均简称钱文,本文对钱文的引述都出自此二文,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唐国增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卿前龙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 ,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 ,物化劳动只能发生价值的转移 ,只有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 ,认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科学地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物化劳动 活劳动 价值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善明 杨致恒
固持所谓“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与维护马克思主义──与钱伯海先生商榷(之)李善明,杨致恒顽固坚持所谓"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同维护马克思主义,是冰炭不容、根本对立的两回事。因为所谓"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针锋相对的,从而是同马克思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戴达远
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公式(商品价值=c+v+m)是正确的.否定马克思商品价值公式的理由不能成立.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理由难以使人信服.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不是一回事,`谁创造,谁分配'是错误的.分配是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泓远 康静萍
钱伯海教授提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归根到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是本期活劳动”,并强调“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二重性就不能成立”,“谁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是一个科学体系,有如一个同心圆体系,同心圆的核心内容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及其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物化劳动只是劳动二重性这个同心圆的外部层次。用物化劳动取代抽象劳动是不对的。劳动者本身的劳动有三种形态,即潜在劳动形态、流动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只有当流动形态劳动结束时凝结为一个劳动结果,并表现为一种有形体的物质形式或物化劳动,这时才是价值表现,钱教授把劳动表现形式就当作劳动创造价...
关键词:
劳动 劳动二重性 劳动创造价值 价值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龚道广
剪刀差问题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参与议论的热门话题。人们对剪刀差有各种不同的理解,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剪刀差进行理论探索,在争鸣中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为决策者提出了许多好的政策建议。毋庸置疑,剪刀差的理论研究是卓有成效的。今年新春伊始,我们有幸从《农业经济问题》第2期上读到王忠海同志的文章:《走出“剪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曹淑江 范开秀
本文认为虽然教育中的产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但不需要建立教育产权的概念 ,并对民办学校的产权、非营利性和投资回报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产权 非营利性 民办学校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曹绪明
《中国卫生经济》1991年第7期,所发表刘随生同志《帐务处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文章,对本人颇有启示,现提出不同见解进行讨论,兼与刘随生同商榷。刘随生同志的文章中讲:“新制度也存在着业务收支报表中的业务收入不实的问题。因为药品收入的实现已包含了制剂纯收入,因此,医院业务收入只能包括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其它收入,而不能包括制剂纯收。”同时刘还认为:“药品收入的实现是通过货币资金的实现而实现的。而制剂室生产的西药产品验收入库并不能意味着已经售出。制剂产品的销售没有实现,货币收入也没有实现。因此,制剂收入也没有实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艳龙
丁堡骏的《转形问题研究》一文 ,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转形分析 ,科学地解答了投入要素生产价格化后的转形问题 ,创立了丁氏价值转化模型。岳宏志、朱奎等先后撰文对丁氏模型进行质疑并提出了修正模型。岳、朱模型是受丁氏模型的影响而建立起来的 ,就其本质方面来讲 ,岳、朱模型就是丁氏模型 ,同时 ,岳、朱模型对丁氏模型的主要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和曲解。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钱伯海 王莉霞
笔者在多篇拙文中,讲过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在企业则表现为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在本刊和其他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对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其中有的学者如宋则行、李定中、陈德华等同志,虽然也提出商榷和批评,但出于同志间的学...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熊建勇 王新前
十年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新的农村土地革命。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们并未从理论上找到一条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的道路,或者说并没有真正明确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于是,当农村改革陷于胶着状态之际,我国农业发展是走农户兼业化还是走土地经营集中化道路的理论纷争便愈益激烈起来。贵刊1988年9月号发表的冯海发同志《论农户兼业化的历史命运》(以下简称《冯文》)一文,以私人经济的合理性和有利于推动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