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13)
- 2023(8133)
- 2022(6808)
- 2021(6664)
- 2020(5498)
- 2019(12490)
- 2018(12834)
- 2017(21058)
- 2016(13656)
- 2015(15846)
- 2014(16313)
- 2013(15017)
- 2012(14555)
- 2011(13353)
- 2010(14093)
- 2009(12850)
- 2008(12794)
- 2007(12178)
- 2006(11229)
- 2005(10550)
- 学科
- 济(37044)
- 经济(36973)
- 管理(30505)
- 业(25149)
- 教育(23490)
- 企(20586)
- 企业(20586)
- 中国(19394)
- 学(16122)
- 理论(14764)
- 农(12737)
- 方法(12672)
- 制(12053)
- 教学(12023)
- 财(11286)
- 数学(9839)
- 数学方法(9485)
- 体(9203)
- 地方(8392)
- 银(8350)
- 业经(8317)
- 银行(8298)
- 行(8007)
- 农业(7800)
- 融(7547)
- 金融(7540)
- 发(6957)
- 学法(6880)
- 教学法(6880)
- 技术(6720)
- 机构
- 大学(187333)
- 学院(181735)
- 研究(74725)
- 济(55184)
- 经济(53201)
- 管理(52363)
- 中国(51132)
- 科学(48751)
- 京(44904)
- 理学(42312)
- 理学院(41579)
- 所(41064)
- 管理学(40153)
- 管理学院(39816)
- 农(39481)
- 研究所(36970)
- 教育(36777)
- 范(36144)
- 师范(35678)
- 江(34642)
- 中心(32913)
- 农业(31331)
- 财(30286)
- 北京(29757)
- 业大(29716)
- 技术(29527)
- 师范大学(28669)
- 院(27273)
- 州(26928)
- 省(26780)
- 基金
- 项目(110216)
- 研究(84300)
- 科学(83322)
- 基金(70958)
- 家(64508)
- 国家(63708)
- 科学基金(50004)
- 教育(48669)
- 省(46479)
- 社会(45188)
- 社会科(41932)
- 社会科学(41919)
- 划(41837)
- 编号(37898)
- 成果(36413)
- 基金项目(34995)
- 自然(32552)
- 课题(32240)
- 自然科(31775)
- 自然科学(31756)
- 自然科学基金(31135)
- 资助(30951)
- 重点(27436)
- 年(26810)
- 部(24671)
- 发(24615)
- 性(22593)
- 项目编号(22514)
- 创(22137)
- 规划(22015)
- 期刊
- 济(73651)
- 经济(73651)
- 研究(68870)
- 教育(65215)
- 中国(59709)
- 学报(39070)
- 农(36848)
- 科学(30679)
- 大学(29205)
- 学学(25589)
- 财(24913)
- 农业(24287)
- 管理(22428)
- 技术(21153)
- 融(17293)
- 金融(17293)
- 职业(17289)
- 业(13021)
- 图书(12933)
- 财经(11550)
- 坛(11459)
- 论坛(11459)
- 版(11223)
- 技术教育(11148)
- 职业技术(11148)
- 职业技术教育(11148)
- 业经(10811)
- 业大(10772)
- 经济研究(10446)
- 经(10171)
共检索到320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夏志芳 于海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精神,坚持三个面向,既要强固国家意识,也要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合作;既要弘扬民族文化,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要挺立中华道德人格,也要培育现代公民品格。民族精神的教育,不是走向狭隘民族主义,而是走向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党颖
本文以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精髓为主题,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并结合中学生特点,就如何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了论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孙喜亭
当前大学教育的真正问题是教育目标极度功利化 ,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下降。全面提高民族素质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所在 ,其中民族精神是民族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 ,弘扬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是大学教育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关键词:
民族精神 民族素质 大学教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秀英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时代发展对高校德育的必然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高校德育创新中具有的必然性、必要性,构建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高校德育 培育 民族精神 实践路径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久林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用民族精神教育青年学生,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本文对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
青年学生 民族精神 途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素霞 王晓莹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笔者从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结合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抓好有关课程体制建设、结合校园文化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德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途径。
关键词:
高校德育 民族精神 探讨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惊铎
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办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4月26日在北京召开,与会者对民族精神的价值、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冯之浚
弘扬民族精神冯之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刚柔相济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根本。40多年前,西方一位历史学权威向世人公布了他的统计研究成果:全世界古往今来仅有26个文明,并断言在这26个文明中,5个发育不全,13个已经消亡,7个明显衰落,惟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朱庆葆
五四运动的发生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历史意义。五四精神最根本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弘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激励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党的领导下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五四运动 爱国主义 民族复兴 时代新人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邱燕燕
文章从分析《公共图书馆宣言》的产生背景和内容入手,论述了现代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内涵,探讨了公共图书馆精神在中国的缺失,并从四个方面对如何培育和弘扬现代公共图书馆精神作了阐述。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精神 公共图书馆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汪元宏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事业发展很快,成绩卓著,但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对大学精神建设重视不够,导致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大学精神缺失和滑坡的现象。因此,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精神建设。大学精神具有其特有内涵,大学精神经历了形成、演进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大学精神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文化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从科学探索精神、办学指导思想、文化建设要素等方面来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精神 建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向兵
工匠精神应当是全社会倡导和培养的一种精神,应当具有全民性和全覆盖性。工匠精神为新时代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素材和思路。使工匠精神内化与心,外化于行,落实在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观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冯刚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在大学自身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激励、指导和规范大学行为的价值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的独特气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已对大的学问所体现的德育功能作了精辟的总结。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精神,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与发展,我国当代大学所凝结的科学、民主、爱国、自由和创造精神,已经成为大学德育的优质土壤。在大学精神的滋润下,高校德育之根可以扎得更深,德育之树可以长得更茂。因此,立足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创新德育思路和方法,不断增强德育的实效,是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芦靖玮
“吕梁精神”发端于抗日战争时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添新的内涵。“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高度凝结了“吕梁精神”的内涵,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需要利用好“吕梁精神”,把“吕梁精神”融入到育人过程中,关键在于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创新宣传渠道、融入“四史”教育、以及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伟
繁荣校园文艺、弘扬民族精神,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艰巨而崇高的历史使命。只有大力唱响主旋律,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促进校园文艺的繁荣,才能推动民族精神的复兴。
关键词:
校园文艺 民族精神 主旋律 文化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