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71)
2023(9760)
2022(8028)
2021(7502)
2020(6076)
2019(14241)
2018(13718)
2017(24720)
2016(13522)
2015(15530)
2014(15212)
2013(15343)
2012(14585)
2011(13472)
2010(13588)
2009(12487)
2008(12367)
2007(11238)
2006(10206)
2005(9651)
作者
(40366)
(33381)
(33341)
(32051)
(21519)
(16263)
(15098)
(13137)
(13041)
(12312)
(11824)
(11371)
(11058)
(10940)
(10809)
(10527)
(10035)
(9862)
(9814)
(9629)
(8634)
(8321)
(8251)
(7961)
(7562)
(7509)
(7484)
(7383)
(6923)
(6909)
学科
(60334)
经济(60259)
管理(32384)
(31386)
中国(23550)
方法(23171)
(22387)
企业(22387)
(20970)
数学(20251)
数学方法(20020)
农业(14660)
(14211)
业经(13658)
(13202)
贸易(13189)
(12913)
(12809)
(12069)
地方(10676)
(9830)
银行(9803)
(9473)
(9400)
(9194)
金融(9193)
理论(9073)
关系(8574)
(8220)
教育(8164)
机构
大学(198673)
学院(196059)
(87101)
经济(85459)
研究(77745)
管理(65863)
中国(60883)
理学(55023)
理学院(54303)
管理学(53177)
管理学院(52817)
科学(45664)
(45003)
(40701)
(40462)
研究所(36345)
(35401)
中心(33796)
财经(31376)
(31019)
北京(29637)
经济学(29074)
(28727)
(27982)
农业(27549)
(27456)
业大(27270)
师范(27133)
经济学院(25992)
(24145)
基金
项目(122940)
科学(96138)
研究(90598)
基金(89979)
(80251)
国家(79583)
科学基金(65933)
社会(58653)
社会科(55402)
社会科学(55389)
基金项目(45483)
(44710)
教育(42060)
自然(40684)
自然科(39738)
自然科学(39722)
(39217)
自然科学基金(39058)
资助(38357)
编号(35230)
成果(30586)
重点(28829)
(28417)
(27275)
课题(26504)
中国(25915)
国家社会(25771)
(24911)
教育部(24305)
大学(24120)
期刊
(102746)
经济(102746)
研究(67159)
中国(50743)
(35000)
学报(34021)
(31520)
科学(31303)
管理(26976)
教育(26800)
大学(26171)
学学(24112)
农业(23887)
(19373)
金融(19373)
经济研究(17599)
技术(17051)
财经(16655)
业经(14931)
(14649)
(13680)
问题(13575)
(13072)
世界(12626)
国际(12306)
图书(10371)
(10248)
技术经济(9644)
统计(9114)
(8942)
共检索到323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景熙  李晓梅  
文章认为确定严格的、便于与国际接轨的劳动就业标准,不仅是构建我国统一的、规范的劳动就业市场的必要条件,也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须重视的基础性问题。文章在对国内外就业和失业定义和计量标准进行比较、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了以法定劳动力年工时为核心内容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失业和不充分就业定义与计量标准。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马永堂  
国际劳工组织于2013年10月召开了第十九届国际劳动统计大会,并通过了《关于工作、就业和不充分就业统计的决议》,对劳动统计所涉及的有关工作、就业、失业和不充分就业等概念和统计措施进行了重新界定和规范。这不仅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各成员国提升劳动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劳动就业理论的研究、劳动就业体制机制的完善,以及劳动就业政策的制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和参考价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险峰   刘姗姗  
技术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持续影响着中国劳动力就业。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和城市创新指数数据,考察城市创新能力对中国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创新能力对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早期城市创新能力较低时,其上升的就业替代效应占主导,增加了劳动力不充分就业,而中后期高质量的技术创新显著降低了劳动力不充分就业,与就业替代效应作用相反的正向溢出效应成为主导力量;城市创新能力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影响劳动力不充分就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贵富  韩静  韩恺明  
本文旨在阐明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劳动力不充分就业。在理论方面,构建了包含生产部门和家庭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分析;在实证方面,采用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数据和地级市宏观数据,构建多维度劳动力不充分就业变量和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研究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劳动力不充分就业概率。机制检验表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升级和行业结构升级表征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路径来降低不充分就业,且就业技能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对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就业与传统就业差异、性别差异、区域特征、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差异、产业类型等均会使上述影响产生异质性效果。拓展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程度。本文的结论从微观个体和宏观发展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为发展数字经济和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红宇  
众多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问题的研究 ,都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张的原因 ,归结于中国的农民太多 ,使农业经营的规模不经济 ,相对于农业的产出 ,农业劳动力是低效率的。要扭转这种收入差距存在和扩张的态势 ,就要努力调整劳动力就业的结构偏差 ,推动农村劳动力最大限度的转移 ,以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的充分就业 ,实现农民收入增长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是 ,需要创造什么条件、制定什么原则 ,做出什么努力 ,怎样达到这个目标 ,这构成了本文关注和希望解决的基本问题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孔祥智  马九杰  
论我国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出路孔祥智马九杰一我国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劳动力剩余现象非常显著。根据农业部测算,在目前4.33亿农业劳动力中,约1/3属于剩余劳动力,绝对量约为1.2亿人。事实上根据我们测算,劳动力投入已经对农户...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何景熙  罗蓉  
以户籍,就业用工,生活必需品供给等14项制度为前提条件的“二元社会结构”(郭书田、刘纯彬,1992,第1~75页),使得中国截然划分为相互隔离的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下,60~70年代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劳动力的转移数量微乎其微。197...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苑  朱绍勇  张文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是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主要内容,更是江西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江西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入攻关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初步形成规模,但就业结构仍相对滞后,影响江西的城镇化进程。江西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就业结构优化效应的协整分析表明,江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系数IG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SD1、SD2和SD3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有必要通过改进公共就业服务、推进社会保障落实以及加强城乡教育统筹等措施,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通过收入差距的缩小促进就业结构优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雪萍  
“三农”问题 ,最根本的就是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 ,只有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 ,把沉淀在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而在转移过程中 ,最大的障碍就是制度约束。因此 ,只有进行制度创新 ,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熊斌   蒋文德  
推进省域劳动力充分就业需要厘清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文章以江苏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20年劳动力充分就业相关数据,借助ArcGIS软件绘制劳动力充分就业分布热力图,分析江苏省劳动力充分就业时空演化过程,采用熵权综合评价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法及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江苏省劳动力充分就业的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江苏省劳动力充分就业总体差异呈现缩小趋势,总体差异主要由地区间差异引起;(2)整体劳动力充分就业伴随极化现象发生;(3)江苏省苏南和苏中地区劳动力充分就业状态流动性较好,苏北地区组间流动性较低;(4)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对本地劳动力充分就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环境规制对本地区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影响最强,人口密度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工资水平成为江苏省劳动力充分就业提升的阻碍因素。据此,进一步提出改善江苏省劳动力充分就业空间格局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曾万明  
如何破解二元结构难题,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是当今研究的重点。而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是政府履行职能的两项重要目标。成都市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采取积极、切合实际的措施,较好的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城乡比较充分就业的良性互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