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51)
2023(10270)
2022(9149)
2021(8614)
2020(7147)
2019(16817)
2018(16657)
2017(32256)
2016(17796)
2015(20044)
2014(20128)
2013(19913)
2012(18006)
2011(16112)
2010(15899)
2009(14391)
2008(13851)
2007(11692)
2006(10210)
2005(8567)
作者
(51605)
(42546)
(42165)
(40258)
(27082)
(20578)
(19277)
(17006)
(16299)
(15011)
(14781)
(14140)
(13351)
(13280)
(13178)
(12964)
(12819)
(12666)
(12138)
(11926)
(10584)
(10282)
(10199)
(9682)
(9540)
(9507)
(9376)
(9261)
(8610)
(8556)
学科
(70598)
经济(70522)
管理(50814)
(47014)
(40029)
企业(40029)
方法(34453)
数学(29962)
数学方法(29560)
中国(19337)
(16946)
地方(16118)
(15764)
(15726)
业经(15260)
理论(12599)
环境(11953)
(11890)
技术(11551)
农业(11515)
(10720)
贸易(10716)
(10388)
(10328)
财务(10322)
财务管理(10303)
(10201)
(10198)
企业财务(9757)
教育(9419)
机构
大学(250245)
学院(248531)
管理(103653)
(92659)
理学(90933)
经济(90333)
理学院(89919)
管理学(88310)
管理学院(87894)
研究(80692)
中国(56650)
(53920)
科学(53567)
(39903)
(39853)
业大(39153)
(38607)
研究所(36924)
中心(36023)
(34075)
(33947)
北京(33812)
师范(33624)
财经(33114)
农业(30367)
(30156)
(30090)
(28531)
师范大学(27422)
技术(26541)
基金
项目(180533)
科学(141513)
研究(130298)
基金(129723)
(113123)
国家(112200)
科学基金(96861)
社会(80340)
社会科(76061)
社会科学(76038)
(71411)
基金项目(70487)
自然(64863)
自然科(63352)
自然科学(63337)
自然科学基金(62145)
(60216)
教育(59609)
编号(53413)
资助(53077)
成果(42123)
重点(39893)
(38847)
(37919)
(37394)
课题(36727)
创新(34820)
科研(34495)
大学(33183)
教育部(33020)
期刊
(95977)
经济(95977)
研究(70032)
中国(42161)
学报(39596)
科学(37172)
管理(35623)
(33450)
大学(29583)
教育(28368)
(28178)
学学(27785)
农业(24045)
技术(22193)
业经(15923)
(15318)
金融(15318)
财经(14702)
经济研究(14459)
图书(14078)
问题(14055)
科技(13421)
理论(12532)
资源(12451)
(12371)
技术经济(12343)
(12192)
实践(11805)
(11805)
现代(11581)
共检索到3418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段丹彤   李锦  
城市韧性能力评估有助于规划者了解城市系统的韧性状态,并识别出提高韧性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从生态、经济、制度和社会多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在多源数据的支持下,对关中城市群中各城市2016—2020年的韧性能力指数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前后的变化。旨在为提高关中城市群韧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书红  武亚俊  陈西芳  
为分析城市群多模式交通网络应对攻击时的韧性变化特征,该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韧性城市理论,构建了考虑吸收能力、缓冲能力和可恢复能力3个维度的网络结构韧性评估模型,并通过空间向量模计算网络结构韧性值。基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际公路、铁路客运数据构建了城市群客运网络,并借助空间网络分析工具ArcGis和Ucinet探讨城市群多模式交通网络的拓扑特征;考虑节点位置及其与周边地区交通的联系,提出了基于节点重要度的典型节点选取方法。结果表明:典型节点受到攻击后,网络的缓冲能力都处于较低状态,尤其是蔡家坡站点失效后,网络缓冲能力下降到0.388 9;节点度大的站点失效后,网络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差;普铁站和高铁站失效后对网络结构韧性的影响远大于公路客运站;结合典型节点特征和模拟结果,可针对性地提出网络结构韧性提升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翼  陈英  谢保鹏  裴婷婷  易鑫程  
利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通过OD成本分析计算最短通行时间,对关中平原城市群2017年78个县级行政单元的规模、联系与影响范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呈"金字塔型"结构,中小型城市发育,大城市数量少,具有空间集聚性;城市规模密度具有梯度特征,呈现出以西安为中心的单核心多层级空间分布形态;城市联系极化现象明显,具有普遍弱联系、个别强联系的特点;西安、咸阳、长安区形成强联系三角形城市带,但与大部分城市联系较弱,空间位置集中导致辐射范围重叠,限制了三者对城市群的辐射作用;城市联系强度表现出空间性、行政级别特征与交通依赖性;城市群影响范围呈现出"一超、两极、多强"的引力中心格局,据此,可将城市群划分为东、中、西南、西北四大城市影响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克锡  王文芳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进入以城市群带动的板块经济发展阶段,2018年国家出台的关中平原城市群战略,顺应了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一带一路"进一步向西开放的需要。加快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为天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天水通过培育特色优势,发展现代装备制造工业、特色优质农业和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必将加速成为甘肃东部现代化大城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祝福云   王欣平   徐欣妍  
城市群作为承载发展要素的重要空间载体,数字经济是增强其经济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要素。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中的数字经济划分标准,结合我国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实践,建立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3-2022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及其内部11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通过可视化处理分析其内部城市的时空特征。研究发现:关中平原城市群数字经济整体呈现波动增长,数字经济分项指标存在短板,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发展差异化明显,且影响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速度的因素不同。据此,提出对策:充分发挥各地区位优势,推进城市群数字经济协调发展;高效利用政策红利,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保障措施“双管齐下”;将一体化发展与差异化战略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城市群数字经济建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中华   李旭升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基于城乡社会发展实际,推动我国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城镇空间、乡村空间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代表性。基于新时代背景,构建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内涵和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城乡发展核心问题研判,提出以“中心城镇拉动”“乡村崛起推动”等为代表的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从优化城乡空间格局、构建城乡产业体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通、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共享、健全城乡要素流动保障等方面探索关中城市群适宜性发展路径,助推关中平原城市群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唐晓灵  康铭敏  
明确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间的协调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对2008-2019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引力模型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其空间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样本期间,关中平原城市群资源环境综合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综合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内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均衡;(2)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城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不断改善趋势,城市间耦合协调度分级明显,仅西安属于良好协调类型,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有较大提升空间;(3)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耦合协调引力程度较低,西安的引力强度最高,天水、平凉和庆阳的引力强度相对较低。据此,建议加强空间联系,通过推动经济良性增长和优化资源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中华   李旭升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基于城乡社会发展实际,推动我国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城镇空间、乡村空间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代表性。基于新时代背景,构建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内涵和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城乡发展核心问题研判,提出以“中心城镇拉动”“乡村崛起推动”等为代表的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从优化城乡空间格局、构建城乡产业体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通、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共享、健全城乡要素流动保障等方面探索关中城市群适宜性发展路径,助推关中平原城市群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全雨霏  
关中平原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五大城市群之一,本文从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网络结构、职能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体系演化的基本特征,针对当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体系存在的等级规模发育不成熟、城市经济联系不充分、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支持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构建网络化城镇布局形态,推进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小曙  郑慧玲  李涛  马卫  
从多尺度的视角分析2010、2015和2020年高铁的建设对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区域关中天水经济区交通可达性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可达性水平在高铁的影响下整体提高,但提高幅度存在差异,其中市域尺度提升最大;(2)可达性水平的地域差异从高铁线路开通到线路呈网状分布逐渐缩小;(3)高铁沿线地区可达性水平变化明显,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表现为:西安市、咸阳市所辖区县及乡镇低低集聚关联(可达性水平较高),天水市所辖区县及乡镇高高集聚关联(可达性水平较低);(4)尺度方差及其分解结果显示,高铁建设初期,市域尺度可达性变化明显,引起的可达性差异较大。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沿线区县以及乡镇的可达性水平提升,可达性差异显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屹  梁晨雪  
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发展面临着水资源刚性约束强、跨域治理难度大、承载力不足等问题的严峻挑战。采用环境经济核算方法与水足迹评估了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描述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经济因素对价值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平稳增长,呈现东南部高于西北部的区域差异特点。价值变化受农业总产值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大,城镇化率、旅游人数等也是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纳入到城市水治理中,通过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与人口密度、推进跨域协同等措施加快绿色转型。本文探索性地编制城市群水资源生态系统账户并进行了核算,为突出生态服务功能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关中平原城市群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三省部分区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部署要求,深化《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发展壮大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方向路径和任务举措。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菊平  潘玉君  骆华松  高大帅  
城市韧性已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热点。论文以滇中城市群49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空间分析法对2005—2019年城市韧性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5年和2033年城市韧性进行动态模拟预测。结果发现:(1)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高度韧性城市主要分布在核心地区,呈“小片状”分布。较低、低度韧性城市主要分布在外围地区,呈“边沿分散分布”空间格局。(2)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冷热点分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中心城市热,外围冷,“热点恒热”现象显著。(3)从模型预测结果来看,能准确地预测2025年和2033年城市韧性时空格局演变规律。韧性强的城市持续集中在中心城市。社会韧性与经济韧性的高值区在空间分布上有高度的相似性,生态韧性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域的西南部和西北部。论文深入研究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进行韧性的预测与分析,对于厘清城市韧性发展规律、提升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菊平  潘玉君  骆华松  高大帅  
城市韧性已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热点。论文以滇中城市群49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空间分析法对2005—2019年城市韧性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5年和2033年城市韧性进行动态模拟预测。结果发现:(1)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高度韧性城市主要分布在核心地区,呈“小片状”分布。较低、低度韧性城市主要分布在外围地区,呈“边沿分散分布”空间格局。(2)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冷热点分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中心城市热,外围冷,“热点恒热”现象显著。(3)从模型预测结果来看,能准确地预测2025年和2033年城市韧性时空格局演变规律。韧性强的城市持续集中在中心城市。社会韧性与经济韧性的高值区在空间分布上有高度的相似性,生态韧性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域的西南部和西北部。论文深入研究滇中城市群城市韧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进行韧性的预测与分析,对于厘清城市韧性发展规律、提升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潇   陈俞全   聂凤英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十四五”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理念,对于加强脱贫农户风险管理,保证脱贫农户生产与生计系统稳定具有启发性作用。文章在厘清韧性概念定义和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其应用于脱贫农户风险管理实践的基本范式,并对比传统脆弱性治理理念,指出其动态调整与学习演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韧性治理理念在政策层面的实践路径和实施方案。研究认为,韧性治理在肯定外生风险对脱贫农户生产与生计系统正面价值的基础上,强调依托政府、市场主体及社会组织,增强农户在风险管理中的适应、转变和学习能力,帮助脱贫农户更好地处理与外部风险的互动关系,对于避免规模性返贫,提高脱贫农户抗风险水平具有显著政策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