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43)
- 2023(15252)
- 2022(13234)
- 2021(12265)
- 2020(10127)
- 2019(23206)
- 2018(23096)
- 2017(44078)
- 2016(24138)
- 2015(27194)
- 2014(27128)
- 2013(26825)
- 2012(24828)
- 2011(22601)
- 2010(22791)
- 2009(21148)
- 2008(20656)
- 2007(18317)
- 2006(16376)
- 2005(14272)
- 学科
- 济(96116)
- 经济(95978)
- 管理(69495)
- 业(67077)
- 企(52855)
- 企业(52855)
- 方法(40618)
- 农(35366)
- 数学(34906)
- 数学方法(34468)
- 财(26821)
- 中国(25721)
- 业经(24305)
- 农业(23588)
- 学(23006)
- 制(22189)
- 地方(21958)
- 环境(15560)
- 贸(15408)
- 贸易(15400)
- 理论(15383)
- 银(15082)
- 银行(15033)
- 务(15013)
- 和(14948)
- 财务(14945)
- 体(14915)
- 财务管理(14910)
- 易(14869)
- 融(14543)
- 机构
- 大学(351189)
- 学院(348386)
- 管理(135934)
- 济(134835)
- 经济(131673)
- 研究(120073)
- 理学(117781)
- 理学院(116326)
- 管理学(114239)
- 管理学院(113600)
- 中国(87849)
- 科学(75948)
- 京(75101)
- 财(64554)
- 农(61187)
- 所(60724)
- 研究所(55453)
- 中心(54114)
- 业大(53367)
- 江(51967)
- 财经(50874)
- 范(48869)
- 师范(48445)
- 北京(47082)
- 农业(46869)
- 经(46117)
- 院(43410)
- 州(41991)
- 经济学(40428)
- 师范大学(39535)
- 基金
- 项目(241846)
- 科学(190563)
- 研究(176757)
- 基金(176100)
- 家(154348)
- 国家(153069)
- 科学基金(130703)
- 社会(111506)
- 社会科(105378)
- 社会科学(105353)
- 基金项目(94422)
- 省(93618)
- 自然(84817)
- 自然科(82782)
- 自然科学(82763)
- 自然科学基金(81266)
- 教育(79942)
- 划(79605)
- 编号(72236)
- 资助(70718)
- 成果(59841)
- 重点(54479)
- 部(53267)
- 发(51640)
- 创(49667)
- 课题(49644)
- 创新(46373)
- 制(46271)
- 国家社会(46003)
- 科研(45991)
- 期刊
- 济(153382)
- 经济(153382)
- 研究(103641)
- 中国(67074)
- 农(59901)
- 学报(58212)
- 科学(54369)
- 财(48227)
- 管理(47574)
- 大学(44129)
- 学学(41619)
- 农业(40181)
- 教育(38003)
- 融(29738)
- 金融(29738)
- 技术(27428)
- 业经(26248)
- 财经(24554)
- 经济研究(22314)
- 经(20812)
- 问题(20366)
- 图书(19540)
- 版(18321)
- 业(18260)
- 科技(17192)
- 理论(16612)
- 资源(16524)
- 现代(15689)
- 技术经济(15472)
- 业大(15402)
共检索到510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园林 刘玉亭 权东计
以关中地区的乡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干预、社会变迁、空间演变"的辩证分析视角,从政府、乡村二元主体出发,分析其演变特征及机制。通过历史追踪,总结了关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繁荣—弱化—复兴—衰落—迷茫"的演变历程。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主体是政府和乡村,不同时期驱动力分别表现为乡村内生发展、制度干预、乡村内生恢复、乡村离散、行政干预。行政力量的强制介入会造成传统公共空间的衰落,而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单靠乡村内生生长也难以为继。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充分正视行政力量再次干预造成的乡村公共空间衰落问题,进而更多重视在多方力量协调互动下实现其有机生长。
关键词:
乡村公共空间 演变 机制 关中地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春程 孔燕 李广斌
以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动力机制为主线,对建国后不同时期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原因。经过研究认为,计划经济以来,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国家力量呈现"全面渗透→退场→弱化→回归"的转向,乡村公共空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异化",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走向"复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趋"衰亡",新时期乡村建设中对村民需求的忽视以及乡村文化的丢失,导致乡村公共空间的"迷失"。最后,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乡村 公共空间 演变特征 驱动机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忠潮 李磊 金萍
选取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典型的西安市长安区、咸阳市淳化县、杨凌示范区和宝鸡市岐山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查资料并借鉴前人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县域乡村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作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长安区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可进入性较强,其乡村性较差;淳化县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与乡村性较强,可进入性较弱;杨凌区可进入性和设施完善性较强,但缺少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岐山县的乡村性最强,其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力及设施较差。乡村旅游资源的综合性定量评价能够明确不同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因素,此种分
关键词:
关中地区 乡村旅游 综合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覃丽琼
[目的]由于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加剧并面临重构,研究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为丰富乡村聚落的市域空间格局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对广西乡村发展和乡村聚落的转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方法]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及GIS空间分析方法,以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为时间节点,对表征乡村聚落空间规模的聚落人口密度进行测算与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桂北地区近15年乡村聚落在空间上的演变特征。[结果](1) 2001—2016年桂北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遵循"由西向东"的规律,即西部地区分布密度先下降,继而中部地区下降,最后是东部地区分布密度下降;(2)聚落的分布特点由全区域范围内规模分布趋向于集中分布,最终呈"C"状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即桂林和贺州两市。[结论]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存在聚落密度依然较大、乡村建设"重西部,轻东部"、演化周期长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优化策略:优化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密度升"级";加强"C"区建设;优先建设小城镇,促进就地城镇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聪 王军
一些传统村落依靠自身资源,在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论文运用村落空间纵横向、行为与环境关系比较方法,对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聚落空间及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聚落空间进行比较研究。在分析两村发展历程及村落空间的基础上,归纳了两者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乡村旅游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根据两村各自特点,总结出“物化传承”类型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精神传承”类型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乡村旅游 空间形态 比较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雪兰 安悦 蒋凌霄 米胜渊 谭洁 周国华
以长株潭地区为例,运用函数模型法、空间集中度、功能识别、空间局部自相关等多种定量方法,对区域乡村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地域分异特征、类型划分、形成机制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地区的乡村功能空间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功能的空间聚集程度都比较低,布局较为分散,工业生产功能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梯状特征,呈现出由城市群中部向东西两侧、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农业生产功能则呈现出东西两翼强,而中部弱的特征,与工业生产功能基本呈相反分布的态势,社会保障功能普遍偏低,呈低值聚集分布状态,总体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域逐渐减少的态势,生态旅游功能较高的地域较为均匀地分散在城市群的周边县市区,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域。(2)各县市功能组合形式多样,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共有11种功能类型,大部分的地域单元属于综合型或多功能组合型,单一功能主导型的地域单元相对较少。(3)长株潭地区各类型地域功能的形成规律是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影响因素对不同功能类型地域的作用力大小、方向、强度与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严雅琦 田莉 郭旭
我国大都市区集体土地“权利赋能”与“管制限权”相互交织,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有助于理解乡村空间重构的内在机理。研究首先从“发展权—控制权”视角构建了大都市区乡村空间重构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以典型大都市为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个阶段空间重构特征与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1)大都市区乡村空间发展经历了从“无序扩张”到“有序无序并存”再到“有序而失语”的演变过程,其逻辑是乡村土地的权利、权力关系经历了从“强发展权—弱控制权”向“弱发展权—强控制权”转变的过程;(2)土地“发展权—控制权”的消长变化是地方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权利赋能”的选择性执行与土地开发“管制限权”运动式推进的结果。最后,对大都市区乡村土地“发展权—控制权”的平衡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晓东 马利邦 张启媛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研究对象,以DEM和1998、2008年秦安县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8—2008年秦安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秦安县人口和聚落密度较高,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分散,空间扩展特征显著;②秦安县不同高程与坡度上分布的聚落斑块,其数量与面积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均呈正态分布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③聚落沿道路与河流集聚分布的趋向十分明显,随着距河流距离的增加,聚落斑块数量迅速减少;④地形等自然条件决定了秦安县乡村聚落的总体空间分布格局,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交通条件、政策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对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思明 田雄
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对建国后关中地区两个村庄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察。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作用下,乡村区域治理秩序不同,乡村区域公共产品和参与公益事业的水平也不同,借用象限来表达三者间的动态关系。以此为视角,文章认为在新农村建设时期,由于村庄利益博弈、基层政府理性不作为以及国家刚性制度的缺失,该地区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乡村区域治理秩序。文章最后认为在新农村建设时期要形成良好的乡村区域治理秩序,政府制度供给责任不容推卸。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薛颖 权东计 张园林 杨扩
从农村社区重构角度出发,以关中地区为例,通过对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体系及文化活动的总结,对比目前农村社区的公共空间及传统文化状况,分析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保护及文化传承在农村社区重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变迁的动力机制;探究如何在社区重构过程中保护其传统的公共空间及文化,建设人文气息浓厚的农村社区,为农村社区重构及城市社区发展提供借鉴,实现能够安放"乡愁"的城镇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红波 张小林 吴启焰 王亚华
乡村重构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新内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出现阶段性的转变,是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论文通过建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测度指数和理论框架体系并以苏南地区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受乡村系统内外综合因素共同作用,城镇化、工业化、政府调控、乡村自身的更新改造和空间生产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且不同的重构阶段,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和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未来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路径应是基于多重作用力和不同作用模式基础上的、以城乡资源空间重构为导向的综合创新路径,研究有助于丰富乡村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 苏南 乡村地理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梅子 贺勇 陈钰凡 浦欣成
文章将水系作为线索,以浙江萧山地区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获取聚落选址与水系的相关性,结合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将萧山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划分为4种典型模式:丘陵畈田型聚落、湖荡畈田型聚落、泾浜圩田型聚落和标准圩田型聚落,并选取4个典型聚落样本图解其空间形态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农田水利和水运交通对聚落形态生成的影响机制,为水网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和景观特征的保护更新提供思路与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可心 刘科伟 程永辉 赵丹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方案,明确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科学逻辑和发展重点,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对有效推动区域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方法]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域,以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为核心,在评估乡村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关中地区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和重点任务。[结果]关中地区乡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少,传统农业经营增收困难,而环境门槛的提高和资源禀赋的影响,又使得原本薄弱的非农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也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压力;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县域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农业人口就近转移,并据此提高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同时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挖掘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同时,在农村人口外流、农业可投入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乡村发展要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构建便捷交通、移民搬迁等手段引导居民集中居住,逐步构建合理的镇村体系及其相应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并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构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彰显乡村特色风貌的乡村。[结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应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乡村产业振兴与经济发展模式、镇村体系及公共服务配套模式、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及实现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军 顾盼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上的差异化,深刻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及进程。截止目前,基于空间角度对整个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的研究尚无,为推进东北地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乡村聚落的转型,文章对其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分析。[方法]该文采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平均分布密度、核密度估计法,借助GIS10.1,对2016年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进行测算与空间可视化表达。[结果](1)东北地区乡村聚落呈随机分布类型;(2)其下辖的36个地级市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均处于最低等级,且南部高于北部,极化现象非常明显;(3)东北地区乡村聚落在空间规模上表现出由边缘地区向中部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异特征,规模较高的聚落集中在中部地区,包括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哈尔滨、长春等市;规模较低的集中在边缘地区,包括大兴安岭、鹤岗、延边、白山、盘锦等市。[结论]地理位置、城镇化率高、人口净流出大是引起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且解决人口净流问题是核心关键所在。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赵龙英 靳永翥
乡村图书馆的服务机制可分为政府权威机制、市场化机制、志愿机制和混合型机制4种。从理论角度来看,志愿机制和混合型机制更适合乡村图书馆,而且志愿机制方兴未艾;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权威机制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应动态理解和构建贫困地区乡村图书馆服务的提供机制,如构建以混合机制为主、志愿机制为辅的多中心、多层次协同合作的长效供给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