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02)
- 2023(10583)
- 2022(8830)
- 2021(8209)
- 2020(6532)
- 2019(15000)
- 2018(14737)
- 2017(26672)
- 2016(14759)
- 2015(17122)
- 2014(17018)
- 2013(16679)
- 2012(16303)
- 2011(15346)
- 2010(15567)
- 2009(14285)
- 2008(14194)
- 2007(12667)
- 2006(11798)
- 2005(11275)
- 学科
- 济(71906)
- 经济(71826)
- 管理(35038)
- 业(31685)
- 中国(29988)
- 地方(21959)
- 企(21873)
- 企业(21873)
- 方法(21761)
- 农(19756)
- 数学(19202)
- 数学方法(19064)
- 业经(14919)
- 贸(14637)
- 贸易(14619)
- 易(14137)
- 制(13369)
- 发(13332)
- 农业(13304)
- 银(13029)
- 银行(13021)
- 行(12793)
- 融(12437)
- 金融(12437)
- 学(12041)
- 财(12013)
- 环境(11886)
- 地方经济(11634)
- 教育(11230)
- 发展(9705)
- 机构
- 大学(217235)
- 学院(211503)
- 济(96613)
- 经济(94563)
- 研究(86167)
- 管理(73567)
- 中国(66398)
- 理学(60794)
- 理学院(59881)
- 管理学(58967)
- 管理学院(58536)
- 京(49896)
- 科学(48196)
- 财(43481)
- 所(43089)
- 研究所(38487)
- 中心(37886)
- 江(33970)
- 范(33744)
- 师范(33519)
- 北京(33315)
- 财经(33141)
- 农(32714)
- 经济学(31187)
- 院(31106)
- 经(30158)
- 经济学院(27880)
- 师范大学(27254)
- 州(27223)
- 业大(26154)
- 基金
- 项目(131064)
- 科学(104650)
- 研究(101233)
- 基金(94684)
- 家(81383)
- 国家(80659)
- 科学基金(68627)
- 社会(66897)
- 社会科(63437)
- 社会科学(63422)
- 省(49058)
- 基金项目(48673)
- 教育(47132)
- 划(42633)
- 自然(40016)
- 编号(40010)
- 自然科(39127)
- 自然科学(39119)
- 资助(38771)
- 自然科学基金(38396)
- 成果(35008)
- 发(34534)
- 课题(30475)
- 部(30351)
- 重点(30244)
- 发展(28859)
- 展(28388)
- 国家社会(28317)
- 创(26998)
- 中国(26963)
共检索到3612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拴豹 张志国 高文杰
为提升城市竞争力,一些城市建设了大学城(高教园区);有些原来没有大学教育基础的城市也"邯郸学步",规划专门文教区、高校区。一些位于市中心的高校,出于各种原因考虑搬迁。实践证明,有些大学城确实发挥了应有作用,但有些却经营不善。在这个大背景下研究高校位置选择、变迁以及高校选址、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明确高校区位变迁影响因素,阐明大学城区位变迁对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和空间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
大学城 区位变迁 城市发展 驱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高山 王静梅
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语境下要占据有利位置,就应该要求各高校加强内涵建设,扩大办学规模。大学城建设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土地资源浪费严重、金融风险巨大、“空壳化”隐患和无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等问题。为此,推动大学城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建立股份制学校等对保证大学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内涵建设 大学城 资源共享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宋军
认为大学的发展必须依靠城市的资源,城市的发展需要大学的支撑,两者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分析了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探讨了我国大学新校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进程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大学新校区建设中应该如何处理好自身的问题及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
大学城 大学新校区 城市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德祥 方水凤
大学院(系)治理制度选择深受历史传统影响。政策主导着中国大学院(系)治理的历史变迁,追寻政策变革历史即可获悉中国大学院(系)治理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国大学院(系)治理的变迁过程经历了1949—1989年领导体制探索期、1989—2009年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期、2010年至今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期三个时期。领导体制探索期,中国大学院(系)领导体制经历了六次变更;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期,中国大学院(系)治理经历了党政分工合作、共同负责;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期,中国大学院(系)治理经历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完善、教授治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德祥
中国大学发展史是一部国家政策主导下的大学治理变迁史。大学治理有典型的"中国特征":内外部治理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及其变革密切相关;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变革,而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变革又主导中国大学内部治理变革;中国大学内部治理变革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即由"以大学内部领导体制探索为中心"向"以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最后走向"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主旨"的系统建设,这既揭示了中国大学治理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也呈现了大学内部治理改革由点到面再到体的历史生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学术自由、民主管理与监督等构成中国现代大学治理的基本内核。
关键词:
中国大学 内部治理 历史变迁 政策变革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庄芮 杨超 常远
"主动扩大进口"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系统分析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进口贸易的发展状况,特别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和中国海关统计数据,重点探讨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进口贸易的演进特点,包括进口规模和增速、进口商品结构、进口贸易方式、进口贸易主体和来源地等。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进口贸易发展面临内外瓶颈:国际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外贸发展环境相对恶化;国内方面,进口促进经验不足,相应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但我国进口贸易仍有巨大发展空间,因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消费升级将为我国进口提供强大内需动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亟须激发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能;"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和落实,为我国扩大进口创造无限商机。未来我国扩大进口,应重视三个方面:一是适度扩大消费品和中低技术产品进口,对高技术产品加强"进口替代";二是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贸易畅通,拓展进口市场;三是确立并完善进口促进政策体系,同时建立进口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
关键词:
进口贸易 演进特点 增长瓶颈 扩大进口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初帅
本文通过构建存在溢出效应的集聚经济模型,刻画与验证了以中国大学城建设为代表的区位导向性政策对本地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城建设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就业规模与就业增长率;机制分析显示,大学城在促进与其紧密联系型行业的就业的同时,还会通过“集聚-溢出”效应影响本地其他行业;异质性分析发现,高行政级别城市、4年制普通大学占比高和规模较大的大学城对本地就业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本文的发现对于如何通过实施针对性的区位导向性政策提升本地就业承载力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为评估中国大学城建设绩效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祖良
面向未来社会的创新发展需求,运用产业组织分析方法对我国大学发展状况进行诊断,发现我国大学结构的集中度上,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的集中度严重失衡,区域大学集中度差异显著,结构瓶颈阻遏中国大学的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必须从优化大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两个维度促进我国大学发展。
关键词:
大学发展 SCP框架 问题与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元青 薛东前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共同作用的地区,也是城乡矛盾凸显的地区。大城市边缘区作为国内大学城的主要地域载体,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对其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以城市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法,对西安西部大学城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城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2)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之间存在用地矛盾、交通问题以及"城中村"隐患等不协调音符。最后,对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的协调发展对策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大学城 城市边缘区 协调发展 西安市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凤君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在我国经历了从中小学德育辅助体系到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一部分的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之为从德育范式走向文化范式。在社区教育发展范式变迁过程中,其价值追求、教育对象、教育重心等方面均发生了改变,成为一个涉及到多主体、多元内容的教育类型。随着社区教育发展范式的变迁,未来的社区教育发展应该更加关注社区建设变革、承担更多的文化职能以及需要创新其管理模方式,如此社区教育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任致远
本文将科学思维归纳为空间思维与线性思维相结合、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统筹思维与突破性思维相结合、比较思维与实践性思维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相结合和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水平的理性方式,以便正确指导城市发展的实践。
关键词:
城市 城市发展 科学思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