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47)
2023(8776)
2022(7137)
2021(6632)
2020(5462)
2019(12690)
2018(12410)
2017(23375)
2016(12749)
2015(14710)
2014(14435)
2013(14555)
2012(13564)
2011(12389)
2010(12589)
2009(12025)
2008(12275)
2007(11225)
2006(10516)
2005(10370)
作者
(36836)
(30556)
(30446)
(29559)
(19711)
(14649)
(13760)
(11861)
(11717)
(11160)
(10761)
(10247)
(10182)
(9987)
(9793)
(9610)
(9115)
(8903)
(8861)
(8232)
(8066)
(7531)
(7359)
(7200)
(7021)
(6808)
(6765)
(6514)
(6148)
(6108)
学科
(60022)
经济(59943)
管理(34185)
(32104)
(24568)
企业(24568)
中国(23730)
方法(20650)
(17699)
数学(17320)
数学方法(17083)
(14092)
(13992)
业经(13526)
(13369)
贸易(13357)
(13071)
(12177)
农业(11403)
(11199)
银行(11191)
(10807)
地方(10289)
(10184)
金融(10183)
(9927)
(9861)
理论(9162)
关系(8959)
(8703)
机构
大学(195252)
学院(189099)
(88275)
经济(86711)
研究(74785)
管理(65216)
中国(60333)
理学(53522)
理学院(52860)
管理学(51942)
管理学院(51578)
(43796)
(43316)
科学(40817)
(38570)
研究所(34113)
财经(33217)
中心(32408)
(30228)
(29732)
经济学(29620)
北京(29447)
(28080)
(28066)
师范(27913)
经济学院(26364)
(25928)
财经大学(24413)
(23732)
师范大学(22792)
基金
项目(111046)
科学(88318)
研究(85679)
基金(82674)
(71757)
国家(71189)
科学基金(59801)
社会(57383)
社会科(54268)
社会科学(54252)
基金项目(41386)
教育(39033)
(38618)
资助(34472)
自然(34351)
(34024)
自然科(33605)
自然科学(33598)
编号(33294)
自然科学基金(33030)
成果(30585)
(26442)
重点(25734)
国家社会(25498)
中国(25106)
(24763)
课题(24512)
教育部(23213)
(22818)
(21864)
期刊
(106655)
经济(106655)
研究(72389)
中国(45013)
(33699)
学报(28280)
(27988)
管理(27367)
科学(27259)
教育(25620)
(22841)
金融(22841)
大学(22445)
学学(20243)
财经(18990)
农业(18417)
经济研究(17965)
(16646)
技术(15655)
问题(15393)
(15040)
业经(14616)
国际(13487)
世界(12935)
图书(11022)
(10368)
技术经济(9765)
经济问题(9104)
(9069)
论坛(9069)
共检索到322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辉  韦吉飞  
人口红利揭示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国老龄化将越来越严重。由于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大,人口红利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消失,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即将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人口负债。因此,正视中国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问题,是一件迫在眉睫且十分重要的工作。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侯东民  
西方"印度因人口红利将超越中国"说,无限夸大老龄化问题,将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最终变成了"人口红利"。文章评论这一思潮依据的若干西方研究,分析得出中国经济增长27%由人口红利贡献的国内研究存在严重瑕疵。分析指出,因"未富先老"中国老龄化效应必远弱于西方。迄今西方老龄化与增生失业而非劳动力短缺相伴随,这是经济转型期我国应真正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从多方面看,随经济规模扩大,我国人口问题滞后效应明显进入充分展现期,人口政策如转向鼓励增加人口,将会是一次重大失误。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钟水映  李魁  
人口红利出现并被有效利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地掌握人口红利的发展态势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红利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表现得不平衡,差异显著。中国抚养负担低的比较优势终将消失。2039年,中国将发生由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重要转变。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及时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趋势,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通过提高人口质量来应对人口红利日益衰微的趋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颜色  郭凯明  杭静  
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保持了40年左右增长,形成了人口红利,这对产业结构转型产生了什么影响?总结中国发展道路成功历程,既能为新阶段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事实基础,也能为其他国家发掘人力资源、推动结构转型提供中国经验。本文在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了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变化趋势,以及投资结构和市场摩擦等中国经济特征,展示了劳动力和人口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机制。本文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长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显著,平均降低了农业就业比重7.2个百分点,相当于降低20%左右的农业劳动转移成本。本文为中国应对人口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红利的存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红利正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对这种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婷  李科宏  
如何激活二次人口红利,是当前中国经济应对老龄化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微观层面的人口时间配置和人口收入配置为出发点,从企业生产供给视角构建一个以人口为中心的经济运行体系。理论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分别基于消费结构、劳动力占比和储蓄倾向三类效应路径影响人口红利。基于中国20002014年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1)人口老龄化抑制经济增长,对人口红利产生负向影响;(2)人口老龄化对人口红利影响依赖于平均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人均资本存量、储蓄投资转化率、城市化率、二三产业占比和人均公共服务支出。据此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婷  李科宏  
如何激活二次人口红利,是当前中国经济应对老龄化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微观层面的人口时间配置和人口收入配置为出发点,从企业生产供给视角构建一个以人口为中心的经济运行体系。理论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分别基于消费结构、劳动力占比和储蓄倾向三类效应路径影响人口红利。基于中国2000~2014年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1)人口老龄化抑制经济增长,对人口红利产生负向影响;(2)人口老龄化对人口红利影响依赖于平均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人均资本存量、储蓄投资转化率、城市化率、二三产业占比和人均公共服务支出。据此,文章从激励教育发展、资本积累、城镇化战略、产业转型和政府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五个方面,提出了降低人口老龄化对人口红利抑制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耿志祥  孙祁祥  
延迟退休是否会带来二次人口红利一直存在观点上的分歧。本文通过构建拓展的世代交叠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延迟退休对储蓄率、资本积累和产出等经济变量的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延迟退休对总产出的影响取决于理性行为人降低储蓄引致产出下降效应与劳动力供给增加引致产出增加效应之间的强弱。数值模拟表明,延迟退休过程中的预期寿命增加可以产生二次人口红利,延迟退休年龄5年(10年),产生二次人口红利所需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幅度不超过5.5岁(8岁)。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人口红利的角度而言,把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指标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耿志祥  孙祁祥  
延迟退休是否会带来二次人口红利一直存在观点上的分歧。本文通过构建拓展的世代交叠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延迟退休对储蓄率、资本积累和产出等经济变量的影响。我们的研究表明,延迟退休对总产出的影响取决于理性行为人降低储蓄引致产出下降效应与劳动力供给增加引致产出增加效应之间的强弱。数值模拟表明,延迟退休过程中的预期寿命增加可以产生二次人口红利,延迟退休年龄5年(10年),产生二次人口红利所需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幅度不超过5.5岁(8岁)。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人口红利的角度而言,把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颖  邓博文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老龄化的双向进程,即预期寿命以及抚养比两个角度考察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并控制了抚养比与人均收入的交互效应,使用从1960年起已经进入老龄化的1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运用多种估计方法考察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结论表明,预期寿命和人均收入、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且这种关系受老年抚养比与人均收入增长之间交互相应的影响。人均收入增长越快,老龄抚养比上升对储蓄的负面影响则越大,这显示在收入增长较快的经济体中,老年抚养比下降对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颖  邓博文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老龄化的双向进程,即预期寿命以及抚养比两个角度考察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并控制了抚养比与人均收入的交互效应,使用从1960年起已经进入老龄化的1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运用多种估计方法考察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结论表明,预期寿命和人均收入、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且这种关系受老年抚养比与人均收入增长之间交互相应的影响。人均收入增长越快,老龄抚养比上升对储蓄的负面影响则越大,这显示在收入增长较快的经济体中,老年抚养比下降对储蓄率上升的贡献效应比在收入增长较慢的经济体中更大。少儿抚养比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有待未来研究进一步的考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婷  程豪  王科斌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新时代,中国人口红利需要从劳动力数量红利向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转型,合理引导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是释放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的关键。通过构建一个两地区均衡模型,揭示出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对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释放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的理论机制。实证检验发现:(1)中国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就出现"不显著"拐点,且先于劳动力数量红利衰减;(2)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在1%的显著水平上促进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释放,随着劳动力流动增强,其带来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3)从异质性检验发现,劳动力价格供给弹性越高或劳动力边际生产能力越高的地区,流入劳动力越多将越能促进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释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文章在明确人口机会窗口和人口红利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以静止人口年龄结构为标准,以临界劳动年龄人口和临界就业人口为依据,定量分析"额外"就业劳动年龄人口所形成的人口红利。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机会窗口在1982~1990年之间开启。与临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相比,2015年前后16~64岁"额外"劳动年龄人口达到19 077.78万人的峰值。在人口机会窗口开启的条件下,中国劳动就业人口产生红利。与临界劳动就业人口规模相比,2010年前后16~64岁"额外"劳动就业人口达到14 346.66万人的峰值。2010~2015年人口红利开始下降,但2015年仍然有高达1.1亿人以上的"额外"就业人口红利,占实际就业人口的18.17%。在不同临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条件下,不同平均预期就业时间直接影响临界就业人口的总量和结构,由此产生16~64岁"额外"劳动年龄人口与"额外"劳动就业人口之间的差距。除了劳动年龄人口因受教育年限提高而推迟进入劳动力市场外,年龄别就业率下降、提前退休或退出劳动力市场都会影响人口红利的获得。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周战超  
本文描述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其特征,分析了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中国人口老龄化过快的原因,并针对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