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10)
2023(5146)
2022(3966)
2021(3845)
2020(3274)
2019(7083)
2018(7104)
2017(12581)
2016(7727)
2015(8827)
2014(8990)
2013(8353)
2012(7913)
2011(7152)
2010(7420)
2009(6769)
2008(6935)
2007(6495)
2006(5840)
2005(5696)
作者
(21771)
(18127)
(17813)
(17477)
(11724)
(8835)
(8337)
(6858)
(6839)
(6802)
(6273)
(6165)
(6052)
(5949)
(5819)
(5611)
(5480)
(5448)
(5374)
(5160)
(4808)
(4558)
(4373)
(4278)
(4223)
(4203)
(4087)
(4032)
(3823)
(3657)
学科
(24662)
经济(24615)
管理(20174)
(19841)
(16172)
企业(16172)
中国(10274)
方法(9801)
教育(8465)
(8284)
(8039)
数学(7906)
数学方法(7748)
(7631)
(7175)
理论(6938)
业经(6442)
(5891)
银行(5885)
(5644)
农业(5577)
地方(5201)
(5076)
金融(5076)
(5053)
教学(4992)
(4951)
财务(4940)
财务管理(4923)
企业财务(4752)
机构
大学(108274)
学院(102288)
研究(37684)
(36594)
经济(35499)
管理(34193)
理学(28391)
理学院(27956)
中国(27589)
管理学(27227)
管理学院(27014)
(23770)
科学(22930)
(20745)
(19235)
(18682)
(18671)
中心(17270)
(17210)
研究所(17195)
师范(17054)
财经(15551)
北京(15412)
业大(14997)
(14507)
教育(14487)
农业(14446)
(14057)
师范大学(13669)
(13592)
基金
项目(63544)
科学(49985)
研究(48238)
基金(44539)
(38750)
国家(38355)
科学基金(32341)
社会(29628)
社会科(27922)
社会科学(27914)
(25435)
教育(25180)
基金项目(22483)
(22094)
自然(20351)
自然科(19925)
自然科学(19918)
编号(19760)
自然科学基金(19575)
成果(18648)
资助(18494)
课题(15742)
重点(15001)
(14589)
(14509)
大学(14230)
(13306)
(13181)
(13066)
教育部(12602)
期刊
(45077)
经济(45077)
研究(39261)
中国(28838)
教育(26871)
学报(19077)
(17844)
(17184)
大学(15548)
科学(15498)
管理(13954)
学学(12841)
(12160)
金融(12160)
农业(11635)
技术(8995)
图书(8463)
财经(8442)
(7308)
业经(7055)
经济研究(6956)
书馆(6679)
图书馆(6679)
职业(6032)
(6017)
(5925)
问题(5823)
(5462)
论坛(5462)
高等(5380)
共检索到1751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孟丽菊  
准确界定现代大学的本质与内涵,是思考“现代大学演进”、进行“现代大学问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目前人们对现代大学的理解则是多元和非统一的。本文通过梳理学者们对现代大学是什么的不同阐释,揭示出作为“社会组织”的现代大学所独具的特质和属性。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垠亭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大学德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大学德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现代大学德育的实效性,必须系统认识和把握大学德育的现代性。一、方向性是大学德育现代性的核心要求德育的核心问题是坚持什么方向,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是由道德的本质所决定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就应该有与之相配的道德要求。道德有着时代性和阶级性的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苏春景  刘英  
"人本特教"的提出深化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其观点既有牢固的中国教育思想基础,又是西方教育平等思想的体现;"人本特教"概念的提出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琦  
本文列举了生态旅游的几个典型定义,通过分析,指出了生态旅游的标准:旅游对象以自然为基础,以可持续性为原则,以环境教育或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内容,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在此基础上,将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形式进行了辨析,揭示出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凤洲  夏范社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阐述中外成本概念的发展、演进,并给予简要评述;然后扩充对成本内涵的认识,通过例子引出分析不确定事项,并且通过对比分析或有事项的特征以及披露,试图界定不确定事项对成本内涵的影响。通过期权以及天气期权的发展,阐述不确定事项的做法,以及天气期权对成本内涵计量的相对局限性,由此引出对不确定事项能否进一步扩充成本内涵的思考与探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饶贵生  舒叔斌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在数量上已占据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在质量上,还需加强内涵建设。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为例,从理清办学思路、正确设置专业、重视师资建设、打造品牌特色等来谈谈如何抓好内涵建设。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理连  安静宜  
开展生产性实训是推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重要举措。当前,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转模式主要包括以产促学、以产养学(承揽企业生产加工)模式;自建和自主创业模式;校企共建共享模式以及政府、行业和企业资助模式,其中运转机制、实施流程、管理制度、职场氛围或文化建设则是高职生产性实训重要的保障机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理连  安静宜  
开展生产性实训是推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重要举措。当前,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转模式主要包括以产促学、以产养学(承揽企业生产加工)模式;自建和自主创业模式;校企共建共享模式以及政府、行业、企业资助模式,其中运转机制、实施流程、管理制度、职场氛围或文化建设则是高职生产性实训重要的保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戴林富  
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区域性民族院校在谋划自身发展时,必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与期待,转变观念,科学定位。把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把强化办学特色与大学功能的发挥有机结合;把深化体制改革与增强办学活力有机结合。高校只有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彰显不可替代的价值,才是真正的内涵式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湘林  
科学研究本质上是认识客观规律、追求真理的过程,科研诚信所倡导与强调的主旨就是负责任的研究。然而,国内外有关学术失范、学术不端,乃至一些学术犯罪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亟待加强综合治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分析来看,整合性全过程问责模式是加强科研诚信问题治理的可取之举。这种模式强调的基本逻辑是:科研诚信的各相关责任主体职责明确,协同合作;基于问责主体视角的各种科研诚信问责方式加强整合,发挥综合作用;基于时间维度的各种科研诚信问责类型形成链状结构,全过程贯通。为此,亟需研究制定清晰的科研诚信建设路线图,制定体系完备的科研诚信问责制度并成立专门的问责机构,加强具体的科研诚信问责机制建设、促进社会问责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顾益康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命题,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按照"四化同步"推进的要求,加快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一、准确把握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全面科学地把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准确定位和科学内涵是探索其实现路径的重要前提。作为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李娟  卢昕  薛皛洁  
李娟、卢昕和薛晶洁在《中国远程教育》2017年第3期中撰文,归纳分析了英国开放大学优化学习支持实践采取的整合性策略,包括入门级课程的跨学科整合、学习支持团队的跨区域整合、支持流程的跨阶段整合,以及学生数据的跨平台整合,进而提出了对优化我国远程学习支持实践的思考。为应对英国教育拨款新政策和学习者对专业化支持的迫切需求,英国开放大学采用了整合性策略优化学习支持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春燕  
对社区进行本质性认识不仅与社会现实情况不相符,而且也不利于实践工作的开展。如果从社区工作人员的角色定位及具体的工作倾向上进行考虑,一种侧重于对社区内外部关系把握与协调的整合性认识更为恰当。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的开展也不得不受限于社区的整合性语境。实际上,这两种不同的认识定位对于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会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程天权  
建设和谐社会为高校的改革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和谐发展,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本身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科学定位、特色强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