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77)
- 2023(10428)
- 2022(9394)
- 2021(8898)
- 2020(7518)
- 2019(17430)
- 2018(17643)
- 2017(34437)
- 2016(18835)
- 2015(21437)
- 2014(21555)
- 2013(21521)
- 2012(19952)
- 2011(17770)
- 2010(17759)
- 2009(16192)
- 2008(15911)
- 2007(14081)
- 2006(12584)
- 2005(11300)
- 学科
- 济(78043)
- 经济(77951)
- 管理(57047)
- 业(54367)
- 企(46108)
- 企业(46108)
- 方法(35317)
- 数学(29572)
- 数学方法(29163)
- 农(20824)
- 中国(19767)
- 财(19756)
- 业经(19029)
- 学(17265)
- 地方(16961)
- 制(14181)
- 理论(13977)
- 农业(13753)
- 务(13242)
- 技术(13236)
- 财务(13175)
- 贸(13156)
- 贸易(13150)
- 财务管理(13146)
- 和(13102)
- 易(12724)
- 产业(12602)
- 企业财务(12487)
- 环境(11616)
- 银(11079)
- 机构
- 大学(271165)
- 学院(269426)
- 管理(112088)
- 济(104734)
- 经济(102297)
- 理学(96291)
- 理学院(95277)
- 管理学(93692)
- 管理学院(93210)
- 研究(87347)
- 中国(65149)
- 京(58904)
- 科学(54853)
- 财(48608)
- 所(43877)
- 农(40378)
- 中心(40325)
- 江(39920)
- 研究所(39524)
- 业大(39398)
- 财经(38792)
- 北京(37794)
- 范(36064)
- 师范(35800)
- 经(34899)
- 州(33208)
- 院(31410)
- 农业(31264)
- 经济学(29730)
- 师范大学(28804)
- 基金
- 项目(181851)
- 科学(142711)
- 研究(135620)
- 基金(130553)
- 家(112336)
- 国家(111382)
- 科学基金(96286)
- 社会(83491)
- 社会科(79056)
- 社会科学(79034)
- 省(71610)
- 基金项目(70179)
- 自然(62708)
- 教育(61234)
- 自然科(61194)
- 自然科学(61183)
- 自然科学基金(60076)
- 划(59568)
- 编号(56971)
- 资助(54026)
- 成果(46837)
- 重点(39867)
- 部(39393)
- 发(38730)
- 课题(38316)
- 创(37636)
- 项目编号(35754)
- 创新(34953)
- 科研(34296)
- 教育部(33860)
- 期刊
- 济(117296)
- 经济(117296)
- 研究(81591)
- 中国(48532)
- 管理(40600)
- 学报(40461)
- 科学(37158)
- 农(36796)
- 财(36430)
- 教育(30523)
- 大学(30102)
- 学学(27736)
- 农业(25653)
- 技术(23535)
- 融(22018)
- 金融(22018)
- 业经(20338)
- 图书(19938)
- 财经(18212)
- 经济研究(17471)
- 问题(15745)
- 经(15498)
- 理论(15423)
- 实践(14321)
- 践(14321)
- 情报(14091)
- 技术经济(13698)
- 统计(13492)
- 科技(13488)
- 书馆(13222)
共检索到3994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连友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 ,以及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不断提高 ,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如何 ,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关注。目前 ,尽管国内外已有许多测度信息化水平的研究成果 ,但多数研究只局限于从某个方面来反映信息化水平或程度 ,真正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 ,通过建立信息产业核算框架较全面地展示信息化水平的文献还不多。本文试图从这方面对我国信息产业核算做些理论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
信息产业 核算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宏鑫 邱均平
网络信息老化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围绕研究目标 ,寻找网络信息老化的测度指标 ,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络信息老化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 ,以便揭示网络信息老化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提出理论解释体系。因而包括 :①网络信息老化测度研究 ;②网络信息老化规律研究 ;③网络信息老化规律的应用研究等内容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连友
The paper approaches to the meaning,scope,contents and method of the statistical accounting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关键词:
信息产业 核算 统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中泽
本栏拟立两大论题:1、如何建立第三产业统计;2、在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有那些问题需要那些办法解决。后一个论题要求文章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运用某一个经济区域的统计资料,但论证的问题必须带有普遍性。广大统计工作者、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各级领导都可以选择论题参与论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亚平
1988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先在9个省市,后又扩展到全国大部分省市进行了新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试点,并重点在几个省市就建立增加值统计进行了尝试。1989年12月上旬国家统计局制度方法司又召开了全国增加值统计试点工作座谈会。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建立增加值统计是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现行总产值、净产值等反映生产总量指标体系的根本性改造,并为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企业建立增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徐云庆,杨国勇
一、建立和完善失业统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劳动统计是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下的有关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完全可以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因此不存在失业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建立失业统计。事实上,随着“文革”期间大批上山下乡知...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金昌 洪兴建
新经济新动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文章从统计研究的视角探讨新经济新动能的内涵、核算、评价和影响效应。首先,当前中国新经济的"新"主要表现为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和组织制度的创新,新动能来源于新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其次,核算新经济增加值的前提是准确界定新经济的行业目录和产品目录,要结合传统统计方法和大数据技术收集数据,而编制新经济新动能指数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择合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最后,测算新经济新动能的影响效应可以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就业和消费等方面展开,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手段有新经济投入产出表和生产函数等,目前缺少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统一的测算体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熊通成 曾湘泉
本文探讨了软技能相关的重要性、层次划分、形成机理及培养机制问题,建构了"软技能的形成机理模型",强调软技的三个层次间的"逐次决定关系",分析了对软技能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若干因素,并提出软技能的培养应在不同阶段运用不同方法,形成软技能培养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苏明 李成威 赵大全 王志刚
预算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对我国预算公开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对我国预算公开的重大进展进行了全面阐述,包括预算公开的内容、制度建设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同时详细介绍了有关国际组织对预算公开的规范要求以及若干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预算公开情况,提炼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在此基础上,对预算公开的收益和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预算公开的收益包括政治收益、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等,预算公开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行政风险、社会风险和财政风险等。最后,本文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推进我国预...
关键词:
预算公开 收益 风险 改革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毛伯林
一、会计文化及其实质 (一)会计文化的一般认识要认识“会计文化”,必须首先弄清楚“文化”和“企业文化”。什么是“文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我们可以把文化划分为三个组成内容,即:①物质文化——为了满足人类生理需要、物质享受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创造的文化;②精神文化——为了满足人类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敬的需要以及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创造的文化(这种精神文化既包括形成理论体系的艺术、宗教、科学、哲学等意识形态,也包括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的感情、情绪、信念、意志、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人的德行、情操、信仰等);③规范文化——为了协调人类社会关系的需要和协调人的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文化,比如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和清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谢阳群 李阳
从信息视角探讨差错信息的内涵及其特征、差错信息对组织发展的负面和正面影响。认为对差错信息进行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甚至消除差错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通过培育积极的差错管理文化、化解信息失灵、构建差错报告系统3个措施,增强员工提供差错信息的意愿。指出对差错信息及其管理的研究应成为信息管理学科的新领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