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46)
- 2023(11093)
- 2022(9767)
- 2021(9460)
- 2020(7869)
- 2019(18565)
- 2018(18416)
- 2017(35393)
- 2016(19127)
- 2015(21853)
- 2014(21655)
- 2013(21648)
- 2012(20094)
- 2011(18212)
- 2010(17838)
- 2009(16213)
- 2008(15652)
- 2007(13259)
- 2006(11577)
- 2005(10333)
- 学科
- 济(79144)
- 经济(79055)
- 管理(52861)
- 业(49465)
- 企(40648)
- 企业(40648)
- 方法(37644)
- 数学(32973)
- 数学方法(32668)
- 中国(23173)
- 农(19993)
- 财(18063)
- 学(16642)
- 贸(16472)
- 贸易(16463)
- 业经(16275)
- 易(16077)
- 地方(14267)
- 制(13715)
- 农业(13163)
- 和(12814)
- 环境(12326)
- 理论(12165)
- 银(11707)
- 银行(11675)
- 技术(11584)
- 行(11186)
- 融(11075)
- 金融(11074)
- 务(10960)
- 机构
- 大学(274835)
- 学院(269719)
- 济(113543)
- 经济(111317)
- 管理(109298)
- 理学(94981)
- 研究(94219)
- 理学院(93935)
- 管理学(92529)
- 管理学院(92045)
- 中国(70834)
- 京(59641)
- 科学(57056)
- 财(49360)
- 所(46844)
- 研究所(42951)
- 中心(41286)
- 农(40312)
- 财经(40233)
- 业大(38675)
- 北京(38525)
- 经(36852)
- 江(36358)
- 范(35911)
- 师范(35641)
- 经济学(34550)
- 院(34024)
- 农业(31556)
- 经济学院(31152)
- 财经大学(30179)
- 基金
- 项目(187086)
- 科学(147459)
- 研究(138362)
- 基金(137625)
- 家(119682)
- 国家(118740)
- 科学基金(101742)
- 社会(87714)
- 社会科(83157)
- 社会科学(83136)
- 基金项目(73187)
- 省(69313)
- 自然(65504)
- 自然科(63987)
- 自然科学(63973)
- 自然科学基金(62834)
- 教育(62610)
- 划(59589)
- 资助(57099)
- 编号(55628)
- 成果(45523)
- 部(42582)
- 重点(41386)
- 发(39494)
- 创(38544)
- 课题(37830)
- 教育部(36780)
- 国家社会(36459)
- 创新(35968)
- 科研(35620)
- 期刊
- 济(120142)
- 经济(120142)
- 研究(83756)
- 中国(48543)
- 学报(41807)
- 科学(39693)
- 管理(39458)
- 农(36512)
- 财(35145)
- 大学(31685)
- 学学(29443)
- 教育(29395)
- 农业(25998)
- 技术(22258)
- 融(21699)
- 金融(21699)
- 经济研究(19876)
- 财经(19549)
- 业经(17781)
- 经(16681)
- 图书(16135)
- 问题(16009)
- 业(13827)
- 理论(13780)
- 贸(13689)
- 技术经济(13335)
- 科技(13016)
- 世界(12826)
- 实践(12437)
- 践(12437)
共检索到3924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曾德良
文章阐述了文学界对中国文学分期,剖析了《中图法》对中国文学分期模式的演变以及尚存在的问题,并从科学、规范、实用的角度提出了修改建议。
关键词:
中图法 中国文学 文学分期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王纪坤
有关当代文学的分期问题,学术界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其中陈思和的三分法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陈思和的观点,当代文学可分为新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和新世纪文学3个阶段。《中国图书馆分类法》"I2中国文学"类目下涉及到当代文学分期的类目可以根据这3个阶段细化,即把每一类目的文献都分为3个时期,以方便读者找书和图书馆员的排架工作。
关键词: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当代文学 分期细化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学院查洪德教授发表的《研究中国文学须有中国思维》(《文学遗产》2018年第5期)一文,认为中国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遗产,应该珍视。但20世纪以来,传统思维方式遭到批判,使得古今话语、古今思维,已经有了很大差异。进入新世纪,古代文学研究和古代文论研究都提出要回归本土,回归到中国文化与文学生成的原始语境,这当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玲
当前,拓展中国文学性别研究的理论资源,需要透过各种流行思潮,去审察东西方思维中更为本源性的哲学思想资源。对照西方哲学资源的基本格局,我们可以弥补以往理论接受上的结构性偏颇,从而深化性别批评维护个体生命差异性的意识,并在女性主体性建构问题上补上道德追求这一重要维度。返观中国传统哲学资源,我们既要有批判前现代文化阳尊阴卑等级秩序的当代意识,又应该在思想史问题上摒弃简单的线性发展观,突破性别身份限制,充分汲取中国哲学阴阳思维中所建构的不同生命境界,领会庄禅传统中的出世性的心灵自由追求,以之充实女性主体性资源。融
关键词:
女性文学 性别 哲学 理论资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戴俊骋
文学地理学日益受到文学和地理学两大学科的重视,但是两大学科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的路径"大相径庭"。通过现有文献综述,对文学地理学的"文学面"与"地理面"进行梳理比较,发现目前文学学科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较为成熟,地理学科对文学地理学的重视程度与文学相比仍不足,且本土化研究基本缺失。现有基于学科的研究框架体系,造成了两个"文学地理学"的假象,亟待打破学科边界,从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上逐步走向融合并轨。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黄镇伟
苏州大学教授潘树广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料学》,1992年7月由黄山书社出版。全书105万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本书为文学研究工作者、图书档案工作者和文献检索课教师而编著,是我国第一部通论古代、近代、现代文学史料的专著。全书分八编,第一编是通论;第二编是史源论,论文学史料的来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庆本
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1901年)中曾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1)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文化交流范围不断扩大的历史。"中国之中国"是华夏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交流与融合的时代,"亚洲之中国"是中华民族与亚洲其他民族相互借鉴交流的时代,而"世界之中国"则是中华民族与世界范围内其他民族相互借鉴交流的时代。范围虽有不同,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实质却亘古未变。中华民族之所以蔓延几千年,永葆青春活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是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松 陈国伟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思想多元,成就斐然。其书写路径最具代表性的是夏志清的新批评美学、许芥昱的政治美学以及王德威的后现代主义美学。不同时期美学范式的变迁反映了中美关系变迁、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冲击以及汉学史的内在流变等诸多因素。内外因素交织的历史语境生成了文学性历史与历史性文学的辩证以及解构主义思路。通过考察三位华裔学者不同的美学范式与交叉谱系,可以更好地揭示美国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整体脉络,为国内文学史研究提供互鉴与交流的跨文化阐释思路。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勇
依靠悲剧哲学和以情感美学为本的文学理论,王国维重建了传统及各种功利的文学内涵界定与文学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他通过研究中国抒情文学及其境界之美,充实了其文学课程的内容架构,从而完成了以人间情感教育为宗旨的文学课程革新实验。这一长达十年的文学课程革新探索不仅盘活了许多被历史遗弃的中国文学,而且为教育、引导个体在世俗人间安顿自己的情感生命,开辟了一条"境界"优美的文学途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德忠 张冰天
随着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和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传统文学的魅力开始重新绽放光彩,吸引世界各国人民加入到学习的队伍,只为一览东方文化的精髓,感受其万千风采。为满足世界各国学者的学习需求,国内各出版社适时出版了一批介绍相关文学作品的书籍,《中国文学常识》便是其中之一。由郑振铎编著,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常识》一书,全书由十四章构成,以时间为轴、地域为线,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学经典和大家著作串联起来,使读者能够以清晰的时间脉络了解文化发展,从不同风格的大家之作中品味其中的无穷韵味。该书内容集解析、评议于一体,不仅分析了作品内容,而且总结了发展得失,在解读的同时更容易引发读者思考,对初学者而言,有助于引导其深入学习,对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者来说,该书仍值得反复诵读品鉴。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文言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殿堂,是由历代作家和文人的笔墨构建而成的。后人要了解和研究浩瀚的中国文学史,就必定离不开对文学史料的熟悉和掌握。如今,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的《中国文学史料学》和《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两个项目,同时由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的中青年学者完成,并公开出版,标志着中国文学史料学学科的日趋成熟,它们将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产生积极有益的推动作用。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60余万字的《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通过探讨各类有关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的特点和价值,研究其史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汪田田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从传播学视角来看,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须要考虑译介主体模式的构建。《解密》从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是译介主体通力合作的结果,其主要包含三个因素:译者对文本翻译策略的理性选择、权威出版社的大力宣传和海外主流媒体的书评报道。可见提高作品国际意识,吸纳海外译者,建立出版商等赞助人合作体系,是实现译者主体最优化的途径。
关键词:
《解密》 译介主体模式 中国文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季剑青
1930年代前期,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以“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学”为宗旨,在历史考据占主流地位的学术氛围中,显得颇为引人注目。一方面,新文学是通过反抗古典文学传统来建立自身合法性的,而另一方面,当时的大学国文系普遍仍是以古典文学课程为主体,在此条件下,大学国文系如何展开对于新文学的想象?古典文学可以成为新文学的资源么?本土传统如何与现代诉求相调和?1930年代前期清华中国文学系对新文学的想象及其挫折,折射出的正是这样的问题。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燕
比亚兹莱的作品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热销"现象,可就外在需求和内在重合两方面找到其存在的合理性。首先,比亚兹莱作品所处的世纪末时代背景与五四有着某种精神的契合点,即寻求解放,挣脱束缚;其次,绘画和文学本就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共通性,比亚兹莱的插画大多数更是"命题之作",与文学相互补充,相互成全。文章以创造社为个案,试图对前两个论点进行解释与补充。
关键词:
五四文学 比亚兹莱 莎乐美 创造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