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10)
2023(18358)
2022(15467)
2021(14091)
2020(11985)
2019(27210)
2018(26906)
2017(51552)
2016(28158)
2015(31723)
2014(31739)
2013(31032)
2012(28335)
2011(25700)
2010(26248)
2009(25090)
2008(25306)
2007(23165)
2006(20348)
2005(18670)
作者
(82119)
(68901)
(68695)
(65512)
(43726)
(33030)
(31268)
(26743)
(25803)
(24657)
(23228)
(23223)
(22031)
(21762)
(21463)
(21282)
(20729)
(20536)
(20211)
(19688)
(17115)
(17060)
(16769)
(15665)
(15505)
(15467)
(15436)
(15316)
(13886)
(13626)
学科
(122121)
经济(121951)
(98387)
管理(97619)
(91516)
企业(91516)
方法(55341)
数学(45023)
数学方法(44246)
(37729)
业经(32255)
(30315)
中国(29572)
(27086)
(25893)
财务(25829)
财务管理(25780)
企业财务(24435)
理论(23726)
(23325)
地方(22453)
(21608)
贸易(21593)
(21161)
(20947)
技术(20877)
农业(20166)
(19569)
(19431)
(18640)
机构
学院(413908)
大学(411482)
(168110)
经济(164444)
管理(160186)
理学(137530)
理学院(136030)
管理学(133432)
研究(132764)
管理学院(132657)
中国(102825)
(85982)
(82181)
科学(81240)
(67393)
(65001)
财经(64515)
(64367)
中心(61600)
研究所(60584)
业大(58779)
(58184)
北京(53744)
(52464)
师范(51932)
经济学(51767)
农业(50929)
(50772)
(48027)
财经大学(47532)
基金
项目(267972)
科学(211804)
研究(195230)
基金(194695)
(168950)
国家(167526)
科学基金(145030)
社会(124643)
社会科(118147)
社会科学(118113)
(106199)
基金项目(101707)
自然(93733)
自然科(91631)
自然科学(91604)
教育(91452)
自然科学基金(89982)
(88348)
资助(80385)
编号(79631)
成果(65028)
重点(60681)
(58989)
(56926)
(56695)
课题(55113)
创新(53177)
国家社会(51483)
科研(51373)
(51352)
期刊
(191068)
经济(191068)
研究(118472)
中国(81578)
(68686)
管理(64266)
学报(62936)
(59050)
科学(58552)
大学(48095)
学学(45504)
教育(45077)
农业(39300)
技术(38878)
(36940)
金融(36940)
财经(32898)
业经(31316)
经济研究(29994)
(28389)
问题(24197)
(22485)
技术经济(22195)
统计(21610)
(20216)
(20213)
(20186)
财会(19332)
商业(19087)
现代(18462)
共检索到6181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冉云芳  陈绍华  徐灵波  
企业深度参与是校企合作发展的关键。文章以共生理论为分析框架,将高职院校“校中企”合作模式作为共生系统,分别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维度,探究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耦合效应和外驱动力。据此得出结论:契机动力促进校企共生的达成,经济动力维系校企共生的关系,耦合效应体现校企共生的强度,外驱动力保障校企共生的稳定。应治理企业入驻职业院校的信息不对称,解决企业入驻职业院校的经济矛盾,创新企业入驻职业院校的合作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洪  梁松  
国际产能合作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新模式,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本文尝试性地将共生理论引入国际产能合作的研究中,以中哈产能合作为例,通过分析发现中哈产能合作在组织模式上具有连续性,在行为模式上呈现由非对称性向对称互惠共生发展的趋势。为了进一步提高共生关系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结合中哈产能合作共生关系的现状,提出了优化国际产能合作共生模式的目标和机制,以期为我国产能合作的长期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任迎伟  胡国平  
产业链中断或运转效率低下的本质是因为产业链条的不稳定性。在对现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对产业链内在经济关系、产业链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文章引入生物学中的共生思想,将产业链内在经济关系细化与分块化,重新解构产业链链条关系,并对链条系统的串联耦合与并联耦合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认为,产业链条各层次组织间共生关系的拓展(即产业链条的并联耦合模式)能有效解决产业链条系统的不稳定与低效率问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罗秀丽   金晓斌   刘笑杰   张苏枢   应苏辰   周寅康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地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破解城市边缘区城乡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其研究对于实现全国性城乡融合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共生理论为视角,以“理论解析—机制构建—模式梳理—实证研究”为主线,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城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表明:(1)城乡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和共生界面,当前发展不平衡的共生单元、要素流动不平等的共生环境、非对称互惠的共生模式是城市边缘区向共生系统演化的主要障碍。(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要素流动重塑共生环境,以空间重构赋能共生单元,以功能提升驱动共生模式,是推动城乡系统向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演化的共生界面。(3)城市边缘区对称互惠城乡融合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城乡生活等值、经济互惠和生态共享,具体模式划分为都市农业型、特色产业型、休闲旅游型、田园综合体和宜居社区型。(4)黄桥街道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城乡要素、优化城乡格局、提升城乡功能,形成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城乡融合模式。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奕俊  
校企合作中存在企业缺乏参与动力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企业的利益诉求。文章以劳动力密集型和高技能型两种用工模式下企业的收益成本对比分析为切入点,分析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策略选择,并指出了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的关键因素,最后提出了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的策略建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弘  张苏萍  
本文分析了土建类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各方动力因素,以及制约各方推动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素,为相关部门构建符合当前需求的校企合作机制的提供思路。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雪梅  刘长胜  
学校和企业的共生共赢是高等教育和行业企业发展的共同诉求,寻求二者共存发展的动力机制,建立共生环境是双方努力的方向,达成校企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的共生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范式选择。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栗林林  
HRBP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所形成的业务合作伙伴关系,是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必然途径。在大众化教育时代到来的今天,高校教师亟需根据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从人力资源整合与建设入手,加强教师的专业契合与优势互补,从不同层面加强大学师资的管理与培养,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拥有教育使命感的教师队伍,从而推动整个高等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旖旎  买琳燕  齐立辉  
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经济和教育属性的跨多组织行为。多组织合作存在固有的组织边界,组织边界既是组织社会活动的定位,又是与外部环境区分的边界。职业教育要发挥各方优势,就必须打破组织边界,建立柔性化的校企合作机制。目前存在的缺乏完善的顶层组织架构、缺乏协同组织管理机制、缺乏协同转化机制等诸多问题,影响了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为此,应突破现有的组织关系,探索多维校企合作的机制,针对组织间在人力资源、科学技术、教育教学等资源要素上的配置和转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建立校企多维融合机制,构建多维保障机制,打造多维动力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宇  陈书琳  
[目的]随着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乡村的大背景下,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旨在通过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共生融合,来带动乡村的发展及振兴、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构建多产业耦合共生的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以期更好地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以及乡村的发展振兴。[方法]引入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以及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进行研究。[结果]从耦合共生单元、耦合共生环境、耦合共生界面三个方面提出集农旅合一、多产业联合、多方参与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模式规划理念框架。[结论]以农旅合一的耦合共生单元为基础,将文化作为农业与旅游耦合共生的介质,有助于实现文化内涵的提升以及农业与旅游的协同发展;以多产业联动的耦合共生环境为推手进行合理布局,使多产业联动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农业产业附加值的增加、村落结构的完善、农村特色及文化的传承;以多方共同参与的耦合共生介质为保障,通过政府、市场和公众这三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统筹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彭建仿  
城市和农村正迈入一个"城乡和谐共生的时代"。从共生理论的视角,促进城乡双向流通,实现城乡商贸协调发展,其实质就是以商贸流通为先导,以城乡市场为共生介质,实现城乡和谐共生。城乡双向流通是城乡和谐共生的重要驱动力量。城乡双向流通的焦点是作为微观主体的商贸流通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重构。唯有合理分享,才有和谐共生。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红荃  崔琳  
文章在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关系及类型的基础上,以德国、美国、日本为例,对国际上职业教育成功国家依靠法律制度保障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解读。德国采用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其校企合作法律制度的主体是企业与学校,以企业为中心;美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职业教育,采用合作教育模式,其校企合作法律制度的主体是学校与企业,以学校为中心;日本采用的是企业内培训模式,其校企合作法律制度的主体是企业,学校发挥的作用不是十分突出。这三个国家的校企合作模式都有各自特点,并都制定了法律制度以保障实施。文章最后提出了要形成我国特色的有法律制度保障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刘希富  
文章阐述了校企合作框架下探索高职办学结构耦合问题的意义,从高职院校办学理念耦合、治理结构耦合、办学利益耦合与办学资源耦合等方面剖析了制约校企合作组织运作效能的办学结构耦合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事业开拓新局面。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向南  金喜在  
在我国进入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关键阶段,粮食主产区面临农业生产空间被挤压的风险。在保持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同时加快城镇发展,应选择体现其特点的特色城镇化之路,以县域拉动模式为主要实现路径,构建县域投资拉动、产业拉动、内需拉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提升县域在粮食主产区特色城镇化加速进程中的支撑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需重点把握特色城镇化路径的战略支点及动力机制,走产城融合、夯实产业根基、整合县域城镇群、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