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07)
2023(9047)
2022(7549)
2021(6872)
2020(5640)
2019(12736)
2018(12725)
2017(23921)
2016(13513)
2015(15062)
2014(15183)
2013(14566)
2012(13296)
2011(12057)
2010(12527)
2009(11394)
2008(11172)
2007(10318)
2006(9402)
2005(8493)
作者
(39774)
(33073)
(32850)
(31456)
(21310)
(15724)
(14891)
(12832)
(12727)
(11943)
(11234)
(11158)
(10767)
(10762)
(10663)
(10314)
(9830)
(9654)
(9603)
(9440)
(8390)
(8195)
(8133)
(7607)
(7477)
(7331)
(7331)
(7233)
(6855)
(6779)
学科
(49622)
经济(49551)
管理(37013)
(33487)
(26976)
企业(26976)
中国(19473)
(15884)
地方(14952)
方法(14840)
(13122)
数学(12436)
数学方法(12141)
(12080)
(12071)
(11318)
业经(11031)
农业(9963)
(9042)
(8923)
银行(8897)
理论(8843)
(8751)
(8623)
城市(8427)
环境(8289)
(8189)
贸易(8184)
(8015)
及其(7940)
机构
学院(187570)
大学(184075)
(73354)
经济(71268)
研究(71082)
管理(69010)
理学(57884)
理学院(57115)
管理学(56055)
管理学院(55686)
中国(53040)
科学(44421)
(40331)
(36424)
(36176)
(33349)
研究所(32959)
中心(32010)
(31441)
业大(27272)
财经(27154)
(26907)
(26862)
师范(26570)
农业(25979)
北京(25309)
(24550)
(24504)
(23371)
技术(21642)
基金
项目(123888)
科学(97393)
研究(90185)
基金(88311)
(78307)
国家(77651)
科学基金(65655)
社会(55970)
社会科(52942)
社会科学(52929)
(49224)
基金项目(45997)
自然(42904)
(42097)
自然科(41908)
自然科学(41895)
自然科学基金(41106)
教育(40849)
编号(37130)
资助(35836)
成果(31151)
重点(28514)
(28207)
课题(27717)
(26189)
(24988)
创新(23429)
科研(23003)
计划(22872)
(22799)
期刊
(89219)
经济(89219)
研究(59707)
中国(40887)
(31132)
学报(29085)
科学(28262)
管理(26738)
(26294)
教育(22754)
大学(21720)
学学(20622)
农业(20524)
(18958)
金融(18958)
技术(16183)
业经(15090)
经济研究(13684)
问题(12964)
财经(12729)
(11037)
(10226)
(9866)
现代(9763)
资源(9106)
(8877)
(8871)
科技(8803)
(8648)
论坛(8648)
共检索到2953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全雨霏  
关中平原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五大城市群之一,本文从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网络结构、职能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体系演化的基本特征,针对当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体系存在的等级规模发育不成熟、城市经济联系不充分、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支持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构建网络化城镇布局形态,推进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的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祝福云   王欣平   徐欣妍  
城市群作为承载发展要素的重要空间载体,数字经济是增强其经济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要素。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中的数字经济划分标准,结合我国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实践,建立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3-2022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及其内部11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通过可视化处理分析其内部城市的时空特征。研究发现:关中平原城市群数字经济整体呈现波动增长,数字经济分项指标存在短板,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发展差异化明显,且影响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速度的因素不同。据此,提出对策:充分发挥各地区位优势,推进城市群数字经济协调发展;高效利用政策红利,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保障措施“双管齐下”;将一体化发展与差异化战略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城市群数字经济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贵艳  王传胜  肖磊  金凤君  
基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986~2007年各市县(区)非农业人口资料,应用位序规模法则、ROXY指数、城市影响力等多种定量方法,结合相应定性分析,系统研究了其城镇体系发展中的规模结构及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处于缓慢分散趋势中,中等城市数量的显著增加,非农人口集聚重心从传统大城市逐渐向中小城市转移;上海是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且影响力远超过本区域范围;以上海为中心,沪宁、沪杭、长江为轴线形成较显著的城市影响力圈层结构,江苏的兴化、高邮地区以及浙江杭州西部、台州等广大地域受大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弱;上海-苏州-无锡形成内部联系紧密、层级结构模糊的一体化"城市区域",既...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翼  陈英  谢保鹏  裴婷婷  易鑫程  
利用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通过OD成本分析计算最短通行时间,对关中平原城市群2017年78个县级行政单元的规模、联系与影响范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规模呈"金字塔型"结构,中小型城市发育,大城市数量少,具有空间集聚性;城市规模密度具有梯度特征,呈现出以西安为中心的单核心多层级空间分布形态;城市联系极化现象明显,具有普遍弱联系、个别强联系的特点;西安、咸阳、长安区形成强联系三角形城市带,但与大部分城市联系较弱,空间位置集中导致辐射范围重叠,限制了三者对城市群的辐射作用;城市联系强度表现出空间性、行政级别特征与交通依赖性;城市群影响范围呈现出"一超、两极、多强"的引力中心格局,据此,可将城市群划分为东、中、西南、西北四大城市影响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段丹彤   李锦  
城市韧性能力评估有助于规划者了解城市系统的韧性状态,并识别出提高韧性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从生态、经济、制度和社会多个维度构建城市韧性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在多源数据的支持下,对关中城市群中各城市2016—2020年的韧性能力指数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前后的变化。旨在为提高关中城市群韧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克锡  王文芳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进入以城市群带动的板块经济发展阶段,2018年国家出台的关中平原城市群战略,顺应了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一带一路"进一步向西开放的需要。加快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为天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天水通过培育特色优势,发展现代装备制造工业、特色优质农业和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必将加速成为甘肃东部现代化大城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关中平原城市群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三省部分区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部署要求,深化《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发展壮大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方向路径和任务举措。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伟  金晓斌  张志宏  韩娟  项晓敏  周寅康  
为探索中国典型城市群新增制造业用地结构与布局状况、发展及功能分工特征,本文基于中国土地市场网2009-2013年制造业用地出让数据,通过区位熵、耦合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5个典型城市群新增制造业用地分布特征以及城镇体系耦合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新增制造业用地差异显著。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新增制造业发展较为均衡;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发展协调性仍有待提升。(2)新增制造业各行业用地在5个城市群中均呈现出一定的集聚特征,其中原材料等传统产业倾向布局在城市群边缘区及城市低等级区;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多集中在核心城市及高等级区。(3)各城市群内部新增制造业用地市场化机制作用较为充分,地价呈现随等级提升而递增的趋势;城市群核心区市场活跃度较低而骨干区较高。相关结论可为城市群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以及制定不同等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小曙  郑慧玲  李涛  马卫  
从多尺度的视角分析2010、2015和2020年高铁的建设对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区域关中天水经济区交通可达性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可达性水平在高铁的影响下整体提高,但提高幅度存在差异,其中市域尺度提升最大;(2)可达性水平的地域差异从高铁线路开通到线路呈网状分布逐渐缩小;(3)高铁沿线地区可达性水平变化明显,局部空间关联格局表现为:西安市、咸阳市所辖区县及乡镇低低集聚关联(可达性水平较高),天水市所辖区县及乡镇高高集聚关联(可达性水平较低);(4)尺度方差及其分解结果显示,高铁建设初期,市域尺度可达性变化明显,引起的可达性差异较大。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沿线区县以及乡镇的可达性水平提升,可达性差异显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周璟茹  赵华甫  吴金华  
研究目的:探究关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关系,梳理二者演化特征。研究方法:脱钩分析,面板数据模型构建。研究结果:(1)2000—2014年关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碳排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城市间差异明显;(2)关中城市群整体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尚未脱钩;(3)关中城市群土地利用集约度与碳排放强度曲线呈现倒N型。当土地利用集约度达到临界值后,碳排放强度将会逐步递减,并趋于平稳。研究结论:关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尚未脱钩且土地利用集约度未达到临界值,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彦光  姜世国  
在国内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领域,城镇体系、城市集聚体和城市群这三个基本概念在认识方面非常混乱。这不仅导致国内城市地理界学术交流的障碍,甚至导致国际学术交流的误会。借助词义考证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分析上述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研究表明,城市集聚体(urban agglomeration)目前主要指代景观意义的城市,在分形城市研究中应用较多;城市群在理论上是某类城镇体系的俗名,在经验上则是城镇体系的别称。城市群的英文译名应该是system of cities(城镇体系),而不是urban agglomerati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书红  武亚俊  陈西芳  
为分析城市群多模式交通网络应对攻击时的韧性变化特征,该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韧性城市理论,构建了考虑吸收能力、缓冲能力和可恢复能力3个维度的网络结构韧性评估模型,并通过空间向量模计算网络结构韧性值。基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际公路、铁路客运数据构建了城市群客运网络,并借助空间网络分析工具ArcGis和Ucinet探讨城市群多模式交通网络的拓扑特征;考虑节点位置及其与周边地区交通的联系,提出了基于节点重要度的典型节点选取方法。结果表明:典型节点受到攻击后,网络的缓冲能力都处于较低状态,尤其是蔡家坡站点失效后,网络缓冲能力下降到0.388 9;节点度大的站点失效后,网络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差;普铁站和高铁站失效后对网络结构韧性的影响远大于公路客运站;结合典型节点特征和模拟结果,可针对性地提出网络结构韧性提升建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松林  郭翔宇  刘修岩  
从多中心化这一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入手,探讨其对农村减贫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强度。实证结果表明,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城市群多中心程度的增加才表现出显著的农村贫困消减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网络货币外部性”的存在是城市群多中心体系促进农村贫困缓解的重要因素。调节作用发现,东部区域的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增加有利于其多中心体系的减贫效果,但中西部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并未表现出显著的调节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慧娟  兰宗敏  金浩  张超  
在明确界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选择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确定城市样本,利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及空间引力模型等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及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呈现以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核心"的C-P结构。现状城市规模体系的地理集中度较低,并呈现逐步"集聚增长"的演化特征,城市集中度持续增强且城镇体系"数量增长"特征显著。城市群规模增长空间演化呈现明显的先收缩后扩张、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再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慧娟  兰宗敏  金浩  张超  
在明确界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选择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确定城市样本,利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加权标准差椭圆及空间引力模型等分析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及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呈现以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核心"的C-P结构。现状城市规模体系的地理集中度较低,并呈现逐步"集聚增长"的演化特征,城市集中度持续增强且城镇体系"数量增长"特征显著。城市群规模增长空间演化呈现明显的先收缩后扩张、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再向东南方向移动的特征,西南部环鄱阳湖地区城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其他区域。在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周边50-100公里左右区域已初步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边缘城镇群"。从经济空间联系强度格局演化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组团"多极化、碎片化"特征显著,武汉都市圈组团、长株潭组团和南昌-九江组团扩张显著,从而严重挤压了宜昌组团和萍乡-宜春-新余组团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