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58)
2023(7456)
2022(6128)
2021(5659)
2020(4644)
2019(10594)
2018(10487)
2017(19460)
2016(10326)
2015(12047)
2014(11871)
2013(12216)
2012(12094)
2011(11399)
2010(11412)
2009(10853)
2008(10545)
2007(9444)
2006(9002)
2005(8699)
作者
(30399)
(25428)
(25332)
(24579)
(16431)
(11982)
(11422)
(9824)
(9794)
(9222)
(9102)
(8443)
(8402)
(8321)
(8168)
(7994)
(7626)
(7408)
(7383)
(6808)
(6633)
(6083)
(6042)
(5947)
(5859)
(5814)
(5458)
(5225)
(5105)
(5028)
学科
(73108)
经济(73043)
管理(26926)
方法(23932)
数学(21884)
(21786)
数学方法(21769)
中国(19783)
地方(16945)
(16112)
企业(16112)
(13304)
地方经济(12455)
(12399)
贸易(12388)
(12054)
业经(11596)
(11385)
(11327)
(10505)
(9840)
金融(9840)
(9827)
银行(9822)
(9628)
环境(9185)
(8519)
农业(8458)
(8450)
关系(8096)
机构
大学(165171)
学院(160826)
(89273)
经济(87968)
研究(65281)
管理(56994)
中国(52890)
理学(47468)
理学院(46910)
管理学(46382)
管理学院(46064)
(39032)
(35515)
科学(33203)
(32570)
经济学(30962)
财经(30549)
研究所(28976)
中心(28553)
(27903)
经济学院(27619)
(24576)
北京(23815)
(22642)
财经大学(22633)
(21105)
(20720)
师范(20601)
科学院(19885)
社会(19268)
基金
项目(95301)
科学(76595)
基金(73023)
研究(72018)
(62762)
国家(62315)
科学基金(52999)
社会(51304)
社会科(48894)
社会科学(48885)
基金项目(36495)
(32169)
教育(32119)
资助(31439)
自然(29972)
自然科(29311)
自然科学(29303)
自然科学基金(28816)
(27879)
编号(26146)
(23488)
国家社会(23431)
成果(22820)
中国(22733)
(21988)
重点(21531)
教育部(20946)
人文(19664)
(19595)
经济(19433)
期刊
(106765)
经济(106765)
研究(61492)
中国(36160)
(28346)
管理(24082)
科学(20856)
学报(20204)
(20141)
金融(20141)
(19824)
经济研究(19148)
财经(17300)
大学(16410)
(15237)
学学(15190)
问题(14370)
教育(13818)
(13790)
技术(13604)
农业(13007)
世界(12816)
国际(12593)
业经(12486)
技术经济(10338)
统计(9792)
经济问题(8882)
(7864)
经济管理(7662)
改革(7384)
共检索到273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牟安平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树成  樊明太  
作者认为 ,中国 1991年开始的第 9轮经济波动 ,到 1999年底 ,已进行 9年 ,呈现“高起缓落”态势。期间 ,经济增长率连续 7年回落。“十五”时期 ,中国经济有可能进入一个稳定的快速增长时期 ,经济波动有可能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平均位势上出现一种微波化的新态势 ,并表现为“长起短落”格局。这一时期 ,关于经济较稳定地快速增长的需求基础问题、产出基础问题、区域基础问题、政策基础问题和外在冲击问题 ,值得重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树成  樊明太  
本文认为 ,1999年我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 1)经济增长实现了预期的宏观调控目标 ;( 2 )经济增长率延续了自 1993年开始的下滑趋势 ,但下滑幅度有所减缓 ;( 3 )各需求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变化 ;( 4)在投资需求中 ,投资的增长明显乏力 ;( 5)价格仍处于通货紧缩趋势中 ,但下降幅度亦有所减缓。作者指出 ,经济波动是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不断打破旧平衡与寻求新平衡的结果。一般地讲 ,经济增长率的持续下滑 ,是由于受到总需求不足的冲击 ,或 (和 )总供给调整的冲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石文慧  
引入消费攀比与劳动调整成本两种内生机制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显著改善了模型对于中国经济动态特征的匹配性,它能够增强消费的持久性动态特征,而且准确地复制出了实际经济对中性技术冲击的"驼峰"反应动态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反周期动态。进一步,我们定量分析了中国经济波动的来源问题,发现中性技术冲击和投资冲击对中长期波动的显著解释力。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吕旺实  
世界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思路财政部科研所课题组一、世界经济是在波动中运行和发展的,在新时期波动有了一些新特点;中国经济逐步地溶入世界经济之中后,已受到这些波动的影响(一)世界经济周期波动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周期性波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樊明太  
一、经济波动的内在传导机制与外在冲击机制认识中国经济波动的形成机制,必须区分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因为经济波动究竟主要源于外在冲击还是内在传导,不仅具有分析价值,而且还关系到经济政策的制订。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巍贤  康朝锋  
本文应用ARCH类模型对我国实际GDP的波动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与国外学者对美、英、日三国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波动机制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存在着显著区别:在我国,前期的经济波动在本期有被放大的趋势,这反映了经济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而外部干预对稳定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的结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在经济系统自身还不完全具备自我稳定的功能的条件下,外部干预是保证经济平稳过渡的重要条件,放弃干预可能使经济陷入剧烈的波动之中。我们的结论为渐进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彦斌  韩旭  
使用一阶自回归随机过程来描述中国的消费波动,并重新估算经济波动福利成本和经济增长福利成本,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和消费波动的可预测性是正相关的,并且在一阶自回归假设条件下计算出的福利成本略低于独立同分布情形。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树成  
本文对 1 998— 2 0 0 2年中国经济运行所出现的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既稳定又较快增长的新轨迹进行了考察 ,尝试归纳了这五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库所增添的新内容 ,并通过国际比较 ,提出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中能否走出一条在 8%— 1 0 %的区间平稳运行的新轨迹 ,以及相应地要牢记我国历史上多次经济过热的教训。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猛  沈坤荣  
中国经济波动可能是由多种冲击因素共同引发。本文沿着"条条块块"思路对中国经济波动冲击源进行完整的分解,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波动有大约30%的部分来源于地方政府冲击。对于地方政府冲击表现出的跨时差异和地域差异,本文从地方政府行为角度探寻了根源,并拓展了现有文献对地方政府激励的研究。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方法,本文发现,官员腐败对地方政府短期化行为的影响具有显著性,而现有文献所强调的财税激励和政治晋升激励对地方政府短期化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四灿  张云  
本文将金融加速器机制和政府干预因素嵌入到基本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中,以此研究政府干预和利率管制通过影响企业投资引发并加剧总需求结构失衡的具体机制,以及总需求结构渠道在传导外生冲击并最终引起经济波动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政府干预和利率管制均会导致总需求结构失衡。其中,政府干预通过降低企业要素价格敏感性并增强企业的产出规模动机引发投资冲动,导致用于消费的产出份额被挤占;利率管制则压低了存贷利率,导致家庭储蓄收益和消费水平下降并刺激企业扩大投资。总需求结构渠道对外生冲击的放大效应是通过增强投资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来发挥作用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总需求结构失衡越严重,金融加速器对外生冲击的放大效应越显著;(2)推进利率市场化和降低政府干预需要同步进行才能有效扭转总需求结构失衡。由此,改善的需求结构才能有效降低外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增强宏观经济稳定性。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祝梓翔  邓翔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和传统的长期(BQ)约束对中国的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进行时变分解,考察供给和需求冲击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供给冲击解释了绝大部分产出波动,并存在"斜率之谜",但单变量分析表明中国产出的持久成分并不高。采用与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相关的BQ约束依然出现斜率之谜,并且需求冲击显得过于重要,符号约束成功避免了斜率之谜。虽然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前需求冲击的重要性更高,但危机后两者相当,后危机时期产出波动下降由供给和需求共同所致。本文认为需求因素和全要素生产率波动下降是导致后危机时期经济趋稳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涂巍  王治国  邹恒甫  
本文使用1978—2013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从总需求、产业、生产力、就业与工资、价格水平、货币与利息6个方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波动的规律。不同于已有的研究结果,本文发现中国经济波动具有明显的"转型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周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0年和1991—2013年。前一阶段,主要是供给面因素造成经济波动,且波动率较大。后一阶段,经济波动表现为需求驱动型,波动幅度明显减弱。二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之和的比值具有明显的反周期特征。这反映了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空间上频繁迁移的特点,即宏观经济景气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反之,则迁移回农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研究课题组  
若想使中国宏观经济获得稳定持续协调的发展,就必须对我国经济波动有正确的认识。本文作者在掌握丰富材料基础之上,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原因作了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总需求与总供给的非均衡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效率,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的偏差和经济体制缺陷等因素是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并对此诸因素作了深入具体的分析。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薛立国  杜亚斌  张润驰  徐源浩  
本文立足近年来国内经济频繁波动的现实背景,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成本推动冲击、消费偏好冲击、技术冲击以及货币政策冲击的DSGE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等方法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外生冲击因素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产出波动是由多种冲击共同推动,其中成本推动冲击贡献最大;通货膨胀波动主要是由成本推动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引致,消费偏好冲击和技术冲击的影响有限。进一步地,反事实模拟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这也揭示出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依附高昂成本,且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式的典型化事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