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06)
- 2023(8590)
- 2022(7156)
- 2021(6437)
- 2020(5061)
- 2019(11549)
- 2018(11061)
- 2017(21758)
- 2016(11994)
- 2015(13254)
- 2014(13309)
- 2013(13317)
- 2012(12835)
- 2011(11812)
- 2010(12217)
- 2009(11012)
- 2008(10832)
- 2007(10259)
- 2006(9509)
- 2005(9080)
- 学科
- 济(48533)
- 经济(48475)
- 管理(40102)
- 业(32368)
- 企(25905)
- 企业(25905)
- 方法(17382)
- 环境(16977)
- 农(15630)
- 数学(14971)
- 数学方法(14753)
- 中国(14403)
- 财(13501)
- 学(13484)
- 制(11530)
- 业经(10659)
- 贸(10311)
- 贸易(10301)
- 地方(10124)
- 划(10097)
- 易(10012)
- 银(9912)
- 银行(9888)
- 融(9868)
- 金融(9868)
- 策(9867)
- 农业(9691)
- 行(9580)
- 和(8625)
- 生态(8096)
- 机构
- 学院(176366)
- 大学(175824)
- 济(75556)
- 经济(73861)
- 研究(67647)
- 管理(65416)
- 理学(54362)
- 中国(53898)
- 理学院(53763)
- 管理学(52855)
- 管理学院(52555)
- 科学(40293)
- 京(38883)
- 财(38203)
- 所(35313)
- 农(33567)
- 研究所(31373)
- 中心(30918)
- 江(29795)
- 财经(28288)
- 业大(26316)
- 农业(26149)
- 经(25623)
- 北京(25367)
- 院(24789)
- 范(23282)
- 师范(22979)
- 经济学(22821)
- 州(22752)
- 省(22418)
- 基金
- 项目(111058)
- 科学(87507)
- 基金(80896)
- 研究(80738)
- 家(72063)
- 国家(71506)
- 科学基金(60200)
- 社会(50537)
- 社会科(47881)
- 社会科学(47867)
- 省(42864)
- 基金项目(41243)
- 自然(39723)
- 自然科(38666)
- 自然科学(38652)
- 自然科学基金(37994)
- 划(37328)
- 教育(36018)
- 资助(34161)
- 编号(31550)
- 成果(26334)
- 重点(25812)
- 发(25287)
- 部(24711)
- 课题(23127)
- 创(22767)
- 创新(21379)
- 科研(21244)
- 国家社会(20863)
- 计划(20809)
共检索到2913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许策 梁梦茵 宋建新
本文总结了我国碳市场建设和生态碳汇参与碳市场交易的发展状况,并从促进和规范相关活动的视角,分析了目前生态碳汇参与碳市场交易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完善制度保障、优化项目管理、强化研究能力、推广试点示范等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苏舰 黎晓东 李辉
持续城市化进程对北京能源供应与消费提出了严峻挑战,建筑面积的急速增长必然伴随着冬季采暖能耗的大幅增加,在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倡导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减少北京冬季采暖能耗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对北京冬季以燃煤为主的采暖结构的具体分析,提出发展地源热泵等清洁技术、促进低碳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北京市 采暖能耗 低碳发展 对策研究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齐绍洲 杨光星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2013年,我国选取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重庆市、湖北省、深圳市等7个省市启动碳交易试点,计划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湖北省作为试点省市之一,经过三年运行,在推动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均取得了新的突破。湖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等方面最接近中国发展现状,具有典型代表性,充分总结湖北碳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智颖 许林 钱崇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核心是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本文通过构建新古典一般均衡模型,理论推导与实证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政策显著降低了试点地区的碳排放,且东部试点遏制了向非试点的碳泄漏,但中部、西部试点却促进了向非试点的碳泄漏。进一步分析导致政策效果差异的原因发现,控排地区的综合交易效率高是实现碳排放内部化的必要条件;跨区域交通运输效率的提高将促使碳排放向非控排地区泄漏,而清洁生产研发投入的提高将遏制碳排放向非控排地区泄漏。得出的政策启示:借鉴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与城市圈辐射效应,建立跨区域的协同减排机制,助力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余晓燕
与行政命令手段相比,碳排放权交易以更低的社会减排成本实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目标。2011年我国开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顶层制度设计与基层创新试点结合,中央、地方和企业结合,发展与减排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子。但与国际上成熟的碳市场相比,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还处在建设初期,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健全。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亟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调动用能单位自主减排积极性,实现低碳发展道路。建议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科学合理的碳排放核算体系、统筹区域碳交易市场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协调发展等方面促进碳市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双碳” 碳交易市场 碳排放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铠豪 佟家栋 申雅茹
本文利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并采用双重差分法,系统探讨了市场导向型低碳政策对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增加了企业出口倾向、扩大了企业出口规模,即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这一结论在预期效应检验、安慰剂检验、更换估计方法、匹配分析、排除同期其他政策的潜在干扰等条件下依旧稳健;影响机制分析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影响了企业出口;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依据结论,提出了逐步提高地区市场化程度、运用法治方式优化营商环境、适当降低行业集中度和切实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卞一洋 张治河
我国要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生态问题和气候异常现象日益突显。要解决这一问题,向全社会普及低碳经济和生态伦理规范就显得尤为必要。文章在介绍低碳经济和生态伦理规范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低碳经济和生态伦理规范普及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普及低碳经济和生态伦理规范的若干路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生态伦理规范 科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总理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会计信息规范化建设滞后问题,是由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大,可以获得大量信贷资金。这从短期看虽然收益较高,但从长远的观点看,这不仅会加大银行贷款的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而且影响金融机构对农民合作组织的看法,造成信贷资金供应困难,从而危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此,应采取内外兼顾,多管齐下的综合措施加以治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霄岩 钱海刚 于遨洋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兴祥 孙赛杰
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减排承诺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宏观视角,借助中国2013年以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7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有效性。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实施会使碳排放量平均显著下降7.1%、碳排放强度平均显著下降6.7%,且该结论在PSM-DID模型下也稳健。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碳交易所(中心)交易数据、政府工作报告碳排放相关词频数据进行机制检验和讨论,发现减排效应通过市场机制、行政规制等渠道得以实现。进一步,基于城市绿色专利数据及电力短缺指数,本文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实施既能促使试点地区取得绿色低碳技术进步,也能帮助试点地区更少地依赖拉闸限电等“一刀切”做法,并讨论了两类机制在此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此外,本文又进行了一系列异质性分析,发现碳减排效应在非资源型城市和财政压力较大的城市以及惩罚力度更大、国企占比更高的碳市场更加显著。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满凤 程思佳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放缓与环境治理加速的双重考验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采用中国31个省份2005—2016年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碳排放权交易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净效应。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对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对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抑制作用;碳排放权交易通过提升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和推进地区产业演进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但无法优化地区产出结构,也不能有效促进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的耦合,因而不能有效提升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由于市场化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差异,碳排放权交易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其促进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用却有限;碳排放权交易迫使试点地区部分污染企业向邻近省份转移,还吸引了邻近省份相关产业更多的资本和人才等优质资源,短期内不利于邻近省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市场机制的碳排放权交易为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中国应更加积极地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倒逼企业低碳转型,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松令 吕紫薇 刘亭立
推动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在碳交易框架下,以是否被纳入全国碳交易重点排放企业作为准自然实验,结合企业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水平,探究碳交易能否有效促进污染行业相关企业绿色转型。首先,结合经济利润函数,对工业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成本-收益进行理论模型推演;其次,采用三重差分(DDD)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与清洁行业相关企业相比,碳交易能显著提升污染行业相关企业的ESG水平,促进其绿色转型。机制分析发现:一方面,碳交易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效应弥补成本,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另一方面,企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能产生绿色信号,引起股市关注效应,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此外,碳交易价格的联动作用和行政干预的协同作用,能够强化碳交易促进污染行业相关企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效果。以上研究为碳交易驱动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于发展和完善全国碳交易市场、进一步推动“双碳”目标落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路
陕西省能源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高,节能减耗压力大,治理污染任务重。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其内涵和目标决定了它可以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当结合陕西的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通过加强科学规划、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低碳经济试点、改善土地利用、加快人才培养与自身能力建设,大力推进陕西低碳经济的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怀明 陈龙 魏珈玮
绿色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核心要素。借助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冲击,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分析了碳市场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市场促进了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调节机制发现,碳市场运行状况越好、政府管控力度越大时,碳市场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强。进一步分析发现,碳市场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和内部控制质量较高的企业中。研究结论为如何充分发挥碳市场推动企业绿色创新、实现低碳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对于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碳市场 绿色创新 碳交易试点 政府管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梅园 綦久竑 马骏
碳交易市场是购买和出售碳信用的新兴金融市场,林业碳汇交易是碳交易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林业碳汇交易面临的主要问题单位减排量成本偏高林业碳汇项目的总体成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次性成本,包括项目开发成本与审定成本;另一类是持续性成本,指每次签发时的监测与核证成本。从市场询价来看,一次性成本中项目开发成本为10万~20万元,审定成本为10万~20万元;持续性成本中监测成本为10万~15万元/次,核证成本为5万~10万元/次。一般林业碳汇项目每5年签发1次,则林业碳汇项目一个签发周期内的总成本在35万~65万元。相比之下,由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