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
2023(8)
2022(2)
2021(1)
2020(1)
2018(3)
2017(6)
2016(2)
2014(4)
2012(4)
2010(4)
2009(2)
2007(1)
2006(1)
2004(1)
2002(1)
1995(2)
1992(3)
作者
(7)
(6)
(5)
(4)
(3)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学科
中国(7)
(5)
经济(5)
管理(4)
(4)
(3)
(3)
企业(3)
(3)
制度(3)
对外(3)
(3)
(3)
(3)
财政(3)
金融(3)
(3)
银行(3)
中国金融(2)
事业(2)
(2)
关系(2)
(2)
(2)
及其(2)
(2)
商法(2)
地方(2)
外经(2)
对外经济(2)
机构
大学(19)
学院(19)
中国(10)
(10)
管理(10)
经济(9)
理学(8)
理学院(8)
管理学(8)
管理学院(8)
(8)
研究(7)
(6)
教育(6)
(5)
(5)
财政(5)
上海(4)
中心(4)
主义(4)
义学(4)
(4)
公共(4)
共管(4)
(4)
(4)
(4)
研究中心(4)
科学(4)
经济管理(4)
基金
项目(13)
研究(11)
社会(11)
社会科(10)
社会科学(10)
科学(10)
国家(7)
基金(7)
(7)
教育(6)
编号(6)
课题(6)
项目编号(6)
专项(5)
(5)
(5)
创新(5)
(5)
国家社会(5)
(5)
科学基金(5)
人文(4)
成果(4)
教师(4)
教育部(4)
(4)
计划(4)
(4)
15(3)
2020(3)
期刊
中国(16)
(12)
经济(12)
研究(10)
教育(9)
(5)
技术(5)
(5)
会计(4)
会计师(4)
(4)
(4)
(4)
宏观(4)
宏观经济(4)
(4)
(4)
注册(4)
注册会计师(4)
社会(4)
科学(4)
管理(4)
经济管理(4)
职业(4)
(4)
财政(4)
世界(3)
世界经济(3)
(3)
(3)
共检索到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2005年5月13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签署《山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山西大学的意见》,决定共建山西大学,成为山西大学在创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一个新的里程碑。2012年,在省部共建的基础上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踏上了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建设十年来,山西大学在教育部和山西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毛光霞  
[目的/意义]高校智库是智库的重要类型,是高校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智库的发展程度是智库发展与高校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方法/过程]从高校智库的本质特性出发,高校智库受制于支配体系、话语体系、竞争体系,连接政府、学术、市场,是决策信息的提供者、学术知识的生产与贡献者、社会智识的启蒙者,承担着聚合功能。由此,高校智库实现了从“供智”的角色到“共治”的共同体的转型。正是基于此,高校智库内在关系要从共治的共同体这一体系特性出发,探寻高校与智库的关系、市场与智库的关系、政府与智库的关系。[结果/结论]从高校智库发展的聚合功能出发,重新认识高校智库的“共治”共同体特性,需要重新界定高校智库的内涵,反对“擦边球”与“贴牌”,提高知识生产的精准性,减少与事实和问题的脱离,建构中国特色的旋转门机制,维持有效的流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郭庆旺  刘晓路  
陈共先生虽已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本文回顾陈老师的学术生涯,简要归纳总结了他在财政学研究中做出的杰出贡献。首先,他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奠定了新中国财政学的理论根基,特别是国家分配论和社会主义资金理论的开创与发展。其次,他基于综合平衡理论对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理论所做的分析,堪称立足本土、中西合璧的典范。第三,他直面中国制度变迁需要而提出的财税制度与体制改革理论,为利改税、承包制、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等财税领域的重要改革,提供了有积极意义的决策参考。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郭庆旺  刘晓路  
陈共先生虽已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本文回顾陈老师的学术生涯,简要归纳总结了他在财政学研究中做出的杰出贡献。首先,他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奠定了新中国财政学的理论根基,特别是国家分配论和社会主义资金理论的开创与发展。其次,他基于综合平衡理论对财政赤字和财政政策理论所做的分析,堪称立足本土、中西合璧的典范。第三,他直面中国制度变迁需要而提出的财税制度与体制改革理论,为利改税、承包制、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等财税领域的重要改革,提供了有积极意义的决策参考。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王晓勇  
1990年12月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四合谈判在布鲁塞尔中断后,欧共体的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成了欧共体内外更加关注的焦点。一年多来,乌拉圭四合谈判一波三折,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中欧波、匈、捷三国纳入欧共体同心圆之内,欧洲联盟条约终于签署。在上述背景下,共同农业政策的改革,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愈显重要。共同农业政策的由来、发展及改革,值得作一较为全面的介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明月  刘璐  
职业教育多元共治是推动加快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与精神支撑的重要手段。多元共治是强调服务为本、在多方协作下回归发展目标的系统科学治理模式,与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相契合。通过重构治理运行体系、完善治理结构体系、深化治理研究体系、变革治理制度体系,可不断增进公共利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田华  
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黄田华在欧共体国家,农业部门一直是国家干预的重点之一。这一干预包括多种形式,如提供建议和咨询,通过修建基础设施和发放津贴等支持农业生产发展,通过组织和管理市场平抑农产品行情波动影响,通过价格调节引导生产,对农业灾害受害者提供补偿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宁吉喆  
中国倡导的国际产能合作,是指围绕生产能力新建、转移和提升开展的产业与投资合作,主张把中国技术先进、性价比高、品质优良、绿色环保的产能和装备,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需求相契合,与发达国家的建设与改造相契合,旨在为各国企业合作创造新机遇,为区域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为世界经济复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单庆江  
2009年7月8-9日,由商务部与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邀与香港会计师公会共同承办了会计服务分论坛。会计服务分论坛旨在促进内地和香港两地会计服务业交流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寻求两地会计服务业相互合作共渡危机的机会,推动两地会计服务业的共同发展。商务部服务贸易司、香港会计师公会、福建省注协以及内地和香港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代表围绕会议主题发表了演讲。现将演讲稿摘要编发,供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程极明  
自从实施了共同农业政策以来,欧共体的农业贸易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阿根廷农产品最大的进口地区变成了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地区。这个传统地位的变化,是欧共体乃至全世界农产品生产国用昂贵的代价换来的。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丁学东  
2005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确定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本期专题组织的几篇文章,介绍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情况,也反映了地方财政近年来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所做的工作。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炜  范嘉  
在目前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方兴未艾。有预测认为,未来5到10年间,消费金融行业将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速。大众对金融"个性化、便利化、场景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消费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作为为大众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希望通过场景化服务获客,提升客户体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在线消费金融公司携其场景丰富、响应需求快、用户体验好等优势,与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祁欢  
《欧共体条约》的目标是实现在共同体内货物、人员、服务和资本的无障碍流动,必然要求肃清市场内外的限制性做法,包括迫使经济性公共服务引入竞争机制。“共同利益服务”原则已成为共同体意义上重要的公共服务原则,同时也是欧洲模式社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如今,某些共同经济利益服务已经通过适用欧盟竞争政策而属于市场开放的领域,但是它并没有包含所有的共同利益服务,特别是非经济服务是被排除的。这一点体现在欧共体委员会和欧共体法院的司法实践中。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管健   刘小睿  
族际共情是个体与其他民族成员感同身受的群际情感,能够为促进各民族融洽共处夯实情感基础,但群体归属会导致族际偏差,弱化对其他民族的共情。根据群际情绪理论和群际接触的三重社会分类模型,可以培育积极的族际接触情境,进而通过优化社会分类以达到提升族际共情的目的。构建族际共情提升路径的整合模型,可为工作实践的开展提供抓手并形成系统性的参考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