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93)
2023(5915)
2022(4919)
2021(4539)
2020(3695)
2019(8531)
2018(8187)
2017(15764)
2016(8765)
2015(9347)
2014(9478)
2013(9422)
2012(8630)
2011(8000)
2010(8090)
2009(7380)
2008(7325)
2007(6542)
2006(5670)
2005(5081)
作者
(27077)
(22339)
(22219)
(21250)
(14158)
(11068)
(10129)
(8690)
(8424)
(7947)
(7822)
(7545)
(7204)
(6961)
(6953)
(6927)
(6692)
(6427)
(6399)
(6285)
(5632)
(5471)
(5366)
(5084)
(5045)
(5021)
(4830)
(4825)
(4673)
(4455)
学科
(38143)
经济(38107)
管理(24319)
(20287)
(16298)
企业(16298)
方法(15798)
数学(13719)
数学方法(13538)
中国(12195)
环境(10671)
地方(10266)
(9787)
(8584)
(7738)
业经(7222)
(6682)
生态(6612)
城市(6578)
(6380)
(6021)
农业(5832)
(5822)
理论(5705)
资源(5594)
(5283)
金融(5283)
(5233)
银行(5221)
技术(5047)
机构
大学(125919)
学院(125712)
(50323)
经济(49048)
研究(48813)
管理(47106)
理学(40695)
理学院(40082)
管理学(39346)
管理学院(39103)
中国(34247)
科学(32254)
(28070)
(25361)
研究所(23445)
(23027)
(21635)
中心(21623)
业大(20476)
(18410)
(18402)
(18264)
师范(18095)
农业(18046)
财经(17659)
北京(17561)
(16077)
科学院(15149)
经济学(15064)
(15041)
基金
项目(90794)
科学(72176)
基金(66740)
研究(61890)
(59900)
国家(59481)
科学基金(50748)
社会(40606)
社会科(38616)
社会科学(38601)
基金项目(36108)
(35434)
自然(33959)
自然科(33130)
自然科学(33120)
自然科学基金(32491)
(30646)
教育(27239)
资助(26427)
编号(22525)
重点(21172)
(19885)
(19461)
(18197)
计划(17800)
成果(17563)
国家社会(17282)
创新(17190)
科研(17171)
课题(16622)
期刊
(54546)
经济(54546)
研究(36099)
中国(23125)
学报(21708)
科学(20712)
(19443)
管理(15750)
大学(15727)
(15650)
学学(15032)
农业(13480)
教育(10589)
(9613)
金融(9613)
技术(9268)
资源(8921)
问题(8657)
财经(8229)
经济研究(8158)
业经(8105)
(7952)
城市(7257)
(7164)
(6959)
科技(6696)
统计(6610)
(6407)
现代(6214)
(6170)
共检索到181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屹  梁砺波  张景乾  
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的分配公平与配置效率是可持续共享区域生态资源的保证。论文在测算2005—2014年关中城市群生态足迹的基础上,以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GDP分别表征区域内自然资本需求、自然资本收益、人造资本收益,采用基尼系数、时空分析指标、生态承载系数、经济贡献系数分析区域资源分配公平与配置效率的程度。结果显示,2005—2014年,关中城市群生态承载基尼系数、经济贡献基尼系数、综合基尼系数分别置于[0.18,0.20]、[0.24,0.29]、[0.23,0.28]区间。同时,结果表明,关中城市群GDP上升趋势显著快于生态足迹,生态要素匹配较好,其中,咸阳市、宝鸡市、铜川市属相对"高生态承载贡献、低经济贡献"城市,西安市、杨凌示范区属相对"高经济贡献、低生态承载贡献"城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屹  梁砺波  张景乾  
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的分配公平与配置效率是可持续共享区域生态资源的保证。论文在测算2005—2014年关中城市群生态足迹的基础上,以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GDP分别表征区域内自然资本需求、自然资本收益、人造资本收益,采用基尼系数、时空分析指标、生态承载系数、经济贡献系数分析区域资源分配公平与配置效率的程度。结果显示,2005—2014年,关中城市群生态承载基尼系数、经济贡献基尼系数、综合基尼系数分别置于[0.18,0.20]、[0.24,0.29]、[0.23,0.28]区间。同时,结果表明,关中城市群GD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马新萍  龙双双  李玉婷  武涛  
针对陕西关中地区生态环境受规划驱动特征,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过去关中地区生态安全存在的影响,来评估预测未来关中地区的生态安全可能潜在的影响,旨在为规划与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DPSR模型评估关中地区2011年、2014年、2018年生态安全演变特征,结果发现关中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基本都在向好的方向演变,且变化的幅度都不大。而单向指标表明西安市的生态环境发展更占优势。此外,由于DPSR模型能够较好反映规划对城市生态安全时空演变所起的驱动作用,且以规划控制指标作为评价数据源,便于规划及建筑专业人员应用,故鼓励将其运用于城市新区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璐  孙才志  邹玮  奚旭  
本文以水足迹作为我国用水总量、灰水足迹作为污染水量的真实考量,选择GDP、人口、耕地面积、水资源4个指标作为影响用水量的主要因素。利用基尼系数、水资源消费杠杆系数和灰水承载压力系数对1997-2011年我国用水公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1997-2011年我国用水公平性处于"相对公平"阶段,水足迹综合基尼系数和灰水足迹综合基尼系数持续在0.27~0.32间波动,耕地面积、水资源仍是制约我国用水公平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水足迹-人口基尼系数也不可避免会影响我国用水公平未来的发展趋势。空间维度上,依照用水总量和污染水量的角度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三类:高度不公平、中度不公平和低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耕  王嘉丽  王彦双  
鉴于生态经济系统的开放性特征,在全面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的基础上构建了能值-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区域能值密度计算辽河流域15个城市2001—2012年间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变化,并且借助GIS技术平台探索流域内生态安全及生态赤字时空演变趋势。12年来辽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均有所增加,但是生态足迹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生态承载力,致使流域内除2001与2009年略有生态盈余外,其余年份均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虽在波动下降,但整体指数值仍大于1,辽河流域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与东辽河地区和西辽河地区相比,辽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较差,大部分地区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并且长期出现生态赤字...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云凤  
本文采用30个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分省市分行业碳排放数据,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度京津冀碳足迹和空间、产业分布。结果表明:与2007年相比,2010年京津冀碳足迹增加了29.57%,其中天津增长最快。北京和天津是隐含碳净调入,河北是隐含碳净调出。京津冀三地碳足迹关键部门分布集中且相似度较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三地应统一规划,综合评价,协调治理京津冀污染排放问题。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向荣  潘艳  李丽芳  
近几年各地区成人高等教育报名人数与实际招生计划间比例出现了严重不均,不同地区间成人高等教育权利"不公平"现象日益凸显,这除了与各地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不均的原因外,还与各地区职业教育、城镇化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本文旨在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期望能对成人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闫云凤  
采用2007年和2010年中国30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分省市分行业碳排放数据,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结构分解分析(MRIO-SDA)模型测度京津冀碳足迹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碳足迹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北京处于人均碳足迹和碳足迹强度下降阶段,天津和河北处于碳足迹总量和人均碳足迹增加、碳足迹强度下降阶段;北京和天津是隐含碳净调入地区,河北是隐含碳净调出地区;人口增长、人均消费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变化是京津冀碳足迹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技术进步和生产结构变化部分抑制了碳足迹的增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减排政策的制定不能一刀切,应统一规划、综合评价、协调治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晖  范宇  李志英  易娜  刘大邦  杨树华  
香格里拉县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地区的核心部分,其生态安全备受世人关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香格里拉县2002~2008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该县人均生态足迹从0.549ghm2上升到0.717 ghm2,年均增加4.37%;生态承载力从0.768 8 ghm2下降到0.621 7 ghm2,年均下降2.73%。根据生态压力指数分析,2002~2004年属于生态较安全期,2005~2007年属于生态稍不安全期,从2008年起生态盈余成为生态赤字进入较不安全期。运用灰色系统方法预测了2009~2013年生态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预测从2011年起已进入生态很不安全期,到2...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佰瑞   胡明茜  
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市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模型,系统考察中国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水平呈上升趋势,长三角城市群趋于平稳,珠三角城市群呈下降态势;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空间演变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城市群呈现由“面”向“点”转变的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呈“三点”分布状并逐步向外发散、京津冀城市群则以北京市为起点并逐步向南发展。(2)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存在σ收敛特征,珠三角城市群不存在σ收敛;三大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不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佰瑞   胡明茜  
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市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模型,系统考察中国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水平呈上升趋势,长三角城市群趋于平稳,珠三角城市群呈下降态势;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空间演变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城市群呈现由“面”向“点”转变的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呈“三点”分布状并逐步向外发散、京津冀城市群则以北京市为起点并逐步向南发展。(2)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存在σ收敛特征,珠三角城市群不存在σ收敛;三大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不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吉岗  杨红娟  
滇中城市群均衡发展动态演化趋势:人口的发展状况呈现极化—极化—收敛态势;第二产业的发展状况呈现收敛—收敛—极化态势;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呈现极化—收敛—收敛态势。空间联系动态演化趋势:昆明市与其他城市的相互影响力逐渐增强但增长速度放缓,且存在显著差异,交通距离已成为滇中城市群空间联系的主要障碍,蒙自市与蒙自城镇组团其他城市之间的影响力也呈现该特征;昆明市对其他城市的辐射能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速度也放缓,主要原因是2008年后滇中城市群的发展速度均下降且总体呈收敛趋势,蒙自市对其他城市的辐射能力相对较弱。建议集中优势资源发展昆明市,强化辐射带动能力,依托蒙自市的区位优势,建立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贸易中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东前,姚士谋,张红  
文章分析了三级水平上的城市影响域 ,指出产业差异是形成城市间联系的基本动力 ,并通过交通和通讯网络得以实现 ,历史基础和城市等级规模在本区域城市联系的形成中具有特殊作用。进一步论述了差异巨大、结构畸形为特征的城市群等级规模特点 ,分析了职能结构细化特征 ,阐明了城市群空间网络框架、集聚分布型式和三级多核圈层分布规律。最后提出城市群结构优化的措施 :加快城市化进程 ,扩大城市群体规模 ,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西安的中心作用 ,形成以首位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内部联系网络 ,城市发展轴线的多元化和与周边城市群联系的强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萱伊  李俊翰  谢炳庚  谢婧  
【目的】在城市群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加强生态廊道适应、消解城市生态风险的能力,构建更具韧性的生态安全格局。【方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本底与“风险、连通、潜力”进行生态韧性评价,依照生态韧性评价结果提取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分析韧性变化及不同政策背景下的生态廊道空间格局演变。【结果】1)2007—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韧性总体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态势,生态韧性平均值呈下降趋势,由0.52降为0.47,整体分布较为稳定,中等和中低生态韧性空间区域变化幅度最大;2)生态源地数量减少,空间分布维持东、南部密,西部稀疏的格局;3)生态廊道呈“Y”字型分布,整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廊道质量呈东高西低的态势,空间分异明显。长株潭城市群生态韧性变化影响着生态廊道形态、结构变化,使得部分生态廊道存在消亡、改道的情况,廊道变化区域集中在湘潭市西部与株洲市中部地区。【结论】基于生态韧性评价结果划定生态源地,识别生态廊道,有助于提高廊道抗风险能力,构建更为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维护城市群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两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筑牢生态基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毛锦凰  
本文采用动态的均衡因子,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甘肃省2000—2009年10年来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研究,并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甘肃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00—2009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611hm2增加到2.182hm2(见图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1.180hm2逐年减少到1.106hm2,表明生态足迹(即生态承载力需求)与生态承载力供给呈反向发展趋势(见图2),且生态赤字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可见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而影响甘肃省生态足迹变化的主要是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通过分析其影响因子从而为制定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