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12)
- 2023(8307)
- 2022(6839)
- 2021(6335)
- 2020(5156)
- 2019(11730)
- 2018(11395)
- 2017(21589)
- 2016(11290)
- 2015(12743)
- 2014(12750)
- 2013(12990)
- 2012(12763)
- 2011(11974)
- 2010(11868)
- 2009(11057)
- 2008(10858)
- 2007(9577)
- 2006(8770)
- 2005(8391)
- 学科
- 济(76055)
- 经济(75992)
- 管理(30051)
- 业(26640)
- 方法(26370)
- 数学(23865)
- 数学方法(23740)
- 企(20238)
- 企业(20238)
- 中国(19554)
- 地方(16675)
- 学(13597)
- 农(13224)
- 贸(12664)
- 贸易(12655)
- 财(12461)
- 地方经济(12418)
- 易(12319)
- 业经(12168)
- 制(11597)
- 融(10662)
- 金融(10662)
- 银(10243)
- 银行(10237)
- 行(9997)
- 环境(9672)
- 体(9062)
- 农业(8809)
- 发(8581)
- 关系(8220)
- 机构
- 大学(181573)
- 学院(177568)
- 济(95066)
- 经济(93668)
- 研究(72640)
- 管理(62849)
- 中国(56192)
- 理学(53380)
- 理学院(52707)
- 管理学(52054)
- 管理学院(51697)
- 财(41286)
- 科学(39556)
- 京(38748)
- 所(37101)
- 研究所(33544)
- 财经(32941)
- 经济学(32812)
- 中心(30486)
- 经(30188)
- 经济学院(29290)
- 农(27142)
- 北京(25455)
- 院(25298)
- 江(24964)
- 财经大学(24689)
- 科学院(22665)
- 范(22164)
- 师范(21982)
- 业大(21832)
- 基金
- 项目(111732)
- 科学(89570)
- 基金(85923)
- 研究(80498)
- 家(75725)
- 国家(75215)
- 科学基金(63552)
- 社会(57000)
- 社会科(54358)
- 社会科学(54345)
- 基金项目(43818)
- 省(38549)
- 自然(38225)
- 自然科(37392)
- 自然科学(37381)
- 自然科学基金(36787)
- 资助(36162)
- 教育(35497)
- 划(33770)
- 编号(27999)
- 部(27060)
- 国家社会(26169)
- 重点(25635)
- 发(25503)
- 中国(25012)
- 教育部(23648)
- 成果(23572)
- 创(22528)
- 性(22464)
- 人文(22179)
- 期刊
- 济(108978)
- 经济(108978)
- 研究(63438)
- 中国(35059)
- 财(30495)
- 学报(26907)
- 科学(26276)
- 管理(25415)
- 农(24859)
- 大学(20685)
- 经济研究(20028)
- 学学(19681)
- 融(19650)
- 金融(19650)
- 财经(18699)
- 农业(16758)
- 经(16411)
- 问题(14758)
- 贸(14053)
- 技术(13736)
- 世界(13149)
- 业经(12843)
- 国际(12722)
- 教育(12457)
- 技术经济(10923)
- 统计(10230)
- 业(9560)
- 经济问题(9014)
- 策(8534)
- 经济管理(7883)
共检索到2838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桂娥 万威
文章通过Malmquist-DEA模型对中国劳均GDP增长率进行了分解,然后对中国经济进行了绝对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存在东部、中部两大俱乐部收敛;东部劳均GDP在1978-1990年收敛主要源于生产率收敛;中部劳均GDP在1978-2008年收敛主要源于劳均资本收敛;纯技术效率收敛、发散分别是1978-1990年东部生产率收敛、1990-2008年全国生产率发散的主要原因。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伟 马瑞永
本文探讨了经济增长收敛的微观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三个微观机制,分别为资本收敛机制、技术收敛机制以及劳动生产率收敛机制。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978~2002年间,唯有技术收敛机制较好地发挥了作用,表现出了显著的收敛性;劳动生产率机制与资本收敛机制只在1978~1989年间发挥了收敛作用,而在1989~2002年间起了发散的作用,但资本收敛机制统计检验上不太显著。同时,资本收敛机制和劳动生产率收敛机制均表现出了“俱乐部收敛”特征。尽管中国经济局部阶段出现了发散性,但总体仍表现出了一定的收敛性,收敛的主要原因是区际间的贸易和投资以及技术交流促使技术收敛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由于微观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宇 郭万山
文章运用"四分位法"、Z值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我国31个省经济总量的收敛性展开研究,并对回归分析中发现的方差"非齐次性"问题展开了分析讨论。研究发现,近20年间我国省际经济总量的绝对差距在持续扩大,但相对差距经历了先扩大再缩小的明显特征。近10年间我国省际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长率呈现出负的相关性,我国落后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达的省份。我国省际经济总量相对差距的收敛性是可靠的,但收敛速度经历了先加速再放缓的特征。
关键词:
经济差距 收敛性 新常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强
本文认为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 ,并且不同地区间的产出差距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状态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另一个重要结论是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收敛机制在中国并没有起作用 ,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使资本劳动比率并没有出现应有的变化趋势 ,而且本文认为近年来形成的大规模劳动力的区际迁移 ,既是中国阶段性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的重要诱发因素 ,事实上也是对区域差距扩大的一种解决办法
关键词:
收敛性 地区差异 劳动力转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志刚
本文目的在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检验 ,包括绝对收敛、条件收敛 ,还有收敛俱乐部 (convergenceclub) ,尤其是最后一种假设的检验。通过对这一基本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的验证 ,来给人们提供中国的一个实际现象。文章采用中国分省的改革开放以后的数据 ,进行横截面和面板数据的分析 ,并强调了面板数据分析的可信度 ,进行了各种检验 ,结果发现中国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收敛现象 ,而且这一结论和实际的经济现象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3个地区收敛速度的差异 ,无论用不同的模型得到的结果都没有太大的差异 ,这与传统的结论相反 ,并讨论了部分的原因
关键词:
收敛俱乐部 面板数据 条件收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建清 孙元元
本文运用非参数生产前沿法,将中国省域的经济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物质资本积累以及人力资本积累四者的贡献,利用空间面板收敛模型分析各个增长源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作用以及空间溢出对其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了空间溢出性时,中国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收敛趋势,由物质资本积累所导致的国内经济增长的收敛,决定了国内经济增长趋于收敛而非趋于发散;技术效率改善、物质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会使经济增长趋于收敛,而技术进步使经济增长趋于发散。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马小朋
近年来 ,学术界关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日益升温 ,普遍认为中国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在上世纪 80年代收敛 ,90年代后呈现发散趋势。但改革开放后整体上是收敛还是发散争议颇大 ;并且针对 90年代后出现的发散趋势 ,认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已经不适用于中国经济现状 ;缺乏对收敛性分析的实质动因的实证探讨。本文希望通过“复古”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索洛模型再次运用到中国经济现状 ,对其收敛性动因资本劳动比率进行实证分析 ,探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来的整体收敛性情况 ,为我国各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和判断
关键词:
索洛模型 资本劳动比率 资本劳动替代指数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佟孟华 褚翠翠 李洋
研究目标:测度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演进趋势、地区差异、结构差异、收敛性和障碍因素。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二次加权动态评价法、定基功效系数法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一步通过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Dagum基尼系数、方差分解、σ收敛、β收敛以及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测度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表现出“发展水平提升、绝对差异缩小”的特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四大区域间的发展差异,结构差异的主要来源由生态环境差异转变为增长动能差异;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出典型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财政收入增速、经济增长率和经济波动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创新:将共同富裕纳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二次加权动态评价方法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识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转变的关键节点,并在全面把握其发展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研究价值:有助于把握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真实水平和分布特征,为明确当前乃至未来阶段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着力点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 地区差异 收敛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齐绍洲 云波 李锴
本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之间人均GDP差异的收敛性及其能源消费强度随人均GDP变化的收敛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并且收敛速度快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能源消费强度随产业结构的改善、能源价格的提高、技术进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大而降低,随FDI的增加而略有提高。第三,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随中国与八国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差异、能源价格差异、技术进步差异的缩小而缩小,但随FDI差异的缩小而有微小的增加,与产业结构差异的相关性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第四,中国与八国人均...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消费强度 收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少甫 陈哲
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以Barro和Sala-i-Martin建立的人口迁移模型为基础,分析中国及其中部、东部、西部地区省际间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研究显示:2004-2015年全国和三大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收敛的,全国和中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较慢,东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较快;人口流动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呈现负效应;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但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结构以及技术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东部地区开始出现劳动力过剩和技术溢出趋于饱和的现象;而中西部地区又因人才严重流失导致经济增长受到阻碍。因此,需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有利于人口流动合理科学的进行,使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秀 张耀峰 张志刚
本文运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客观赋权法测度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动态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呈现向好态势,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五大维度中创新发展指数最小。除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增大外,全国整体与其他三大区域均呈现“水平上升,差距缩小”的特征,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各区域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并且全国、中、东北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存在显著的绝对β与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分区域研究中,东部、东北同时存在显著的绝对β与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而中部地区仅存在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本文的研究为合理缩小区域差异,助推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了意见参考。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师博 任保平
本文基于Metafrontier方向性距离函数,测度1992—2017年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经验分析地区间财政支出策略性竞争行为在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收敛机制中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省际经济增长数量并未趋同,而经济增长质量却具有显著收敛特征;忽略空间效应会高估经济增长数量收敛性,经济增长质量年均收敛速度则会被低估38.4%。空间交互效应分析表明,地方政府策略性竞争行为体现在:一方面,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及民生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存在"逐底竞争",使地方政府缺乏"为增长质量而竞争"的激励。部分地区策略性地选择以牺牲经济增长质量为代价,换取短期数量型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倾向于通过财政支出带动经济数量增长,其他地区会对本地财政支出变动做出策略性反应,并通过空间反馈效应强化地区间的财政支出竞争。由于收入能力的差异,策略性竞争行为拉大了地区间财政支出差距,使经济增长数量难以收敛。同时,地方政府的策略性竞争行为也会引发有偏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而财政支出占比上升将抑制经济增长质量。
关键词:
收敛性 SDM 直接效应 空间反馈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文举 张曾莲
研究目标:测算1999~2019年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耦合协调度的实际水平并分析其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和β收敛模型。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地区异质性、时间阶段性特征明显;空间差异持续扩大,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正空间相关关系持续而稳定;全国及四大地区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过程,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收敛位置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研究创新:测算了中国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度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进规律与收敛性。研究价值:对于总体把握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经济双循环 分布动态 空间差异 收敛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德敏 张瑞 谭志雄
能源效率是促进经济增长、减少能源消费的关键政策参数,研究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收敛性关系,对于揭示能源效率在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指导能源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1995-2009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样本,运用DEA方法测算全要素能源效率,发现全国以及区域能源效率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过程,中国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显著,但总体上各省份之间的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将能源效率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运用IV、DIFF-GMM和SYS-GMM方法证明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收敛存在,能源效率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能源效率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收敛;运用纠偏LSDV估计方法分区域开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春
首先,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中国29个省份2000~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全面测算,得出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的增长有所下降,技术效率得到了改善。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方法,分析了各因素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结论是中国仍未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摆脱依赖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应继续增加科研力量投入,推进技术进步对其发挥显著作用。最后,从收敛性看,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β收敛。其中,收敛速度以西部最快,中部最慢,说明中国各个地区都存在各自的稳态水平,并且都收敛于各自的稳定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