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14)
- 2023(10362)
- 2022(8725)
- 2021(8186)
- 2020(7080)
- 2019(16501)
- 2018(15972)
- 2017(30637)
- 2016(16384)
- 2015(19054)
- 2014(19076)
- 2013(19337)
- 2012(18306)
- 2011(16714)
- 2010(16885)
- 2009(16361)
- 2008(15564)
- 2007(14033)
- 2006(12291)
- 2005(11492)
- 学科
- 济(74346)
- 经济(74277)
- 业(44643)
- 管理(44504)
- 企(35267)
- 企业(35267)
- 方法(34664)
- 数学(31277)
- 数学方法(31055)
- 中国(28478)
- 融(27421)
- 金融(27419)
- 银(25654)
- 银行(25631)
- 行(24827)
- 财(20205)
- 农(19877)
- 制(17471)
- 贸(16953)
- 贸易(16939)
- 易(16588)
- 地方(14836)
- 业经(14640)
- 学(14342)
- 农业(13298)
- 务(12828)
- 财务(12790)
- 财务管理(12759)
- 企业财务(12126)
- 中国金融(11410)
- 机构
- 大学(244812)
- 学院(241707)
- 济(111239)
- 经济(109104)
- 管理(89558)
- 研究(87910)
- 理学(75972)
- 中国(75730)
- 理学院(75120)
- 管理学(73979)
- 管理学院(73531)
- 京(52887)
- 财(51065)
- 科学(50751)
- 所(44980)
- 中心(42368)
- 农(41196)
- 研究所(40803)
- 财经(40555)
- 经(36884)
- 经济学(36747)
- 江(35329)
- 北京(34541)
- 业大(33897)
- 经济学院(33315)
- 农业(32525)
- 院(30705)
- 财经大学(30233)
- 范(30032)
- 师范(29726)
- 基金
- 项目(154375)
- 科学(121198)
- 基金(114048)
- 研究(112898)
- 家(99271)
- 国家(98503)
- 科学基金(83297)
- 社会(73143)
- 社会科(69578)
- 社会科学(69558)
- 基金项目(59387)
- 省(57285)
- 自然(51922)
- 教育(51158)
- 自然科(50730)
- 自然科学(50714)
- 自然科学基金(49867)
- 划(49278)
- 资助(48195)
- 编号(44550)
- 成果(37075)
- 部(35828)
- 重点(35394)
- 发(34033)
- 创(32077)
- 国家社会(31481)
- 教育部(30838)
- 课题(30764)
- 中国(30634)
- 创新(30210)
- 期刊
- 济(118247)
- 经济(118247)
- 研究(76368)
- 中国(48291)
- 财(39616)
- 融(38887)
- 金融(38887)
- 学报(37236)
- 农(37154)
- 科学(34283)
- 管理(31488)
- 大学(28062)
- 学学(26301)
- 农业(24215)
- 财经(20949)
- 教育(20725)
- 技术(20596)
- 经济研究(20357)
- 经(18069)
- 业经(16793)
- 问题(16213)
- 贸(15592)
- 国际(14105)
- 业(13743)
- 世界(13431)
- 技术经济(12967)
- 理论(12546)
- 统计(12355)
- 实践(11022)
- 践(11022)
共检索到3749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江其务
中国金融系统“存差”的经济含义已经由传统金融体制下的货币回笼和银根紧缩转变为目前市场金融体制下的金融资产多元化和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存差在单个金融体系和整体金融体系中反映的分别是资金运用效率和资金投向渠道的转移 ,因此它具有不同的微观和宏观经济效应。另外 ,本文在认真分析存差总量和结构的基础上得出 :存差并不表明资金在金融机构的闲置 ,相反具有不少积极作用。例如 ,存差是实施国债政策和收购外汇储备的主要资金来源 ,对抑制通货膨胀因素积累、减轻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压力有积极作用。尽管如此 ,我们仍然应该采取疏导的措施减少巨额存差所产生的一些负效应 ,发挥“存差”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
关键词:
金融系统 存差 国债 外汇储备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郭娜 申琳 张宁
本文首先构建了中国金融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金融系统脆弱性指数进行趋势分析,然后利用马尔可夫区制转换模型对其进行区制状态分析,从而识别出金融系统脆弱性状态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在样本研究区间内中国金融系统脆弱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波动幅度较大,但在2014年以后,脆弱性指数有所回落且处于可控范围内;中国在"低脆弱性"区制的时间要少于"高脆弱性"区制的时间,且向"高脆弱性"区制转移的概率较高,金融体系容易产生脆弱性集聚的风险。因此,中国需要将以前粗放式的金融增长转变为注重质量和效率的高效金融增长,完善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和风险指标体系,加大对金融产品、组织和制度的监管力度。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跃峰 赵黎明 蒲斯纬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复杂系统理论科学的研究开始兴起。作为一场新的思维方式变革运动,开始成为国内外科学和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和热点。从金融系统内部层面建立了评价其和谐程度的指标体系,根据国家最新的区域划分方法,将全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分别选取四个区域的典型省份,并对这四个典型省份的金融系统内部和谐现状做出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四个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金融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和谐状况。
关键词:
金融系统 金融和谐 复杂巨系统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黄海洲 王水林 蒲宇飞
1978年以来 ,中国的金融体系发展迅速。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 ,中国实行了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 ,为抵御金融风险提供了强大保障。但是 ,中国金融体系依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受抗击非典经验的启发 ,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建立更好的风险化解和管理机制 ,更有效的政策协调 ,才能减少和控制金融风险。我们从国际和历史经验的角度 ,分析金融体系普遍存在的弱点以及中国特有的问题 ,提出了旨在进一步提高金融稳定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系统 中国 稳定 监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晶 高晴
结合当前金融系统的特点设计了中国金融系统压力指数,并通过两种方法检验了其识别作用;然后利用VAR模型对其宏观效应展开研究,基于HsiAo格兰杰因果检验过程对金融压力的直接和间接因果关系进行了验证,并采用VARX模型予以稳健性检验;最后,分析了金融压力变化时央行的政策反应及金融市场的反应。研究发现我国金融系统性压力主要集中在高压和低压区间,金融压力指数对宏观经济波动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货币政策的反应更明显地通过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实现。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胡志强
投资者的选择构造出金融系统的形态,金融系统的形态也决定了不同的金融结构。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变量与模型,对投资者资产选择情况做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并根据其呈现出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我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中介的特征与功效,从中可以发现中国金融系统是如何实现其风险分担与跨期平滑的。
关键词:
金融系统 投资者选择 实证研究 风险配置
[期刊] 新金融评论
[作者]
张斌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稳中有降,杠杆率快速上升。本文立足于企业、居民、政府和金融机构四大部门的运行情况,分析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风险,特别是债务风险,以及未来可能的演进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防范风险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
关键词:
杠杆率 非金融部门债务 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PieterBottelier
中国强大的外在金融实力掩盖了其内在的金融薄弱性。自1978年以来,中国金融业改革一向落后于实际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更深刻地意识到
[期刊] 新金融评论
[作者]
张斌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稳中有降,杠杆率快速上升。本文立足于企业、居民、政府和金融机构四大部门的运行情况,分析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风险,特别是债务风险,以及未来可能的演进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防范风险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
关键词:
杠杆率 非金融部门债务 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朱小黄 孙伟 王丹 陈洁莹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全球风险治理中愈来愈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测度我国国民经济五部门及综合系统性风险,并运用拐点理论的分析方法揭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演进路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在系统性风险由正常状态到逆向运动的演进路径上,有3个关键拐点:一是系统性风险逆向运动点(A点),此时系统性风险从分散转变为集聚;二是系统性风险集聚点(B点),系统性风险开始在某些经济部门集聚;三是系统性风险演进成为极端情形,即系统性危机爆发点(C点)。2005-2018年间,我国系统性风险于2008年超过B点、达到最高值,其后呈现波动性下降态势,从2015年起增长趋势显现,预计2018年将再次超过A点。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国民经济五部门的风险特征,为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控制金融部门不良贷款率,保障银行存款稳定性;二是继续推进实体经济部门去杠杆,促进实体经济稳步、协调发展;三是关注居民部门隐性负债,在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时优化消费结构;四是推进地方政府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举债框架,有效发挥财政资金补短板的作用;五是推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保持适度的贸易顺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湘鹏 周皓 金涛 王正位
准确测度金融机构对整体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边际贡献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前提。本文对常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以"能否涵盖规模、高杠杆率和互联紧密性三方面信息"、"排序结果是否与银保监会认定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相吻合"、"是否具有宏观经济活动预测力"三方面对上述指标在我国金融体系的适用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SRISK更适于作为我国微观层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同时,本文发现,"LRMES约等于1-exp(-18~*MES)"的经验关系不具有普适性,不适用于我国金融体系。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米运生
在功能主义观点基础上,本文提出金融转移功能即金融系统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公共资源从非金融到金融部门的转移及金融部门的内部转移。金融转移机制有如下形式:微观规制与金融约束下的金融租金、国有产权下的金融补贴和金融危机治理的财政成本。金融转移使公共资源以再分配方式从实际流入金融部门,从中小金融机构流入垄断金融机构;它扩大收入差距,恶化社会不公。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史薇
本文运用金融深化理论,讨论中国金融深化过程,中外金融深化的比较和中国金融深化的重点。文章认为中国金融改革促进了经济的货币化程度逐步提高,金融相关率逐渐增长;金融机构组织不断创新;金融市场健康发育成长;利率改革稳步推进。这个过程正是中国金融不断深化的过程。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金融深化过程明显存在问题,就是中国金融资产构成畸偏;金融机构数量大量增加,但组织结构不完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大大增加,但资产负债结构失调;利率体系结构存在问题,利率缺乏弹性;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存在明显的“跛行”现象。因而我国金融深化的重点应该是,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工具,增加直接融资比重;完善商业银行体制,提高资产质量,...
关键词:
中国,金融深化,分析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天芸 杨子晖 余洁宜
本文基于现有研究文献,解析金融机构关联性与风险传染之间的机制,运用非对称Co 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测度证券、银行、保险等机构的风险溢出水平,实证研究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中国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具有非对称的特征,负向冲击对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要比遭受正向冲击时大,银行机构的风险贡献程度比其他机构小,证券部门的风险贡献值较大。
关键词:
关联性 风险溢出 系统性风险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忠郴 胡建华
一、内控: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的首道防线 国内外金融业长期发展的特点决定人们所面临的往往是多因素、动态和复杂的大系统,同样伴随金融发展而来的金融风险也是多因素的复杂系统。从系统的层次性和可分性来看,金融系统风险中既有因贷款质量下降、呆帐增加等引起的贷款风险,又有因从业人员的欺诈与越权而产生的操作风险,还有由于决策管理层不善、制度不严而导致的管理风险,并且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