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99)
2023(10568)
2022(8751)
2021(8021)
2020(6894)
2019(15310)
2018(15292)
2017(28910)
2016(16017)
2015(17657)
2014(17508)
2013(17752)
2012(16254)
2011(14366)
2010(14710)
2009(14152)
2008(14631)
2007(13696)
2006(12420)
2005(11288)
作者
(48905)
(41357)
(41168)
(38559)
(26201)
(20168)
(18423)
(16242)
(15570)
(14868)
(14263)
(13924)
(13523)
(13316)
(13033)
(12451)
(12225)
(12164)
(12091)
(11952)
(10703)
(10414)
(10205)
(9597)
(9502)
(9293)
(9292)
(9149)
(8467)
(8454)
学科
(87374)
(70574)
企业(70574)
(66354)
经济(66268)
管理(63275)
(45363)
农业(30285)
业经(27983)
方法(25886)
(25032)
(19357)
财务(19335)
财务管理(19312)
企业财务(18298)
数学(18085)
数学方法(17927)
(16944)
技术(15667)
(15632)
中国(14824)
(13580)
(12972)
(12874)
地方(12686)
(12615)
理论(11961)
经营(11847)
(10980)
贸易(10973)
机构
学院(235606)
大学(226239)
管理(95658)
(95522)
经济(93562)
理学(80458)
理学院(79662)
管理学(78547)
管理学院(78098)
研究(77406)
中国(64567)
(63255)
科学(49863)
农业(48638)
(47737)
(45457)
业大(43723)
(41696)
(39961)
研究所(37733)
中心(36980)
财经(34633)
(31270)
(31166)
(30959)
农业大学(29658)
北京(29292)
经济管理(27838)
(27499)
(27195)
基金
项目(153691)
科学(120276)
基金(110849)
研究(109337)
(98946)
国家(97933)
科学基金(83440)
社会(69331)
社会科(65168)
社会科学(65146)
(63192)
基金项目(59686)
自然(55658)
自然科(54361)
自然科学(54343)
自然科学基金(53416)
(51106)
教育(46846)
编号(44325)
资助(44012)
(38843)
(34595)
重点(34585)
(34450)
成果(34150)
(33949)
(32910)
创新(31571)
科研(29674)
课题(29574)
期刊
(121367)
经济(121367)
(65833)
研究(63841)
中国(49651)
农业(43921)
学报(41789)
(39327)
科学(39114)
管理(39057)
大学(31555)
学学(30751)
业经(26884)
(24872)
(24374)
金融(24374)
技术(20781)
财经(17203)
问题(15832)
经济研究(15686)
教育(15212)
(14885)
农村(14414)
(14414)
(14219)
技术经济(13849)
农业经济(13752)
世界(12850)
现代(12361)
财会(12197)
共检索到365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庞奖励  黄春长  查小春  张旭  
【目的】通过对关中地区不同土壤微形态特征的研究和对比,试图阐明农业管理方式对土壤发育过程和方向的影响。【方法】用偏光显微镜和NIKON NISBR2.2软件对土壤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灌溉和非灌溉土壤均具有Ap1-Ap2-BC剖面构型,但前者分异更明显;粗颗粒矿物组合均以石英和长石占绝对优势;与非灌溉土壤相比,灌溉土壤Ap1和Ap2层中颗粒的长度、等圆直径、周长、面积、圆度、C/F(10μm)值降低的程度更大,残积粘土数量更多且出现一定数量的淀积粘土,孔隙形态更规则和孔壁更光滑。【结论】农业管理方式对土壤剖面分异和微形态有显著的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灌溉可增强风化强度,使颗粒形态细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庞奖励  黄春长  张旭  
【目的】通过对土壤微形态研究试图阐明陕西关中地区现代土壤的发育过程和微形态标志。【方法】用偏光显微镜对LGT剖面不同发生层的薄片进行了观察和影像定量分析。【结果】不同发生层的矿物组合十分相似,石英(Q)和长石(Pl)占绝对优势,但C/F15μm值、不同矿物间的比例、颗粒形态等有明显差异。土壤形成物主要是粘土矿物、方解石和无定形Fe,Ap层中有大量针状方解石微晶、次生粘土和蚯蚓粪粒,BC层方解石数量多且形态最复杂,Bt1和Bt2层方解石很少,但有大量粘土亚胶膜。【结论】所谓的“堆垫土”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下部BC主要是全新世晚期堆积的风积物,表层Ap是2000年以来人类不断施加土粪、风尘堆积和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海燕  张丹  张瑜  青会  杨蒙岭  杨洋  
研究了黑龙江省海伦市黑土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土壤的微形态特征,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形态的影响,为今后合理利用黑土资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黑土土壤粗颗粒矿物组合基本一致,主要是石英和长石矿物,偶有云母;人类耕作活动导致土壤侵蚀加剧,粒径较小的颗粒流失,表土层粗颗粒的特征值(面积、周长、等圆直径、长径、短径)变大。2天然草甸黑土的土壤孔隙度很少且孔隙以管道状为主;人类耕作活动影响的耕地、撂荒地、人工林地孔隙度较大,且孔隙形状不规则,呈堆集性孔隙;退耕还林及土地撂荒对孔隙结构有改善,孔隙度增加。3土壤形成物主要是粘土矿物,B层和C层还有一些呈絮状凝团和斑状的铁锰新生体;土壤有机物在A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紫檀  潘志华  安萍莉  潘学标  妥德宝  赵沛义  
研究退耕还林、退耕还灌、退耕还草不同退耕方式对土壤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耗水主要靠降水满足;3种不同退耕方式的植被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均随降水量而变化;土壤表层(0~30 cm)水分含量相差不大;在30~100 cm土层,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始终高于灌木地和草地,草地的最低;对于0~100 cm土层,林地相对于灌木地和草地能更好地维持土壤水分;2005年3种退耕方式的植被在生长季中对水分的消耗均超过降水补给。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梦云  安韶山  常庆瑞  杜崇松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上5种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碱解N表现为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果园;全N表现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果园;速效P为果园>农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速效K为天然草地>果园≈农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有机质表现为天然草地=农地>灌木林地>人工草地>果园;阳离子交换量(CEC)为灌木林地>人工草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不同利用方式间pH差异不大。2不同种植年限的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上土样间变异性较大,农地次之,而果园各土样间变异性不大。3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慧  郭月峰  姚云峰  祁伟  秦富仓  王佳坤  
【目的】本研究以达拉特旗南部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揭示同一环境条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影响与反馈能力,以期为研究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测量方法测定林地、草地、耕地、撂荒地不同深度土层的碳氮磷含量。【结果】①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8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SOC和TN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表现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农地>撂荒地。②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N变异系数最小属弱变异,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较小;C/P、N/P属中等变异,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较大,研究区植被的生长主要受氮素的营养限制。③研究区土壤C/N、C/P比值主要受SOC含量的影响,N/P主要受SOC和TN含量的影响。【结论】不同利用方式下各元素含量在土壤表层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土壤SOC、TN较TP受到利用方式的影响更为明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韩仲宇  唐希望  同延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梦  李晓亮  蔡晓布  李晓林  张旭博  张俊伶  
【目的】自然植被转变为农业用地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森林或草地转换为农田的面积逐年增加,但其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周转特征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阐明藏东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可为该地区农业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藏东南地区长期耕作的农田(50年以上)及毗邻的自然森林和草地土壤,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技术以及稳定性碳同位素测定,分析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数量、碳含量的差异,探究不同有机碳组分周转差异及其对农田耕作的响应规律。【结果】农田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9.4±2.0) Mg C·hm~(-2),比自然森林的(81.5±8.5)Mg C·hm~(-2)和草地的(71.4±7.3)Mg C·hm~(-2)分别降低了约52%和45%。农田耕作导致粗颗粒有机质(cPOM)数量相对于自然植被降低了63.4%—70.8%,微团聚体(μagg)和黏粉粒(dSilt+Clay)的数量分别增加了10.0%—25.9%和65.7%—86.2%。农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与森林和草地土壤相比降低了51.7%—58.1%,其中不稳定性、物理稳定性和生物化学稳定性有机碳库分别降低79.8%—86.3%、72.4%—73.1%、32.4%—39.8%,且与总有机碳的变化显著正相关,但化学稳定性有机碳库没有显著变化。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不同有机碳组分的C/N值和δ~(13)C值差异明显。农田土壤cPOM组分的C/N值(10.0±0.5)显著低于森林(13.5±0.4),而δ~(13)C值(-21.6±0.5)‰则显著高于森林土壤(-23.6±0.4)‰。微团聚体保护的颗粒有机质(iPOM)和难酸解组分(NH-dSilt+Caly和NH-μSilt+Clay)具有较低的δ~(13)C值(-25.3‰—-27.2‰),并且其C/N在农田土壤为8.4—9.4,显著低于森林土壤(13.5—15.9)。【结论】藏东南地区长期耕作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于自然植被降低了约50%。农业耕作显著加速了不稳定颗粒有机质的周转,减少了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如微团聚体保护的有机碳组分的形成,是导致土壤有机碳库明显下降的关键原因。因此,为有效降低农业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负面影响,免耕和保护性耕作或可成为藏东南农耕区固碳增汇、维持该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选择之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效举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定量地研究了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壤类型开垦利用为水田、旱地、桔园、马尾松、湿地松、杉树、天然林、枫香、牧草、荒草、竹丛林等多种土地利用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位观测,建立了千烟洲土壤信息系统(QYZSIS)和土壤变化数据库,方便而有效地进行了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变化的定量化评价、监测和制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和预测了研究区C、N等养分含量以及降雨、林冠透雨、树干流、径流和淋溶引起的元素输入和输出。提出了相对土壤质量指数(RSQI)的概念,并且依据土壤RSQI的变化值△RSQI较好地研究和评价了研究区土壤质量变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孝玉  李亚娟  李怀有  沈冰  
【目的】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的分形特征,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侵蚀的防治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甘肃省南小河沟流域不同地貌(塬面、坡面、沟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林地、荒地等)的土壤进行分层(0~20,20~60(或20~40,40~60),60~100 cm)取样,采用筛析法和吸管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的土壤颗粒含量和质量分形维数进行测定,利用土壤粒径分形原理,研究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结果】粘粒含量对土壤质量分形维数有显著影响,砂粒和粗粉粒含量的影响较小。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质量分形维数在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土...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蔡岸冬  徐香茹  张旭博  徐明岗  张文菊  
【目的】土壤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固持的重要机制之一。探讨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梦娜  钱会  乔亮  
关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了解其农业干旱脆弱性是科学应对干旱的前提和基础。在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中,为更加科学地选取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将灰色关联聚类分析法和博弈论思想引入脆弱性评价。筛选出10个指标,得到各指标主、客观赋权的组合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构建脆弱性模型,计算得到关中地区各城市的农业干旱脆弱性指标值,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贡献度模型分析得到各指标对每个城市农业干旱脆弱性的贡献度。结果表明,农业干旱脆弱性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西安、渭南、咸阳、宝鸡和铜川。西安市敏感性和恢复性的贡献度相当,有效灌溉面积不足和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较少对西安市农业干旱脆弱性贡献较大。渭南市、咸阳市为恢复性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浩  王利华  
本文通过分析关中地区农业水价现状和问题 ,认为农业水价低于供水生产成本 ,从需求价格弹性分析表明 ,价格对农业用水调节作用大 ,以此提出了价格杠杆调节关中农业用水的措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胜光  廖新荣  蓝佩玲  李淑仪  郑惠典  张育灿  林日强  
分别在花岗岩细砂土和花岗岩粉壤土上,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镁和微肥对豇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花岗岩细砂土上,单施Mg、B、Mo、Cu、Si及混施Mg、B、Mo、Cu对豇豆都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比对照增产10%~60%,而在花岗岩粉壤土上效果不明显;(2)与对照比较,在花岗岩细砂土上单施Mg、B、Mo、Cu、Si对降低豇豆硝酸盐含量有明显效果,其中,单施Cu和Mo的处理作用相对突出,硝酸盐含量比对照低30%和21%,但在花岗岩粉壤土上未降低豇豆硝酸盐含量;(3)细砂土上施镁和微肥有提高豇豆维生素C含量的趋势,且未降低豇豆水溶性糖含量,说明对提高豇豆品质及产量有重要作用;单施B、Cu、...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莹  王数  张晓娜  王秀丽  张凤荣  
通过对北京小西山山前代表性洪积扇的观察研究,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形态特征的影响。通过对土壤薄片的观察,分析土壤微形态特征;用ENVI及MATLAB软件处理图片,并对孔隙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林地(WL1)剖面表层土壤微结构为海绵状结构,而园地(WL2)和菜地(WL3)的表层土壤多呈整块状结构或孔道结构;2)各采样点土壤矿物成分相近,但骨骼颗粒形态特征有较大差异。3)WL1剖面土壤孔隙度较高,以面状孔隙为主,WL2和WL3剖面土壤孔隙度过低,以中小孔隙居多。研究认为:1)林地的土壤微结构较园地和菜地的好,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和管理,园地和菜地使土壤微结构变差,土壤孔隙度下降。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