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59)
- 2023(11565)
- 2022(10218)
- 2021(9412)
- 2020(7737)
- 2019(17956)
- 2018(18008)
- 2017(35034)
- 2016(19234)
- 2015(21468)
- 2014(21539)
- 2013(21495)
- 2012(19684)
- 2011(17662)
- 2010(17502)
- 2009(15507)
- 2008(14786)
- 2007(12515)
- 2006(10934)
- 2005(9317)
- 学科
- 济(77748)
- 经济(77662)
- 管理(54896)
- 业(48510)
- 企(40354)
- 企业(40354)
- 方法(35248)
- 数学(30604)
- 数学方法(30256)
- 学(21764)
- 中国(20777)
- 农(18905)
- 地方(16942)
- 财(16924)
- 环境(16780)
- 业经(15833)
- 和(13391)
- 农业(12724)
- 理论(12552)
- 贸(12264)
- 贸易(12259)
- 划(11882)
- 易(11789)
- 制(11459)
- 技术(11203)
- 务(10621)
- 财务(10563)
- 财务管理(10548)
- 企业财务(10025)
- 土地(9859)
- 机构
- 大学(271813)
- 学院(268874)
- 管理(110017)
- 济(101660)
- 经济(99170)
- 理学(96157)
- 理学院(94988)
- 管理学(93271)
- 管理学院(92816)
- 研究(91267)
- 中国(65256)
- 科学(60517)
- 京(58760)
- 所(45873)
- 农(44650)
- 财(43888)
- 业大(43343)
- 研究所(42483)
- 中心(40975)
- 江(37836)
- 范(37005)
- 北京(36698)
- 师范(36673)
- 财经(36409)
- 农业(35187)
- 院(34021)
- 经(33198)
- 州(31064)
- 师范大学(30135)
- 经济学(29400)
- 基金
- 项目(195551)
- 科学(154025)
- 基金(142782)
- 研究(139025)
- 家(125775)
- 国家(124807)
- 科学基金(107211)
- 社会(86717)
- 社会科(82083)
- 社会科学(82059)
- 基金项目(77706)
- 省(75865)
- 自然(72590)
- 自然科(70881)
- 自然科学(70867)
- 自然科学基金(69566)
- 划(65117)
- 教育(62486)
- 资助(57511)
- 编号(56162)
- 成果(43942)
- 重点(43887)
- 部(42299)
- 发(41505)
- 创(40164)
- 课题(38296)
- 科研(37914)
- 创新(37495)
- 计划(36523)
- 教育部(35613)
- 期刊
- 济(106474)
- 经济(106474)
- 研究(75755)
- 中国(48177)
- 学报(45128)
- 科学(43231)
- 农(39185)
- 管理(37534)
- 大学(33039)
- 学学(31219)
- 财(30275)
- 农业(27582)
- 教育(26855)
- 技术(21396)
- 业经(17569)
- 融(17148)
- 金融(17148)
- 财经(16298)
- 经济研究(16056)
- 问题(15460)
- 资源(15257)
- 图书(14855)
- 科技(14050)
- 业(13871)
- 经(13753)
- 理论(13116)
- 现代(12548)
- 技术经济(12333)
- 实践(12278)
- 践(12278)
共检索到3757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周璟茹 赵华甫 吴金华
研究目的:探究关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关系,梳理二者演化特征。研究方法:脱钩分析,面板数据模型构建。研究结果:(1)2000—2014年关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碳排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城市间差异明显;(2)关中城市群整体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尚未脱钩;(3)关中城市群土地利用集约度与碳排放强度曲线呈现倒N型。当土地利用集约度达到临界值后,碳排放强度将会逐步递减,并趋于平稳。研究结论:关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尚未脱钩且土地利用集约度未达到临界值,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郭斌 雒溦
在纳入环境负效应所带来的非期望产出的前提下,运用改进的DEA模型对2008—2012年关中城市群5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回归分析来揭示各城市存在土地利用效率分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忽视非期望产出会导致效率值的高估;2关中城市群整体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且各城市均存在投入要素冗余及环境产出不足的问题;3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占比是制约宝鸡、咸阳和渭南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因素,而人口聚集导致的环境压力则是西安所需进一步关注的重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磊 陈恩 董捷
在探讨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机理的基础上,依据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2003、2008和2013年的指标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描述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总体水平较好,协调类型以中度协调为主,且时间序列上表现为逐步提升,空间上形成以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向外扩散逐渐减弱的演变形态;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作用尚未形成显著的空间集聚或扩散效应,城市之间横向作用和关联较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磊 陈恩 董捷
在探讨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机理的基础上,依据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2003、2008和2013年的指标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描述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度总体水平较好,协调类型以中度协调为主,且时间序列上表现为逐步提升,空间上形成以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向外扩散逐渐减弱的演变形态;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作用尚未形成显著的空间集聚或扩散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雄斌 马学广 李贵才
基于珠三角城市群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数据,研究城市-区域尺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现状和特征等问题。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整体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升,但集约利用程度存在显著的时间、空间差异。从时间的角度看,珠三角土地利用集约水平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区域内部差异逐渐降低。从空间的角度看,珠三角土地利用可以分为高度集约城市、中度集约城市和低度集约城市三种类型,集约水平呈现从核心区向外围区、边缘区不断衰减的空间特征。珠三角未来发展应该转变土地管理机制,创新土地市场,提高建设用地的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俊峰 张安录 董捷
本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测算其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对城市圈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和脱钩模型对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表明:2002-2010年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是提高的,2010年为0.8051,年均增长2.06%,但其内部城市单元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明显;2002-2010年城市圈土地利用平均碳排放强度逐年增加,2010年为0.1008万t/km2,年均增长10.42%,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呈高度正相关,总体上处于未脱钩状态,但已有明显脱钩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东前,姚士谋,张红
文章分析了三级水平上的城市影响域 ,指出产业差异是形成城市间联系的基本动力 ,并通过交通和通讯网络得以实现 ,历史基础和城市等级规模在本区域城市联系的形成中具有特殊作用。进一步论述了差异巨大、结构畸形为特征的城市群等级规模特点 ,分析了职能结构细化特征 ,阐明了城市群空间网络框架、集聚分布型式和三级多核圈层分布规律。最后提出城市群结构优化的措施 :加快城市化进程 ,扩大城市群体规模 ,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西安的中心作用 ,形成以首位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内部联系网络 ,城市发展轴线的多元化和与周边城市群联系的强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全雨霏
关中平原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五大城市群之一,本文从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网络结构、职能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体系演化的基本特征,针对当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镇体系存在的等级规模发育不成熟、城市经济联系不充分、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提出了支持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构建网络化城镇布局形态,推进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的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 城镇体系 关中平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键 毛德华 蒋子良 李科
文章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碳源—碳汇模型,测算并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2007—2017年土地利用的碳收支量,并在此基础上应用LMDI分解模型与Tapio脱钩模型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7—2017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的净碳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9.79%;(2)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用地规模是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增长的正效应因素,碳排放强度与土地利用效率是抑制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增长的负效应因素;(3)10年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除2009—2010年、2015—2016年呈现扩展连接外,其余年份处于弱脱钩状态。最后,从碳减排与碳增汇视角提出土地低碳利用的政策建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杨建平 顾中洋 王晓平
选取西安、宝鸡和咸阳三个城市住宅价格的月度数据,运用协整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关中区域城市群房地产价格波动的特征及关联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不同城市的住宅价格变动具有很强的联动效应,中心城市西安主导城市房价、影响着其他城市住宅价格的变化和走势。
关键词:
住宅价格 关中城市群 协整检验 关联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王鸣 江佳遥 楼铱
基于城市群内部联系视角,重点研究浙中城市群空间和功能结构特征。研究通过抽样调查获取浙中城市群城市间人口出行相关信息,设计表征城市群人流联系特征的人流指数和出行目的指数,通过量化分析揭示浙中城市群空间上表现多中心网络状结构特征,功能上呈现多个经济中心并逐步弱化的行政中心结构特征,层级结构表现为扁平化。以此引导浙中城市群的功能规划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群结构优化和功能互补。
关键词:
浙中城市群 内部联系 人口流动 结构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安宁 牛陆 刘霈珈 李玉峰
从流域地理分异的视角探讨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是合理利用国土空间、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基础。基于构建的长时序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核算2009—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解析各城市群碳排放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碳排放整体表现出收敛态势,峰值大多出现在2012和2017年,2013年为低值聚集年;流域上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异特征。(2)莫兰指数表明各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呈正向显著空间自相关,形成上中游以鄂尔多斯、榆林和下游以潍坊、临沂为辐射面的高—高聚集地,以及上游环兰州、西宁的低—低聚集地。(3)不同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不尽相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城镇化率和土地利用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持续性的高影响;主导因素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决定了不同城市群的提升策略各有差异。未来黄河流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应在考虑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分区分时施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袁晓玲 方莹 张宝山
本文构建了测度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基于1990—2009年关中城市群的时间序列数据,测度了关中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关中城市群能源消费与城市化水平的动态因果关系,为制定关中城市群合理的城市化方案和科学的能源消费政策提供依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祝福云 王欣平 徐欣妍
城市群作为承载发展要素的重要空间载体,数字经济是增强其经济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要素。本文依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中的数字经济划分标准,结合我国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实践,建立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3-2022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及其内部11个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通过可视化处理分析其内部城市的时空特征。研究发现:关中平原城市群数字经济整体呈现波动增长,数字经济分项指标存在短板,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发展差异化明显,且影响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速度的因素不同。据此,提出对策:充分发挥各地区位优势,推进城市群数字经济协调发展;高效利用政策红利,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保障措施“双管齐下”;将一体化发展与差异化战略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城市群数字经济建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世超 柯新利
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中国8个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要素冗余度对效率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但空间上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格局,东部地区呈现高值集聚现象,中西部地区呈中心—外围格局;资本过度投入、工业二氧化硫高排放是土地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且各要素冗余度呈现东部地区低、中西部地区高和大城市低、小城市高的分布格局。据此认为,应增强城市群间及其内部的合作,对中西部地区或小城市给予更多的技术支持,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环保治理力度,促进区域协同绿色发展,以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整体改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