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62)
2023(4614)
2022(3987)
2021(3762)
2020(3407)
2019(7772)
2018(7727)
2017(14466)
2016(8116)
2015(9165)
2014(9135)
2013(9147)
2012(9097)
2011(8119)
2010(8607)
2009(8400)
2008(8760)
2007(8504)
2006(7913)
2005(7726)
作者
(24012)
(20028)
(19974)
(19304)
(12911)
(9675)
(9128)
(7656)
(7608)
(7524)
(6914)
(6861)
(6668)
(6423)
(6410)
(6284)
(6021)
(5993)
(5968)
(5723)
(5390)
(5087)
(4842)
(4755)
(4613)
(4567)
(4533)
(4517)
(4213)
(4006)
学科
(34703)
经济(34652)
管理(24242)
(23721)
(19219)
企业(19219)
方法(12778)
中国(12262)
(10568)
数学(10263)
(10094)
数学方法(9983)
(8866)
(8372)
理论(7519)
农业(7407)
业经(7038)
(6794)
银行(6785)
(6770)
贸易(6760)
(6528)
地方(6493)
(6479)
(6440)
金融(6440)
(6392)
劳动(6374)
(6203)
财务(6178)
机构
大学(121377)
学院(117177)
(47527)
经济(46342)
研究(42383)
管理(40934)
中国(35175)
理学(33333)
理学院(32916)
管理学(32076)
管理学院(31833)
(27508)
(25929)
科学(24546)
(22292)
(21350)
中心(19813)
(19504)
研究所(19411)
财经(19117)
北京(18156)
(17168)
(17163)
师范(17003)
(16560)
(15399)
业大(15346)
农业(14906)
经济学(14870)
(14814)
基金
项目(65558)
科学(50977)
研究(48522)
基金(47433)
(40986)
国家(40589)
科学基金(34178)
社会(30815)
社会科(28976)
社会科学(28968)
(24202)
教育(23632)
基金项目(23504)
自然(21304)
资助(21082)
自然科(20858)
自然科学(20850)
(20731)
自然科学基金(20463)
编号(19762)
成果(18896)
(14758)
重点(14734)
课题(14504)
(13072)
(13066)
教育部(12975)
大学(12955)
国家社会(12641)
(12465)
期刊
(62076)
经济(62076)
研究(42446)
中国(32713)
(22229)
学报(20400)
(19047)
教育(18865)
管理(18450)
科学(17519)
大学(16125)
(15621)
金融(15621)
学学(14468)
农业(11718)
财经(11032)
技术(10963)
(9606)
经济研究(9407)
图书(8732)
业经(8363)
(8304)
问题(8022)
国际(7415)
书馆(6867)
图书馆(6867)
(6767)
统计(6177)
技术经济(6156)
(6107)
共检索到2102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陆建章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全胜  
近年来,资本与劳动力交换中的正义和非正义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持续关注和争论的话题。塔克等学者认为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是正义的行为,而胡萨米等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这些争论又重新燃起“马克思与正义之争”等深层次问题。只有全面理解资本与劳动力交换中的正义和非正义问题,才能有效解析“马克思与正义之争”这一长期争论的话题。从《资本论》及其手稿来考察,广义的“小流通”或“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过程”既包括(流通领域内的)劳动力的买卖过程,又包括(生产领域内的)劳动力的消费过程。从广义角度来说,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买卖、资本生产。这三个阶段之间呈现出层层推进的关系,又具有共同的内容: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与生产。在流通领域内,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体现着各种表面的、虚假的平等、所有权和正义;在生产领域内,则处处体现着实质的不平等、(工人)所有权丧失和非正义。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领域内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适用于流通领域内的平等、所有权和正义会转变成对立面,资本(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成果,造成不平等,使工人逐渐丧失其所有权,最终演变成工人受到各种劳动对象的宰制,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淑清  
初次分配的公平环境尚未建立,劳动报酬低,尤其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较低,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劳动者不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难以拉动内需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面对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正确处理资本收益和劳动报酬的关系,逐步降低税负,落实收入倍增计划,制定合理的工资涨幅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快速提高劳动报酬,是改变地区生产总值构成的有效途径,也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贺志亮  
如何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九十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当务之急。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其中以劳动、人事、工资制度的改革最难。这项改革,从理论上看,涉及到怎样认识按劳分配和劳动力商品等重大理论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理论界不少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仍然是商品,我赞同劳动力商品的观点。但觉得还有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须进一步加以论证。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逄锦聚  
本文区分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和知识、科技、信息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等给出了理论的解释。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德铭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力是商品,已成定论。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力是否商品,这个问题,颇有争议。较多的争论者,都引用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科学揭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历史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可以把本人的劳动力,当作自己所有的商品来自由处置,二是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没有别种商品可以出卖,没有实现劳动力所必要的一切东西——来论证现阶段我国劳动力是否商品这个问题,并据此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于建国  
一、不受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人口规律 1798年,马尔萨斯匿名发表了《人口论》。《人口论》是其过剩人口学说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他继承了斯密有关人口受生活资料制约的论点,并把葛德文的两性间的情欲作为人口学说的出发点。马尔萨斯的过剩人口学说包括以下一些内容:第一、人口过剩就是生活资料短缺。一国人口是否过剩乃取决于该国粮食供应能否跟得上人口增长引起的粮食需求;第二,人口过剩是周期性的。在马尔萨斯看来,人口是随着生活资料的增加而增加的。农业自然肥力的每一次增进,食物生产方式的每一次改良,都会引起新的一轮人口增长,并且很快就会赶上农产品的增加;第二,在生活资料生产没有突然增进的情况下,人口过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艳  贾丹林  
论劳动力成为商品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刘艳,贾丹林劳动力能否成为商品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不能成为商品,因为马克思论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一个历史范畴,只适应于资本主义社会.笔者认为,劳动力能否成...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帆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提出了他的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核心,在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分析人类历史过程提供了理论框架。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劳动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使得某些劳动岗位面临被取代的风险。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的劳动关系理论提醒我们,要重视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剥削和不平等问题,同时积极推动改革,实现社会的正义和人类的解放。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彭明朗  
关于精神文化消费的一些思考彭明朗湖南师大伦理学研究所、消费经济研究所和《消费经济》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精神文化消费研讨会",是适时而重要的。我认为当前精神文化消费问题的研究,还应该有法学研究部门、政治思想研究部门共同的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一、精神文化消费...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永军  
近几年来,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开始流行。"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与"教"之间的关系,是自主课堂建构的一种尝试。但是,导学案在研制、使用、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加以理性思考,而不能盲目跟风。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达人  
由于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不同的,不是所有学校都适合开展通识教育。在开展通识教育时,应该看到其本质,而不要纠结于名词之争。关注课程体系,实际上是抓住了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目前,应中山大学甘阳教授邀请,我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第七届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上做了一个主题报告。结合最近对国内部分一流大学校长以及学院院长的访谈和自身经历,我谈一些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林晓言  
本文通过分析台湾省公营事业民营化的实施要点、推进组织、取得成果的初步评价、民营化进程中的阻碍和民营化后的管理等,得出若干观点:民营化在实践中难以多方共赢,在实践中应设计有限的目标和兼容的推进途径;民营化并不是解决公营事业低效率等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其实际效果尚待实证检验;民营化不等同于通常意义的私有化,包括所有制民营化和经营机制民营化两大类以及多种方式,形成了民营化谱系;民营化是经济体制的重大变迁,涉及到多方主体的利益再分配,阻力、挫折甚至是失败在所难免,应科学细致地做好论证和准备工作。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闵友诚  
劳动力没有成为商品,就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商品经济;不建立劳动力市场,就不存在健全的市场体系。劳动力成为商品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个人并不直接掌握公有的生产资料,要实现自己的劳动力和公有的生产资料的有效结合,只有通过市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反映的是劳动者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之间不同的利益关系,工资仍然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也是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形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