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6)
- 2023(2066)
- 2022(1785)
- 2021(1704)
- 2020(1545)
- 2019(3469)
- 2018(3362)
- 2017(5840)
- 2016(3592)
- 2015(3775)
- 2014(3794)
- 2013(3875)
- 2012(3859)
- 2011(3608)
- 2010(3601)
- 2009(3483)
- 2008(3425)
- 2007(3113)
- 2006(2769)
- 2005(2533)
- 学科
- 济(14242)
- 经济(14236)
- 学(9834)
- 管理(5159)
- 地方(4957)
- 业(4584)
- 农(3974)
- 方法(3957)
- 法(3308)
- 数学(3306)
- 数学方法(3226)
- 农业(3044)
- 中国(3030)
- 地方经济(2921)
- 经济学(2769)
- 企(2544)
- 企业(2544)
- 理论(2265)
- 业经(2255)
- 融(2196)
- 金融(2193)
- 教育(2004)
- 环境(1970)
- 和(1842)
- 制(1777)
- 财(1759)
- 生态(1724)
- 贸(1641)
- 贸易(1639)
- 及其(1602)
- 机构
- 大学(55502)
- 学院(53430)
- 研究(24183)
- 科学(19408)
- 农(17762)
- 济(16300)
- 中国(15982)
- 经济(15916)
- 所(14771)
- 农业(14350)
- 研究所(13782)
- 业大(13346)
- 管理(12881)
- 京(12638)
- 理学(10687)
- 理学院(10379)
- 中心(10122)
- 管理学(9852)
- 管理学院(9752)
- 省(9593)
- 农业大学(9466)
- 室(9134)
- 院(8668)
- 江(8633)
- 实验(8505)
- 实验室(8189)
- 科学院(8147)
- 范(8114)
- 北京(7928)
- 师范(7918)
共检索到817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扈丹 闫小英 黄敏
【目的】明确葡萄二黄斑叶蝉(Arboridia koreacola Matsumura(1932))在陕西关中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消长规律,为探索其综合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2-05-08在陕西关中不同地区对葡萄二黄斑叶蝉进行田间普查和寄主调查。于2013-04-11-10-01对葡萄二黄斑叶蝉种群消长动态进行田间系统调查,并结合室内饲养观察,分析种群发生数量、虫态、龄期,确定其生物学特性和各世代发生规律。【结果】葡萄二黄斑叶蝉在陕西关中地区1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园内外落叶、杂草、土缝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于葡萄展叶期开始取食危害。除第1代若虫、成虫发生量大且较集中外,其后各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铁光 周社文 王文艺 何建云 成进 周检军 唐红健
为了解黄花菜检疫性害虫V脊菱蜡蝉(OliarusvicariousWalker)的生物学特点及发生规律,于2003-2004年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结果表明,V脊菱蜡蝉在湖南一年发生1代,以若虫越冬,一年中在6月下旬出现一次明显的成虫高峰.若虫在(25±1)℃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的历期为153d,卵期22d,若虫期125d,成虫期6d.V脊菱蜡蝉在人工气候条件下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42℃和422.14日度,若虫各龄(1至5龄)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6.24,13.30,8.19,5.80,13.60℃和1056,464.85,264.57,466.58,238....
关键词:
V脊菱蜡蝉 生物学特性 消长规律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博 杨红 傅俊范 邢志远
对葡萄房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该菌在5~30℃中都能正常生长,最适温度为25℃;菌丝致死温度为56℃,10m in;分生孢子在5~30℃之间均能萌发,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在5%蔗糖、5%葡萄汁中孢子的萌发率较高;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以上。
关键词:
葡萄 房枯病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彦 刘长远 赵奎华 苗则彦 梁春浩
对葡萄白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具有较宽的酸碱度适应范围,最适pH值为3~5;PDA是病原菌培养的较好培养基;在营养方面,不同碳源对病菌生长快慢顺序是:单糖>双糖>多糖,葡萄糖是较佳的碳源;不同氮源影响病菌生长速度的顺序是:无机氮>有机氮,最适氮源为NH4Cl。碳源比氮源更适合该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碳源中葡萄糖、氮源中NH4Cl和KNO3溶液最适合分生孢子萌发,适宜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温度为25℃左右。适宜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pH值4~6,最适pH值为5。光暗交替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
关键词:
葡萄白腐病 生物学特性 白腐垫壳孢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润唐 魏文娜
为了给湖南葡萄的品种改良提供可以利用的本地野生品种资源 ,对湖南省境内广泛分布的 3种野生葡萄资源毛葡萄、刺葡萄和华东葡萄的生物学特性及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 .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 ,毛葡萄、刺葡萄花粉形态和花粉表面特征相似 ,由此推断二者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华东葡萄的花粉形态和花粉粒表面特征与毛葡萄和刺葡萄差异较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翠疃 李大乱 苏海峰 徐国良
经1989~1991年研究表明:在冀中南地区,茶翅蝽每年发生1~2代,黄斑蝽为1代。两者均在4月上旬~6月中旬出蛰,在8月下旬~10月下旬开始越冬。越冬代成虫平均寿命,茶翅蝽为301d,黄斑蝽328.5d,茶翅蝽第一代为31.65d。两种蝽象的主要寄主为泡桐、梨、桃、苹果和杨等。在同一时期不同寄主或不同时期同一寄主上的种群数量差别很大。成虫扩散距离,茶翅蝽2km、黄斑蝽3km。同时还研究了蝽象的产卵量、生活史、危害习性和寄生天敌等,针对这些生物学特性,提出了“综合措施、联合行动”的新防治策略,并取得了显著防治效果。
关键词:
茶翅蝽 黄斑蝽 生物学特性 防治技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天森 王浩杰 徐企尧 华正媛 林长春
竹蝉在浙江省为 6a1代 ,若虫于地下吸食竹子鞭、根的汁液 ,以卵在竹上枯枝中和各龄若虫在土下越冬。成虫发生在 6月底、7月初到 9月上中旬 ,刺吸竹、树枝汁液为补充营养 ,有扑灯、鸣叫习性 ;7~ 8月在竹上已死 2~ 3年的枯竹枝上产卵 ,每产卵孔中有卵 12~ 2 1粒 ,卵于下年 7月上旬孵化。若虫 5龄 ,生活于土下 5~ 4 0 cm深的竹鞭两侧 ,每穴 1虫 ,虫穴与地面有垂直的通气孔 ;若虫性好斗 ,两虫相遇 ,常争斗致伤或致死。天敌较多 ,重要的有竹蝉卵旋小蜂 ,3 8.3 %~ 4 1.4 %的产卵孔中发现有旋小蜂的幼蜂 ,1头幼蜂可食竹蝉卵 2~ 4粒。竹蝉履甲取食若虫 ...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袁月 周如军 傅俊范 卢占慧 史晓琪 李自博
为了探究人参灰霉病新流行成因,对来源不同寄主和地区的16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PJar1、PJaL3、PycL1和PJLL1最适培养基为Psa,FsyL1、PJaL1、PJaL2、PyLL1、PBLL1、PQaL1、PHLL1和LsyF1最适培养基为PDa,其余菌株最适培养基为查氏培养基;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均为5~25℃,FsyL1、PJLL2、PrHL1、PHLL1和LsyF2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其余菌株在20℃时生长最快;供试菌株在P H值3~11的范围内均能生长,PycL1和Ls...
关键词:
人参 灰霉病 生物学 致病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欢欢 张学尧 刘晓健 马恩波 张建珍
【目的】研究飞蝗葡萄糖胺-6-磷酸-N-乙酰转移酶(glucosamine-6-phosphate-N-acetyltransferase,GNA)的特性及生物学功能,为探讨飞蝗表皮几丁质的合成机制及研发新型绿色环保杀虫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飞蝗EST数据库中搜索GNA的cDNA序列,并与其它物种GNA序列进行同源比较;设计飞蝗GNA特异性表达引物,分析5龄第2天不同组织样品间的表达差异及5龄第1天至第7天表皮中GNA表达量的变化;构建pET-28a(+)蛋白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菌株中表达GNA重组蛋白,Ni柱亲和纯化重组蛋白并分析重组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惠竹梅 岳泰新 张瑾 程建梅 李华
【目的】在葡萄园行间生草条件下研究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其相关性,阐明土壤生物学指标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方法】在酿酒葡萄园行间播种白三叶草、紫花苜蓿和高羊茅,以清耕为对照,测定土壤5种微生物数量、6种土壤酶活性及8个养分指标,分析其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行间生草总体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提高,但高羊茅处理使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降低;行间生草均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白三叶草和紫花苜蓿处理使葡萄园土壤碱解N、全N、速效K含量升高,高羊茅处理使其降低,禾本科牧草高羊茅活化P的作用较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全P、速效K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娜娜 贾生海 张芮
为了分析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下,设施延后栽培葡萄土壤生物学特性(包括土壤蔗糖酶、脲酶、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处理对果实产量与品质影响,于2013-2015年在甘肃省张掖市灌溉试验站进行了设施延后栽培葡萄灌溉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萌芽期-新梢生长期水分亏缺处理能够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开花期水分亏缺处理与CK处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果实膨大期-着色成熟期水分亏缺处理对本阶段土壤蔗糖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萌芽期是最适宜通过水分亏缺方式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的时期。萌芽期水分亏缺处理和着色成熟期水分亏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德友 廖国会 何崇军
2008~2009年,在贵阳市海拔1100 m地区进行了水稻赤斑禾沫蝉的发生规律调查和8种农药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田间消长出现明显的单峰型,发生期在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盛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峰期在8月上中旬,防治适期应在8月上旬;筛选出3%啶虫眯乳油20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4000倍液等5种药剂的防效较高,药后1 d,防效为97.18%~100.00%;药后3 d,防效为95.86%~100.00%;药后7 d,防效为85.34%~97.12%;药后14...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周成刚 张卫光 乔鲁芹 孙绪艮 王志勇
研究东方真叶螨的生物学特性、有效积温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18~30℃范围内,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22·5~27·5℃范围内,雌成螨寿命8~10d,雄成螨寿命4~6d。雌成螨有明显的“护卵”习性。分别用最小二乘方法、直线回归法、最小变异系数法和直接最优法计算了该螨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并预测了年发生代数。4种方法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该螨1年有2次发生高峰:第1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2次在9月中旬至下旬,以第1次高峰螨口数量最大,危害最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林玉 杨海艳 王馨 杨斌 董志渊 杨丽英 李绍平
对藿香叶斑病进行病原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该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硝酸钠。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和pH值范围均较广;25~32℃菌丝生长良好,速度快,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为6.0~7.0,弱酸性更利于孢子萌发;光周期对菌落生长的影响不大,但是光照有利于分子孢子萌发。供试的杀菌剂中以代森锰锌和扑海因的抑菌效果最好。
关键词:
藿香 叶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丽 潘龙其 王生荣 袁庆华 王瑜 苗丽宏
为明确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0和25℃;最适培养基有V8培养基、苜蓿煎汁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pH 3~12均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pH均为6;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光照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分生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在相对湿度(R...
关键词: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