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17)
2023(15956)
2022(13498)
2021(12374)
2020(10398)
2019(23790)
2018(23497)
2017(45021)
2016(23980)
2015(26963)
2014(26561)
2013(25887)
2012(23356)
2011(20948)
2010(20730)
2009(19567)
2008(19063)
2007(16904)
2006(14375)
2005(12683)
作者
(66767)
(55987)
(55921)
(53144)
(35308)
(26764)
(25557)
(21824)
(21143)
(19748)
(18862)
(18800)
(17532)
(17305)
(17274)
(17271)
(17163)
(16542)
(16099)
(15963)
(13679)
(13558)
(13504)
(12709)
(12668)
(12486)
(12463)
(12320)
(11241)
(11090)
学科
(96263)
经济(96131)
管理(73128)
(68275)
(56945)
企业(56945)
方法(45179)
数学(39868)
数学方法(39319)
(29594)
(29110)
中国(24501)
业经(23565)
(21904)
农业(19312)
地方(18110)
(17985)
财务(17920)
财务管理(17872)
(17866)
贸易(17858)
(17594)
(17261)
企业财务(16865)
(15265)
理论(15243)
银行(15234)
环境(14950)
(14781)
(14535)
机构
学院(338669)
大学(335054)
(136937)
经济(134062)
管理(131815)
理学(114274)
理学院(113092)
管理学(110994)
管理学院(110352)
研究(105883)
中国(80076)
(68391)
(65754)
科学(64247)
(54111)
财经(52085)
(51638)
中心(50796)
(50475)
业大(49484)
(47103)
研究所(46698)
(43006)
师范(42558)
经济学(42507)
农业(42344)
北京(41806)
(39828)
(38552)
财经大学(38513)
基金
项目(230284)
科学(182195)
研究(169849)
基金(167395)
(144716)
国家(143512)
科学基金(124516)
社会(108682)
社会科(103016)
社会科学(102987)
(91805)
基金项目(88681)
自然(79839)
教育(79701)
自然科(78009)
自然科学(77987)
自然科学基金(76563)
(76259)
编号(70022)
资助(67563)
成果(55888)
重点(51895)
(51036)
(49368)
(48829)
课题(47884)
(45814)
创新(45608)
国家社会(45067)
科研(44679)
期刊
(149038)
经济(149038)
研究(94173)
中国(62896)
(53477)
(50493)
学报(50181)
管理(47616)
科学(46439)
大学(38955)
学学(36951)
教育(34939)
农业(34166)
技术(30950)
(28727)
金融(28727)
业经(27465)
财经(25440)
经济研究(24493)
(21802)
问题(19334)
(17232)
(16920)
商业(16619)
统计(16387)
技术经济(16156)
理论(15624)
财会(15373)
(15295)
(15101)
共检索到4848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彭建仿  
城市和农村正迈入一个"城乡和谐共生的时代"。从共生理论的视角,促进城乡双向流通,实现城乡商贸协调发展,其实质就是以商贸流通为先导,以城乡市场为共生介质,实现城乡和谐共生。城乡双向流通是城乡和谐共生的重要驱动力量。城乡双向流通的焦点是作为微观主体的商贸流通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重构。唯有合理分享,才有和谐共生。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任迎伟  胡国平  
产业链中断或运转效率低下的本质是因为产业链条的不稳定性。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对产业链内在经济关系、产业链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文章引入生物学中的共生思想,将产业链内在经济关系细化与分块化,重新解构产业链链条关系,并对链条系统的串联耦合与并联耦合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产业链条各层次组织间共生关系的拓展(即产业链条的并联耦合模式)能有效解决产业链条系统的不稳定与低效率问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兴军  娄峰  
在城乡二元发展背景下,本文分析城乡流通一体化和居民消费的耦合协调发展,发现我国城乡流通一体化和居民消费的耦合协调处于低度协调水平,城乡物流一体化和居民消费的耦合协调对城乡流通一体化和居民消费耦合协调的贡献度最低。对三大区域展开分析,东部地区城乡物流一体化和居民消费的耦合协调得分较高,城乡流通一体化和居民消费耦合协调发展最好,中西部地区流通耦合协调得分较低。基于省域角度,重庆市、浙江省、福建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山东省和广东省,耦合协调得分较高,主要得益于信息耦合协调发展较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冉云芳  陈绍华  徐灵波  
企业深度参与是校企合作发展的关键。文章以共生理论为分析框架,将高职院校“校中企”合作模式作为共生系统,分别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维度,探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耦合效应和外驱动力。据此得出结论:契机动力促进校企共生的达成,经济动力维系校企共生的关系,耦合效应体现校企共生的强度,外驱动力保障校企共生的稳定。应治理企业入驻职业院校的信息不对称,解决企业入驻职业院校的经济矛盾,创新企业入驻职业院校的合作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桂馨  
区域、城乡间不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阻碍。本文基于城乡统筹视角,对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现象,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越大的地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越高;二是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正向循环反馈作用机制,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会抑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反过来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也会进一步提高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水平,而城镇化、教育水平、劳动力投入等变量会从不同方向影响二者的演化进程。最后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青  傅强  王庆宇  
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绿色增长的产业基础,降低城乡收入不平等是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两者的作用机制可帮助我国实现促增长与保公平的双重目标。笔者采用中国2007年至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PVAR (向量自回归)模型验证产业绿色转型与城乡收入不平等的双向耦合关系,并通过偏效应、边际效应延伸分析政府规制行为带来影响。借助PVAR模型分析指标间双向互动关系可总结为:(1)产业绿色发展指数、城乡收入差距、环境规制和能源消耗均受到各自滞后一期影响,呈现较强连续性和累积性,其中环境规制与城乡收入差距表现最强;(2)依据系统GMM估计和脉冲响应函数得出,产业绿色转型对城乡收入差距表现为先正后负,最终有利于降低城乡收入不平等;(3)通过方差分解得出,环境规制是各变量(排除自身影响外)方差贡献最大因素,分别影响着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绿色转型和能源消耗其贡献值依次为44. 71%、16. 02%和26. 07%;(4)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环境规制为能源消耗的直接Granger原因,能源消耗为产业绿色发展直接Granger原因,而产业绿色转型、城乡收入差距互为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从而环境规制间接影响产业绿色发展和城乡收入不平等。论文结尾就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给出对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言彩  王永贵  
随着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和顾客争夺的白热化,作为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双向忠诚已经进入了理论和实践的视野。本文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对企业—顾客双向忠诚的动态耦合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剖析了感恩心理在双向忠诚耦合中的调节效应,进而弥补了Kim和Lee与Raggio和Folse等单向忠诚关系中感恩心理研究的局限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明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跨境电商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于跨境电商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其运作与交易的实现和客户体验之间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是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首先从服务业产业链内涵、产业链共生模式、产业链并联耦合机制等方面对相关产业链理论进行了界定,同时研究了并联耦合共生的三大机制,即信息交互机制、共生企业选择机制和产业链协同机制。然后探究了公共海外仓的跨境电商物流产业链所具备的特点,比如环境复杂性、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流程繁杂性等。最后通过运用并联耦合共生理论,构建基于国际货代企业和海外仓储企业双主体协同管理的并联耦合共生模式以及并联耦合共生运行机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振杰  
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乡村共同体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机制与乡村共同体的重建机制是同构的耦合。在民族杂居地区的两个村落案例中,从文化共生理论视角来看,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构成融合共生的内在动力贯穿于乡村共同体之中,从而激活了村民的内生发展动力,使乡村共同体得到复兴。目前在人口规模化常态化流动背景下,诸多因素给乡村共同体带来挑战,应利用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共同体重建的耦合实践向度,以互惠共生文化传承乡村伦理,以组织引领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公共文化激活公众集体意识,以利益共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从而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荣君  秦烨  李小花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的核心在于高效率的农产品向上流通。本文选取我国2010-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定量评价了电商下沉与农产品上行的耦合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农产品上行速度要明显滞后于农村电商下沉速度,导致电商下沉与农产品上行出现分异现象,这一问题在中西部地区更为凸显。物流基础设施、农产品品牌价值以及政府调控对农产品上行能够产生正向边际影响,进而加速电商下沉与农产品上行的互动耦合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丽娟  曾菊新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城乡文化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耦合模型,分析城乡文化系统的耦合关联与成因。结果发现:①系统之间关系较为密切,绝对差距大于相对差距。②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耦合的主要动力。③现实的系统耦合关联中尚存在"冲撞"、"替代"和"异化"等问题域。④耦合度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部大于东部沿海和西部,南方大于北方。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历史和制度是导致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⑤可将中国大陆31省(市、区)划分为协调型、磨合型、拮抗型和依存型四种类型,其中拮抗型占主体,其次依存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马青  傅强  
采用2007—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PVAR模型和GLS方法检验了城乡收入差距对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的影响。首先,借助PVAR模型分析指标间双向耦合关系,得出如下结论:碳排放和工业废水排放的直接效应与反馈效应表现为不对称,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的直接效应与反馈效应表现对应相反;城乡收入差距仅是影响固体废物排放的原因,两者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均不是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原因;能源消费为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的因,仅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是能源消费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与能源消费在异质污染物排放下呈因果关系各异。然后,利用GLS方法进行样本数据分组回归,得出如下结果:在固体废物低排区,多重经济因素作用下收入差距拉大增加固体废物排放;在固体废物高排区,当城乡收入差距较小时,经济因素交互下城镇化率对工业固体废物的系数为正,当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时,可通过增加外商投资、吸引高质量人力资本和提高农村金融效率来降低由城乡收入差距,以引起工业固体废物增排。最后,就降低污染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给出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谭林  陈岚  
科学揭示乡村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转型的耦合发展关系,有利于为中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运用文献综述、理论分析阐释二者的耦合机理及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重构乡村空间是对新一轮乡村转型发展要求的积极回应,土地作为乡村地域的关键发展要素,通过其利用形态的多维转化适应不同的空间重构场景。(2)乡村空间重构是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驱力,也为土地利用转型提供不竭的现实需求,土地利用的成功转型是乡村空间重构结果的显著表征,二者交互影响,存在耦合互动关系。(3)空间规划、政策制度、产业结构、利益主体及生态理念的多轮驱动机制共同对其耦合关系施加影响,不同作用机制下的作用效力、方向有所不同。(4)新时代下促进乡村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全方位探寻土地利用优化转型的多维路径,总体上应立足生态文明的价值位序,以空间规划为约束机制,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诱发机制,以多方利益协调为保障机制,同时创新土地政策制度机制,从而提高耦合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罗秀丽   金晓斌   刘笑杰   张苏枢   应苏辰   周寅康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地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破解城市边缘区城乡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其研究对于实现全国性城乡融合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共生理论为视角,以“理论解析—机制构建—模式梳理—实证研究”为主线,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城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表明:(1)城乡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和共生界面,当前发展不平衡的共生单元、要素流动不平等的共生环境、非对称互惠的共生模式是城市边缘区向共生系统演化的主要障碍。(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要素流动重塑共生环境,以空间重构赋能共生单元,以功能提升驱动共生模式,是推动城乡系统向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演化的共生界面。(3)城市边缘区对称互惠城乡融合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城乡生活等值、经济互惠和生态共享,具体模式划分为都市农业型、特色产业型、休闲旅游型、田园综合体和宜居社区型。(4)黄桥街道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城乡要素、优化城乡格局、提升城乡功能,形成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城乡融合模式。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昕  南旭  袁顺  
为探究我国海陆经济系统的耦合程度及与其内部系统关联机制,在巨系统研究的视角下,利用耦合协调度和灰色关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测度了我国海陆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及海陆经济系统内部的关联度。研究表明,2003~2013年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总体呈现上升态势,2009年之前海洋经济滞后于陆域经济,2009年之后海洋经济领先于陆域经济;2003~2013年,海陆经济巨系统耦合协调度实现了从濒临失调衰退到良好耦合协调的一种渐变过程,深化海陆统筹,促进海陆联动成果显著;海陆系统绩效、海陆系统管理和海陆系统科技的耦合协调发展对海陆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